涌金楼丨华为与苹果之争背后的创新逻辑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静漪


再过几天,华为Mate50与iPhone14的第一批新机就要发货了。继新机发布会后,这场华为与苹果的正面交锋将再次掀起高潮。

在这次以手机为载体的创新较量中,涌金君看到这样的现象:

双方较劲的关键创新“卫星通信”功能,被认为噱头大于实质,少有人买账;倒是电池应急模式、“灵动岛”等“微创新”,好评如潮。

在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萎缩的当下,新产品激起新一轮水花难上加难。这一现象背后,值得思考的是,到底什么样的创新,才是消费者需要的创新?

事实上,力推“卫星通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厂商创新乏力的现状。

两家企业的发布会上,用户最关心的最新芯片与5G双双缺席。iPhone14多款机型仍采用与iPhone13一致的A15芯片,顶配机型的A16仅与A13对比,性能提升空间不大。

而由于5G通信技术遭遇“卡脖子”,华为Mate50所有机型也仍然搭载4G,自主研发还需等待火候。

核心爆点不足,只能由尚未成熟的卫星通信来凑。

来看被称作“捅破天”的卫星通信:在没有网络的地方,用户可以通过卫星系统传输紧急短信——只能发送、不能接收。

业内观点认为,自然灾害和地缘政治冲突频率变高让该功能有了用武之地;未来,如果能进一步丰富模式、提高速度,还能结合6G等技术弥补日常通信的局限。

但在技术远未成熟之前,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碰不上这类紧急场景。

企业通过创新打开局面是应势之举,值得肯定。但是一波波新概念向消费者袭来,细究之下却又是畅想有余、实用不足的“空壳子”,不免让人有“割韭菜”之感,容易适得其反。

就像当下正火的元宇宙,游戏圈、文旅圈纷纷打造新概念体验产品,还带动了相关经济学课程、书籍的销售。然而,这些“未来技术”如今还是个未知数,包装得天花乱坠、玄之又玄,反而损害品牌的信誉。

对于用户群体而言,追求新鲜感、体验感始终是购买智能产品的内在诉求,让人有实实在在获得感的创新,才是消费者最需要的创新,是企业最能打开市场的创新。

据产业链上游企业反映,上半年手机市场需求减少15%以上。当消费主义逐渐褪去、市场需求慢慢萎缩,用户的核心需求点也在不断转移,任由外部环境与技术发展千变万化,回归实用才能守好产品的生命线。

这也是此次两家企业一些轻量化的“微创新”取得了不错反响的原因。

比如华为的电池应急模式,据称能在1%的低电量下启动聚能泵,持续待机3小时或通话12分钟,这种应急场景显然比卫星通信多得多。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近期,小米以“出行通勤,快人一步”为标语推出了分屏双码功能。以往,在高铁、地铁、公共场所门口,许多人都经历过关掉健康码、再打开行程卡的焦急等待。如果能同步显示双码,一秒通关,能大大提高通勤的幸福感。

从华为与苹果之争背后,我们应看到创新的最朴素逻辑:

核心技术创新当然是大众的期待,追风逐浪固然重要,但如果把噱头当创新,创新成果不成熟、不实用便推向市场,便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在消费需求不振的时期,不妨重拾“诺基亚精神”,扎实做好产品该有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如果能从实用场景出发,立足消费者真正的痛点,带来更多便捷与创意,已经能胜过无数竞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