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甄选6元/根的玉米到底是不是助农?

助农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每当人们看到这个词,内心总是会忍不住想要下单支持一下,只因为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农民可以从中得到实惠。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最近一段时间,东方甄选一根玉米卖6元的这件事一直在发酵,这是有点超过人们预期的。毕竟辛巴吐槽东方甄选价格是在10天前,很多热点过一两天也就没有热度了,可是这件事已经10天了,热度还在。可能是因为玉米涉及到了上亿农民的利益,所以才会如此被关注。


就在今天,《农民日报》评论了这件事,而且还登上了热搜。评论指出,不管一根玉米是卖7毛钱还是卖6块钱,只要别伤了农民就好。要判断一种营销行为是否真的在助农,就要看他给产业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前景,把农民放在了什么位置,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好处,只有农民有了合理收益,产业才能行稳致远,形成良性循环。


《农民日报》的评论给出了一定的助农标准,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

在我个人看来,一家打着助农旗号的公司有没有助农,主要从两个层面来看:

第一、有没有提高农民的收入?假设农民一根玉米的正常收购价格是7毛钱,助农主播介入之后,收购价格依然是7毛钱/根,请问这叫助农吗?

我个人认为这不算助农,因为玉米并不会因为某个主播不卖,玉米就会烂在地里。而且农民的收入并没有真正提高,这到底是助的什么农呢?

反而有很多主播打着助农的旗号,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这才是最讽刺的。这说明有的主播,表面上说的是助农,实际上助的是自己。

当然,如果农民正常卖7毛钱/根的玉米,别说一根2元的收购价了,只要助农主播愿意以1元/根的价格收购,那都是助农,毕竟确实帮助农民提高收入了。

玉米只是一个代表,菜农、果农等都是农民,他们也需要帮助。如果说他们一亩地的果园正常收益是2000元,助农主播愿意以3000元的价格收购,那么真的是助农主播,这种是值得支持的。

另外,有些果农可能会遇到滞销的情况。以前,自己种的水果总是有人来收,今年没人收了,如果水果不能及时卖出去,就会坏掉,这个时候农民是抱着处理的心态来卖水果,这个时候只要有主播愿意用2000元的价格包下来,也同样算是助农。

其实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形式有很多,前提是要比农民预期的收入更多,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助农。

如果农民一亩地的预期收益是1500元,结果你给了农民1500元,这并不算真正的助农。这种行为就好比,你的预期月薪是5000元,老板给你发了5000元,结果老板还对外表示,我对员工多好,愿意给他们高工资。员工听到后只会感觉老板很虚伪。


第二、有没有提高当地品牌的知名度?现在的网络上,基本上没有什么真正的公益主播,所有人都是想赚一点钱的。如果他们想赚钱,就会压缩农民的收益空间,农民的收入就很难真正地提高。没有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助农了?

其实也不是的,如果主播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了某个地方特产的知名度,并且让它未来具有了一定的溢价,同样也算是助农。

举个例子,提起螃蟹,人们就会想起阳澄湖大闸蟹,可是主播如果通过自己的流量优势,让全国网友知道某个地方的大闸蟹同样优质,价格公道,也算是助农。因为这种行为会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大闸蟹也很不错,也算是一个品牌。

同理,东方甄选卖的糯玉米来自吉林省公主岭市,如果东方甄选一直在努力帮助公主岭糯玉米做推广,这何尝不是一种助农呢?

因为品牌打出去以后,会让更多外地的收购商来这里收购玉米,最终抬高价格,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不过这种助农需要长时间的种草,毕竟一次两次出现是不能真正形成品牌的。只有人们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公主岭糯玉米”这几个字,人们才会认为这已经形成了品牌。

因此,东方甄选到底有没有助农?还是要看东方甄选愿不愿意直接提高当地的玉米收购价,又或者是帮助当地推广糯玉米。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资本思维与创新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产品和过时的商业模式,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上。

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创新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