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黄益平:把投资作为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转模式的连接点

【大河财立方 记者 丁倩】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放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明年走向如何?怎样采取多举措推动经济短期稳增长、长期转模式?

在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12月24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在北京举行线上论坛·2022年会,邀请到政府与监管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及业界领袖,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主题展开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分享真知灼见、展望前沿趋势。

其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受邀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两个观点:2023年经济发展形势是宏观反弹、微观困难;建议明年要在投资上做文章,把投资作为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转模式的连接点,实现合二为一。

2023年经济大形势:

宏观反弹,微观困难

“2023年将是新冠肺炎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这对经济活动的开展是一个重要的正面因素。”黄益平认为,明年的经济发展态势将开始往上走,至于是第一季度还是第二季度回归常态,还要看未来几个月疫情进展情况。

在黄益平看来,2023国家经济大形势将是宏观反弹、微观困难。

至于为何微观层面困难,黄益平认为,经过三年的疫情,经济发展形势缺乏强劲,很多企业资产负债表比较紧张。如果查阅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余额,可以发现2020年增长了30%,2021年、2022年到现在为止,大概25%左右的增长速度。

“经济形势不太好,中小企业比较困难,但信贷在高速增长,民营企业的债务存量其实这几年在明显减少。”黄益平认为,这说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增长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因素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说明政策落到了实处,民营企业获得了贷款。当然也存在行业或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但总体而言,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略超过国有企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

从另一方面来看,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幅度上升,杠杆率较高,进一步通过融资来扩大经营活动就会变得比较困难,将来现金流压力、风险压力就会更大一些。

从银行的角度而言,近三年发放了很多信贷,钱用来给民营企业融资,将来这些资产会发生哪些变化,值得市场观察。“所以我感觉明年经济总体来说会往上走,但是宏观反弹、微观困难,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黄益平称。

把投资作为短期稳增长和

长期转模式的连接点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黄益平认为,如今,三重压力依然存在并将会延续到2023年,未来如何稳住经济增长是一个挑战。

与此同时,黄益平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实际上是要转向新的发展模式,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期间,国家经济环境出现了很多的变化,比如,原来低收入、低成本的人口红利优势没有了,现在变成老龄化。过去全球市场投资贸易开放度比较高,现在也发生了一些转变,这意味着经济要更多的关注创新,要转变增长模式。

“因此,明年我们既有一个短期困难,就是要稳增长的压力,同时也面对中长期的挑战,就是转变增长模式。”黄益平认为,通过投资的增长,可以考虑把稳增长和转变增长模式结合起来,实现合二为一。

就目前形势来看,经济三驾马车都不太强劲,明年应如何采取进一步的宏观政策来稳增长?

黄益平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在稳增长当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如果这些政策最后能落到投资上,可能去支持帮助打造新的增长动能。

强化经济增长动能

最需要这三类优质投资

货币政策需要支持优质投资的扩大增长,如果强化经济增长动能的角度而言,明年最需要什么样的投资?黄益平列举了三种。

第一是制造业要走向高端制造。传统的产业需要改造,要想办法支持现代化制造产业格局的形成。

第二是基础设施补短板。包括一些大的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如水利设施,从全国角度来看仍是需要补短板,对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

第三是适度超前的布局。所说的新基建。新基建尤其是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其他一些比较先进的经济基础条件、基础技术的支持。

“在未来一段时间,投资也可以多样化,从财政角度来说,更多的是公共投资,直接投向一些政府主导的项目,我认为基础技术的瓶颈突破很重要,也可以由公共投资去主导。”黄益平称。

此外,黄益平也建议要充分调动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这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样可以发挥作用。例如,财政可以做一些政府创投基金,为一些特定领域进行投资,给予激励。“如果我们一些措施落实下去,可以鼓励企业、鼓励市场在支持投资活动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黄益平表示。

责编:高帅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