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拍黄金| 能看到这件镇馆之宝,纯靠运气

南京博物院,中国三大博物院之一。位于江南鱼米乡、六朝金粉地的南京,坐落于紫金山,是文博之旅不容错过的重要打卡之地。先来讲讲南京博物院的显赫身世。它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1933年在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议下筹建,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仍名南京博物院。看到这里很多人就明白了,为何每个省都有省份命名的“省博”,而唯独江苏没有“江苏省博物馆”了吧。

01

六朝金陵粉黛地 金枝玉叶熠生辉

南京博物院的众多馆藏中,黄金文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在南京博物馆拍摄的是它的一件镇馆之宝,而且它的存在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份。更为难得的是,它平时是不在常设馆藏里陈列的,所以能一睹真容,靠的完全是运气。为了拍这件多年没有露面的珍贵文物,笔者专程去了一趟南京。这件国宝级的黄金文物就是——金枝玉叶,又名金蝉玉叶。

 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堪称精美之极。这件文物是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明朝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中发现的。考古人员在墓主人的头部发现,应为贵族女子的发簪。玉叶是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 晶莹润泽、温柔细腻。玉叶长5.2厘米、宽约3.2厘米,厚度约0.2厘米。玉叶上面的金蝉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似在奏鸣,整个蝉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蝉翼厚仅0.2厘米,完美地呈现轻薄质感,整个金蝉含金量达95%。整个画面构思奇巧,动静结合、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再来看它的制作工艺,金蝉采用了压模铸范、錾刻、焊接等工艺,玉叶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琢玉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这件金蝉玉叶可谓是明代中期的杰出之作,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件。

估计您要问了,为何古代女子会喜欢佩戴这么一只看起来有点吓人的“虫子”在头上呢?这要从中国古代蝉文化说起了。蝉的幼虫在土中生活,将要羽化时会在黄昏或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展翼变成知了。所以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人们就认识到蝉生于污秽之中,却能通过蜕变脱离浊泥,登上高处,有“出淤泥而不染”之妙,因此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另外,蝉靠吸食植物汁液和露水为生,古人认为它喝风饮露,不染世俗纤尘,是高洁之物。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众多以蝉咏志的诗句。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虞世南所作的《咏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而蝉又称“知了”,“知”谐音“枝”,“金枝玉叶”在中国古代是对女子的最高赞美。那句脍炙人口千古佳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是让这种金玉组合的魅力达到了极致。

02

事事如意好吉祥 缠枝蔓蔓寿绵长

在南京博物院,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精美夺目的一级文物——如意纹金盘,是一定不能错过的,除了偶尔出差,平时都会在常设的陈列展中见到它。      

先来看这件如意纹金盘的样式,整体上以锤揲突起的四个如意云纹组成,两下两上相互重叠,盘心又锤出四个小如意云纹,形似花朵。盘上其余部位饰满錾刻而成缠枝花卉纹。整件器物四大四小的如意,是中国人最讨口彩的谐音梗,暗含“四四”与“事事”谐音,寓意着“事事如意”的吉祥含义。盘中满饰的缠枝花卉纹,枝蔓上有牡丹荷花、石榴,寓意着富贵吉祥、多子多福、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充满了生命力与艺术张力,是元代金器制作的代表之作。

提起元代金银器制作,它沿袭唐宋以来的官府手工业机构,其中中央少府监所属的文思院“掌金银犀玉工巧之物”,拥有数十所作坊,专供朝廷所需。民间金银作坊继宋代以来继续发展,涌现了一批金银制作上的能工巧匠。整体上既有承唐继宋的风格,也融入了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喜好和特征。比如缠枝纹就是元代器物中最常见的吉祥纹样。元代金器融入了浓厚文人气息,这是各个时代的金器都不能具备的。因为当时众多江南文人在元代的社会管理制度下,他们既不愿意为外族统治者服务,也没有机会为社稷出力,耐不住寂寞的读书人将满腹才学寄于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各个领域,甚至参与到手工艺品制作方面。许多具备较高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投身到金器的制造业当中,成为当时金器冶制的名家。

这件文物上面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在上面刻有“闻宣造”字样。根据记载查阅得知,闻宣是元代著名的金器工匠,史书上称其“善制雕花金银盘盒等”。在元之前,即使中国古代金器制作的巅峰的唐代,出土的大量金银器文物上,都没有留下制作者的姓名。在宋代金器上也往往只有制作者的姓而没有名。许多技术精湛的金器手工艺人,虽然为后世留下了举世无双的妙作,却因社会地位较低,未能把自己的姓名同自己的作品一起留传下来。这造成了中国黄金文化研究中的空白。而元代金器上这些留有名匠姓名的铭记结束了自金器产生以来有名器而无名匠的历史,也为后世黄金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这件精美的金盘是怎么发现的,属于谁呢?1959年1月的一天,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黄桥上乡的农民挖土建房,没有想到的是几锄头下去居然发现了一座砖室古墓,经过考古专家现场发掘,认为是南宋大臣吕师孟与其原配夫人的合葬墓。墓中随葬品极其奢华,墓中出土了33件精美的金器,金器成色最低为75%,部分可达95%左右,纯度较高。其中,有10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除12件小金饰外,总重达到2007.2克。

吕师孟又是何许人也?您不知道吕师孟,总知道文天祥吧,文天祥在其名篇《指南录后序》中痛斥“吕师孟构恶于前”。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正值南宋与元军交战之际,朝廷派出吕师孟向元军递交投降书。当时被扣留在元军军中的文天祥,国仇家恨涌上心头,指着吕师孟的叔叔吕文焕破口大骂,吕师孟站在一旁,见叔叔被骂得脸色变成了猪肝色,便出来和文天祥对峙了一句,哪知文天祥正气不打一处来,把叔侄二人一起骂了个狗血喷头。如此忠肝义胆、宁死不屈的气势,令一旁看戏的元军将帅也竖起了大拇指。其实关于吕师孟,史书也说了一些公道话,吕师孟第一次前往元军大营代替南宋求和时,元军便强迫他下跪见礼。此时的吕师孟表现出了有骨气的一面,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后来南宋灭亡,吕师孟被俘并遭软禁四年,在其间元朝多次以高官厚禄相邀,此时的吕师孟也表现出了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多番推辞后归隐乡间,直到71岁离世。因此他在元明清时期的江南社会一向以不拜元将、不受元官的守节遗老形象赢得赞誉和尊敬,明人张昶在《吴中人物记》中就将吕师孟列入“忠义”。

这件精美的黄金文物,背后还有这么一段令人唏嘘的家国往事。都说文物有灵,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官上去感受远去的历史,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往事记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