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项目,何以成“标杆”|上海一周

高质量投资,才有高质量发展

启动3个月后,“潮涌浦江”投资上海全球分享季,交出了一份“成绩单”。

上周,“潮涌浦江”活动成果总结暨重特大项目发布活动在位于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行。会上发布了“潮涌浦江”系列活动成果,并同步启动8个重特大项目,总投资约1.8万亿元。

3个月前,“潮涌浦江”宣布启动,地点同样是世界会客厅。这被视作疫情得到控制后,上海加速经济社会恢复重振的一个重要信号。

上海市领导曾在启动仪式上明确强调,“上海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决心坚定不移,加快经济恢复重振的前进脚步不断加速”。

根据活动现场上披露的数据,“潮涌浦江”举办3个月,签约重大项目597个、总投资9410亿元,重大项目开工296个、总投资6029亿元,发布金融授信5366亿元,带动上海7月和8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月同比分别增长8.7%和9.9%。

最新启动的8个重特大项目,包括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新建市域铁路和既有铁路改造项目、新一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环城生态公园带、新一批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新一批旧改和城中村改造、饮用水安全和品质提升工程等。

几天后的本周一,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前往重特大项目之一的上海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现场,调研规划建设情况,并强调重特大项目之于上海的特殊意义。

东站枢纽项目承接国家沿海通道重要功能,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并引领支撑周边7平方公里地区开发,成为面向上海、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多重重要门户——“事关上海长远发展、事关国家战略实施”

“要着眼打造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的目标定位,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开发和建设,全力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世纪工程、精品工程,更好以综合交通枢纽为引擎驱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李强说。

根据规划,该项目将打造“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站城融合的国际开放门户、功能复合的全时活力客厅、绿色低碳的数字智慧城区”。

而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由浦东国际机场和铁路上海东站组合形成的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将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一起,构成一东一西两大国际级客运枢纽。结合上海东西“两翼齐飞”的空间构想,两大枢纽将承担牵引对内、对外开放两大扇面的重要使命。

李强在调研中表示,包括东站枢纽在内的重特大项目,均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力打造“标杆性项目”

标杆性项目的标杆意义,很大程度上,正体现于其对于重大战略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牵引意义。新启动的八大项目中,就包括多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此前鲜有先例的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更指向深层的能源战略——对上海而言,在这一方面率先探索,既事关自身长远的能源结构,亦是在为更深层次能源安全战略探路。

同时,多个民生保障领域的重大项目,则在另一个层面体现标杆意义——其既关乎眼前的城市人居环境、安全等,同样关乎长远的城市空间品质和发展战略。

有些方面,重大项目布局的动力来自于现实倒逼。如新一批启动的“两旧一村”改造等,就与多年来超大城市遭遇的治理考验,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疫情防控带来的考验息息相关。

“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已经明确,上述事项,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还是治理问题,是“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的重要发力点。

公租房等项目,更兼具解决民生难题、优化营商环境、塑造人才高地等多重意义。围绕上述领域,市级层面曾多次给出明确的鼓励信号。此番再度加力,既是要进一步弥补短板、解决问题,同时亦是借此进一步夯实整座城市的治理基础,在补短板的过程中做强基底,乃至寻找未来的发展先机。

这种远近结合、寓远于近的思路,亦代表了当下上海所要倡导的投资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之一是高质量投资,而对上海来说,高质量的投资意味着一方面能够释放目力可见的积极信号,带动经济社会的强力复苏;一方面也要着眼长远、潜心布局,为未来作更为周密的系统打算。

而在“潮涌浦江”三个月后,“长远眼光”的重要性,正在愈加凸显。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朱珉迕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CP huisong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