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养羊发家致富并不稀奇,但能把“羊产业”一气儿“养”成远近闻名的“领头羊”产业却十分不容易。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烟庄街道后十里铺村在养羊路上的“独门秘笈”。
后十里铺村位于冠县县城东郊,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庄。多年来,村里人多以养羊、卖羊为生,可传统的养殖模式与销售方法,并没有让这里的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一直到2004年初,当时,33岁的李正伟已经是北京海淀区十几所高校的羊肉供应。就在这时,烟庄街道提出了让他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想法,这不禁让他犯起了嘀咕:回村任职,就得放弃手头的生意,到底值不值?经过深入思考,拿定主意的李正伟毅然决然地关掉了自己的公司,还把公司的客户介绍给了村里的其他养殖户。“自断后路”的做法让村里人打心底里佩服这个李书记。
在外闯荡多年,李正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兴办产业,才能振兴农村,深思熟虑后,李正伟把目标锁定在“羊产业”上。2010年3月,经过与村“两委”一班人认真讨论、反复研究,决心立足民族村庄基础和优势,发展壮大肉羊养殖这个民族特色产业,由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消除村民的顾虑,村“两委”干部决定带头先试,筹措300万元资金率先入股,通过外出学习、带头示范等方式,创新推开高架养殖技术。当养殖户看到肉羊出栏量比起传统养殖高很多时,无需动员,纷纷入股加入合作社,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在全村形成了“比着养、赛着养,谁家羊多谁本事大”的氛围,肉羊养殖也成了后十里铺村发展的“命根子”,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养殖规模上去了,宰杀量自然提升了。由于传统屠宰方式,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当时的后十里铺村被人说成:“街头血水流,苍蝇乱碰头,味道直冲天,街人捂鼻走。”最为明显的,当数村南的一处干渠,当时,整条河道满是血水,臭不可闻。为此,环保部门亮出了“禁止个体宰杀”的红牌,蓬勃兴起的“羊产业”遭受重创。不搬掉环境污染这个“拦路虎”,“羊产业”做大做强就毫无希望。而唯一办法就是建设屠宰场,实行集中宰杀、统一预冷、集中处理污水。
村里统一建屠宰场,意味着个人宰杀没了出路。特别是一些经营大户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建设了冷库,购进了宰杀设备,突然让他收刀停宰,等同断了财路。一开始,这些经营大户抵触情绪很大。李正伟把他们叫在一起座谈,引导大家算三笔账:一是“生态账”。环保大势所趋,小宰杀非停不可。只有统一宰杀、统一处理污水,环境达标了才可以经营。二是“经济账”。个人宰杀一只羊,有经验的需要20分钟,而屠宰线一分钟就能宰杀处理8只,效率高、成本低。三是“品牌账”。没有品牌只能做家门口的生意,要想使产品走进大城市的商超,规模化、标准化的统一宰杀无疑是一块“金字招牌”。一番话把理儿拉明白了,大伙儿的心气儿也顺了。
2017年,村里创办冠县穆德实业公司,接连投资建设了年屠宰量80万只的现代化屠宰线、日处理污水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以及大型冷库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污染。同时,公司还坚持走科技“兴羊”之路——通过自动化生物有益菌生产车间将羊粪变废为宝;实施“内引外联”,在外成立“驻外办”,化解羔苗供应难问题,在内引进“羊经纪”,就地建起种羊繁育基地;投资建立鲁西活羊交易市场,形成了“东西南北中”跨省方圆200公里的辐射圈……如此一来,后十里铺村围绕“一只羊”的全产业链条渐趋成形,彻底改变了以往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实现了“羊产业”提档升级。
如何把“穆德”品牌打造成产品质量高、社会信誉度高、市场知名度高的“三高”品牌?李正伟决心从有机安全健康养羊入手。他看准了国药第一品牌“同仁堂”,挖空心思找上门,与之签订了合同,共同研制中药生态饲料,以提高肉羊的免疫力。李正伟把这种不使用抗生素和添加剂,只喂中药生态饲料的羊叫做“药膳羊”。
“药膳羊”在市场上一炮而红后,不满足于现状的李正伟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想法:靠特殊饲料、特殊的饲养技术,培育出可与雪花牛肉相匹敌的高品质雪花羊肉,打造高端羊肉品牌。
以羊当先、因羊而兴。目前,村内肉羊养殖户1000只以上的达到177户,羊存栏量25万只,年出栏量80万只,年产值30亿元,仅活羊价值就超过5亿元,户均100万元。后十里铺村已然成为周边地区最大的肉羊集散基地和清真肉食供应基地,供销产业链覆盖了20多个省市,每天仅邻村来打工的村民就超1200人,成了远近闻名的“样板村”,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李正伟说:“农村党支部虽小,但同样代表党的一面旗帜。接过了这面旗帜,就意味着要担起这份责任,不能给党旗抹黑,不能给党组织丢脸。”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后十里铺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带领着后十里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实现了从“一盘散沙”到“坚强堡垒”的华丽转身。相信后十里铺村未来在这条”喜洋洋”的康庄大道上会越走越远,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