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台州丨千年商贸传承

前言

通过全面挖掘路桥传统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基因转化,重塑并提升路桥文化自信,我们将打造“路桥传统文化三部曲”。第一部曲:十大宣传推广篇章,即地理、物产、人物、风俗、美食、游艺、百工、商业、艺文、礼俗等10个方面;第二部曲:十大载体建设展示(一周一次),即组织举办十类活动;第三部曲:十大传统文化工程项目;这三部曲集中展现路桥传统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民间技艺、文物古籍、建筑风貌、学术思想、乡贤名宦、礼俗文化、地域文化等各领域。

其中,“宋韵路桥百篇”是路桥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将以每周两篇进行推送,敬请期待。

“东海生福地”——海退陆生,路桥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既有大自然的馈赠,也有路桥人如“精卫填海”般的“筑塘精神”一代一代的开拓进取。路桥重要的商贸文化载体十里长街源于东汉,兴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延续至今。其中,宋韵是路桥文化的核心:“以勤为路,以诚为桥,敢闯善为,商行四海”的路桥精神,“义利并举”的商道文化在两宋时期发育成型!

听涛枕海——砥砺开拓创宏图

宋韵路桥的基础打造,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局限和造就,也离不开路桥人们战天斗地的主观努力。

古地图/古海岸线

古海岸线

古地图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路桥海岸线大致处于鲍浦、长浦、洋屿殿、横街、新河一线。

钱镠开凿南官运河

钱镠像

五代吴越王钱镠时期开凿了素有“浙东小运河”之称的南官河。它是连接黄岩、路桥、温岭的水运要道,对沿岸经济影响巨大,其中以地处南官河黄金中段的路桥受益最丰。两宋时期,路桥大兴水利,疏浚河道,筑塘建闸,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池塘湖泊星罗棋布,方圆百里少有旱涝之灾。南官河的开凿以及陡门的设立,使路桥的农田灌溉有了保障,内河的航运得以通畅无阻,促进了路桥集市的形成。

罗适兴修水利

罗适人物画像

罗适,字正之,号赤城,宁海县人(今属三门)。天性敦厚,自幼好学。宋治平三年(1066)进士。史志上有明确记载的黄岩治水修水利工程当从罗适开始。元佑年间(1086-1094),任浙东提刑,视察黄岩时,见官河岁久壅塞,民间水利纠纷不断发生,经实地考察,作出浚河、改埭为闸的治水方法。疏浚官河,兴建石湫、黄望、周洋、永丰四闸,为黄岩建闸之首创,其中周洋闸在现路桥境内。

朱熹奏疏建闸

朱熹人物画像

朱熹,字元晦,安徽婺源人(今江西),宋代著名理学家,淳熙九年(1182)任浙东常平使时,至黄岩巡视,见水利工程多有废坏,上疏议建回浦、金清、长浦、鲍步、蛟龙、陡门六座闸,其中长浦闸、鲍步闸在现路桥境内。

盐业

熬波图

自唐以来,路桥沿海一带的盐业生产发展迅速。五代天福八年(943)筑堤围涂后,当地的盐业由分散生产进入盐场规模生产。北宋雍熙二年(985)行“折中法”,使盐商获得了运输与贩卖的特权,路桥亦成为盐商和其他商贩的集散之地,促成当地盐业与河运的加速发展。咸平三年(1000),于灵山乡设于浦监公署,管理台州盐政,为两浙五监之一。盐场年产“一万五千余石,以给本州及越处衢婺州”。

因工兴贸——河路商街聚民里

宋时的路桥还不是城市,所以有“里”无“坊”,是生命力旺盛的草根,路桥人为了更好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因地制宜,利用大自然的一切可能资源,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泥巴烧青瓷

桐屿青瓷窑址群照片

桐屿青瓷窑址群位于永宁山脉的大仁山南麓、黄家山、虎头山、茅草山、岭岗头和红砂岭一带,即今桐屿街道埠头堂村、盐岙村、杜岙村、高峰村。窑址分布范围大、器型丰富,延续年代从东汉至南朝时期。青瓷制品曾远销缅甸、日本及朝鲜等地。作为台州市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古代工业遗存,从侧面反映了路桥早期先进的手工技艺和悠久的商贸史。

野草编草席

草席编织

据《黄岩县志》《路桥志略》载:草席,宋代始编,已有800余年历史。清光绪年间(1874),桐屿曾经出现一位心灵手巧的“草席女”。她所编织的草席被列为国之贡品,还曾献给慈禧太后,被册封为“草席娘娘”。

桐屿一带有源远流长的草席编织传统,民国时成为草席工艺生产基地,常出口东南亚。桐屿草席编织精密,光滑挺括,吸汗性强。硬席以黄麻、苎麻或纱线作经,席草作纬,质地柔软,便于卷筒,多作床席;软席用席草或咸草织成席片,可裁剪、卷折。

妙智寺

妙智寺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有僧南慧,在路桥建妙智寺,旧名灵感观音寺,俗称路桥寺。据传寺有田产800亩。后有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在妙智寺两侧租地建商铺,这些坐西朝东的屋(单边街)就是后来路桥十里长街著称于世的“廿五间”雏形。以后逐渐发展,沿河向南北分头建房,与石曲街和河西街相衔接,街市初具规模。南宋状元王十朋诗作《宿妙智院》:“问讯开山始,于今二百年。径幽微见竹,社废尚遗莲。观颂思元老,游庵忆旧禅。匆匆一宿客,未尽涤尘缘。”

人物

族谱剪影

路桥人群迁入史

五代前迁入:李姓,郑姓,盛姓,於姓,王姓,赵姓,童姓,阮姓,梁姓;

北宋时期迁入:郑姓,王姓,蔡姓,梁姓,张姓,陈姓,朱姓,陶姓,洪姓,蒋姓,范姓,余姓,夏姓;

南宋时期迁入:林姓,叶姓,徐姓,汪姓,姚姓,戴姓,沈姓,罗姓,刘姓,李姓,翁姓,解姓,杨姓,应姓,郏姓,金姓,胡姓,许姓,方姓,何姓,程姓,韩姓,秦姓,郭姓,江姓,吴姓,尚姓,陆姓,尤姓,任姓,茅姓,董姓,黄姓。

大有宫

范锜,路桥桐屿街道后范人,得道于黄岩委羽山,北宋政和年间给宋徽宗治好眼病,被赐“真人”道号,并赐内府上清玉像及一剑一镛,纳于大有宫,现仅留下镛收藏于黄岩博物馆内,该镛据说是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铸造十二金人后,以剩余铸造了镛。

赵处温兄弟,宋宝祐年间出义庄田三百亩以供义役,岁储谷千石以赈乡里之贫而无敛及婚嫁之无力者,其弟赵亥即赵处良为宝庆二年丙戌右榜进士。

叶大侯王墓碑

叶适,宋代儒学大师,事功学派代表,宋淳熙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卒谥忠定,曾在螺洋讲学,台州叶适倡导的“义利并举”思想,既是对路桥商道文化的总结和提升,也为路桥千年商贸兴盛注入了灵魂和活力,这是路桥精神层面上的成熟。历史上路桥民间信仰中建立专门供奉叶适的庙有十几个,这在国内是罕见的。

方国珍画像

方国珍,路桥宋韵开拓海洋文化传承代表,其改进船只结构工艺,“造船千艘于海上”,并把体大坚固的福船作为主船舰,推动了中国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对后来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代航海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宗仪画像

陶宗仪,路桥宋韵儒学文化传承代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在元末明初有很高的声誉,现代研究元代历史绕不开他。他家学深厚,母亲赵德真是宋宗室之女,他自幼爱好文史,青年时出外游历,深究古学,精通诗文,涉猎广泛。主要著作有《南村辍耕录》、《说郛》、《书史会要》等。

商亦有道——“义利并举”商文化

千年商贸的兴盛传承自然有其内在文化的不竭动力,宋韵路桥依然在今天潜移默化之中。

叶适义利并举思想

叶适画像

路桥人在浓郁的商业氛围中,倡导农商并重,义利并举。《路桥志略》载:“毓英庙在罗洋街,祀永嘉叶水心。曾讲学于此,后人即其地立庙祀之。”螺洋作为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吸引和聚集了许多文人名士。这是路桥有史料记载的最早文教记录。

事功学派,也叫功利学派,是南宋浙东地区兴起的一个儒家学派,以叶适、陈亮为代表。该学派本着重事功、讲实际的思想,立足现实,针砭时弊,反对“抑末厚本”,主张“农商并重、义利并举”,鼓励发展农业和商业,倡导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呼吁国家施行利民措施,从而实现藏富于民,最后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事功学派成为台温地区民营经济创业创新的思想源头。

杨晨与路桥近代工商业

杨晨像

杨晨(1845~1922),字定孚,号月河渔隐,路桥河西人。清光绪三年(1877)殿试二甲第8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后升任御史,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山东道与河南道御史,刑部掌印执事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辞官归乡,兴办实业,首创台州近代航运业和桑蚕学校,成为清末民初台州工商业承前启后的一位历史人物。杨晨从年轻起便服膺叶适的事功学说,相传早年杨晨拜以复兴南宋永嘉学派为己任的温州孙氏家族的孙衣言为师(曾国藩得意门生,曾任上书房师傅教皇子读书),并成为其弟孙锵鸣东床快婿(晚清重臣沈葆桢和李鸿章是孙锵鸣的门生),由此可知,杨晨是叶适等浙东学派的传承人和在路桥本地的实施践行者。杨晨由士而商,兴办实业,改良社会,其工商皆本的经世思想,源于六百年前曾寓居路桥的南宋大儒叶适“义利并重、四民交用”。后来杨晨编著《路桥志略》,考证记录了叶适当年在路桥螺洋的讲学事略,总结路桥人崇文重商、矢志兴业、务求实功的文化传统,并将“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四民安业,则天下治”的四民交用观发扬光大。杨晨登临十里长街南官河畔的文昌阁,赋有诗云:“双峰山映三汊水,十里街分五道桥。经学静轩传世业,儒宗云海树风标”。

路桥商人走向世界

小商品市场

吉利汽车小镇

泰隆银行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如今,路桥完成了从一座江南商贸古镇到现代化新区的完美嬗变。这里,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源地;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股份合作制企业和民营小微金融机构;中国第一款民企制造的汽车从这里驶向世界……“敢为天下先”的路桥人,正在努力把这片土地建设成为活力商都、制造名城、金融高地、宜居乐土。

-end-

来源:台州文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