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成功培育高粱新品种填补我省空白 “鄂酒”粮袋子不再只能靠“外援”

湖北日报记者王军 通讯员杨叶 赵攀 刘军伟 肖金克

“鄂酒”的粮袋子,有望牢牢掌握在湖北人自己手中了!11月6日上午,三峡大学“宜优9号”矮杆高产高粱新品种发布会,在位于枝江仙女镇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三峡大学成果转化基地举行。

现场签约协议。记者王军 摄

高粱“新贵”小个子大能量

凸凹不平的田地里,铺上绿色盖土网,展台上以高矮顺序摆放着五六株“宜优9号”高产、密植、矮杆等品种样株以及样酒,和展台外试种的两三米高的其他外地品种高粱相比,这些高粱“新贵”,虽然个头只在一米二左右,但沉甸甸的高粱穗籽粒饱满、颜色呈酒红色,在阳光下格外打眼。

“高粱是白酒酿造的主要原料,优质酿酒高粱品种应具备籽粒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适中、单宁含量适当、脂肪含量低等特点。”在发布会上,三峡大学“宜优9号”研发团队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张德春教授介绍,“宜优九号”历经10年杂交育株,七八代品种选育,终于获得亩产500公斤以上,出酒率60%的高指标。

张德春教授表示,“宜优9号”的特点包括抗涝、抗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广,有“两高三好”:两高,产量高,亩产500公斤-600公斤;出酒率高,达到60%。三好,再生性好,98%的植株可以一年收两季;酿出来的白酒品质好;栽种本地适应性好。目前在枝江、当阳、秭归均有试种。

长年在基地试验田打理的农民杨国华说:“‘宜优九号’好种好管,每亩施化肥农药的费用不到200元。”

有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各省高粱单位面积产量,新疆最高449.61公斤/亩,全国平均311.96公斤/亩,湖北235.29公斤/亩。


现场展示的已成熟的宜优9号样株。记者王军 摄

7名博士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

“宜优9号”的培育成功,与团队强大的研发阵容密不可分:团队共7名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还有15名研究生……

团队负责人张德春,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学术带头人,中国遗传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植物新品种授权3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张德春教授介绍,“宜优9号”是十年前立的项,这十年来,从选种育种到试种成功,团队每个人都付出了大量心血:由于高粱杂交育种对环境温度的要求很严苛,团队成员经常是顶着夏季高达40℃的温度,在中午最热的时候在田地里育种;团队为了缩短培育周期,在海南育种时,由于当地农民不知情,在放牛时将辛苦培育的中间体样株当野草吃了;由于高粱育种前期投入大周期长,项目申请不到专项经费,所花的20多万元都是团队成员自筹解决的……“每年七八月份是育种的关键时期,老师们都放假了,却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

发布会后举行宜优9号开镰仪式。记者王军 摄

填补我省高粱新品种空白

宜昌是白酒大市,全省酒企宜昌占据半壁江山,稻花香、枝江大曲、楚园春在全省甚至全国也占有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

昨天的发布会,楚园春、稻花香、枝江大曲等均有亮相,其中楚园春还与三峡大学现场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之前用的原料是从四川运过来的,有了本地的高粱新品种,就解决了企业原料长期依赖外购的问题。”楚园春副总经理刘凤春表示,经他们试用“宜优九号”酿酒,出酒率比其它高梁出酒率高5%~10%,而且品质好,酒香醇。不仅提高了出酒率,还减少了酿酒成本。

事实上,宜昌酒企酿酒原料依赖“外援”的不仅仅是楚园春,当天参会的另一名酒企相关负责人透露,不仅是宜昌酒企,就是我省其他大型酒企,也面临这个问题。

“我国白酒行业每年高粱需求一半以上依赖进口,我省高粱种质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省内白酒企业需求,湖北省每年高粱产量仅1.5万吨。”张德春教授透露。

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新平表示,宜昌没有栽种高粱的传统,酿酒原料长期靠从外地购进。本地高粱新品种的试种推广,将有效解决白酒产业化链条前端的原料供应问题。

宜昌市农科院院长胡光灿认为,“宜优九号”适应性好,填补了我省无酿酒高梁自有品种的空白。

“希望新品种能在宜昌地区推广种植,既满足当地白酒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又能通过‘品种+基地+酒企’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发布会上,宜昌市政府一级巡视员王应华对“宜优九号”寄予厚望。

图片说明: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