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穷人永远熬不过“冷水期”

日期: 来源:赢在8小时之外收集编辑:赞赏U君
最近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他们从来不做“正事”,永远上不了“正轨”。‍‍‍‍‍‍‍‍‍‍‍‍‍‍
一旦跟正事、正轨沾边了,他们一定会找借口,最终把自己继续搞到斜路上,沉浸到烂人、烂事、烂情绪里不能自拔。‍‍‍
不信你去观察,凡是那些没有家底、月薪不到一万的人,他们整天在谈论什么。‍‍
他们谈论役情,谈论世界杯,谈论汽车配置,谈论保险,背后议论别人,上班偷懒,到网上抬杠,跟家人闹矛盾,算计小钱……所有这些不值钱的套路,他们都是无师自通的。‍‍
总之呢,一件值钱的正事都没做成过。
即使你着拿鞭子抽他们,让他们去做正事、让他们去收钱,他们仍然像倔驴一样不动弹,反而一不注意就滑到了烂人烂事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总结,有个重要的原因是:穷人永远不会去做正事,即使做了正事,也熬不过“冷水期”。
“冷水期”这个概念是我提出来的,之前也写过很多次,今天再重点讲一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定决心要辞职,必须去大城市闯荡一番。可是到了大城市就会发现,自己一无是处,连找份像样的工作都费劲。
这时候仿佛一盆冷水浇在了自己头上,心顿时凉了一大截……‍‍‍‍‍
场景二:不知道听谁说开咖啡店/水果店赚钱,于是投了几十万,租店铺、搞装修、雇员工……
好不容易开业了,发现生意非常惨淡,一个月过去了,才成交几十单,这时候自己又被浇了一大盆冷水……‍‍‍‍‍‍‍‍‍‍‍‍‍‍‍
场景三:一直感叹自己的配偶太差劲了,当初结婚真是瞎了眼,于是下定决心,把婚给离了。‍
离婚后的几个月内感觉很爽,但是越来越发现,自己其实已经不是当初的“香饽饽”了,于是自己的心越来越凉,仿佛被冷水浸透了……‍‍‍‍‍‍
以上这些场景,或者类似的体验,大家应该都经历过吧?
至少我自己经历过很多次,而且几乎每年都会经历一次。
我当初第一次到北京找工作时,也是处处碰壁,只能跟老同学挤在几平米的出租屋里度日,现实的冷水直接一盆盆地往头上浇。‍‍‍‍‍
包括我现在所有的收入渠道:公司客户,付费社群,知识星球等等,在最开始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冷水浇身。‍‍‍‍‍‍‍‍‍
可能是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可能是因为不精明,做事不考虑性价比,也不会权衡利弊,总之都坚持了下来,而且越到后面心里越暖,当初的冷水现在已经变成温泉了。‍‍‍‍‍‍‍‍‍‍‍‍‍‍‍‍‍‍
上次在《05: 返璞归真》这篇文章里我也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学院派”,大概意思就是,他们特别擅长规划自己的职业,做自媒体时也特别喜欢分析数据,什么行业趋势、粉丝画像、转化率等等。
这些人一般是不会被冷水浇头的,因为他们分析来分析去,发现迎接自己的就是一盆盆冷水,于是很快就把这件事给否了。
但是冷水浇头的下一步是什么动作,这个不是用理性就能分析出来的。
比如,我一直说,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如果有创业打算,一定要去北上广深这4个一线城市,不要去成本低一些的所谓“新一线城市”,因为差距太大太大了,没有任何可比性。
确实,去大城市发展的话,光是房租这一项就能吓退很多人。
我在2015年左右,从国企辞职时,我的领导就找过我谈话,他跟我说:你去北京能赚多少钱?一个月七八千算是很高了吧?你知道那里的房租有多贵吗?很破的一个单间都要三四千块钱。
再加上吃饭、社交,你还能剩下多少钱?你得几辈子才能买得起北京的房子?
我当时也知道他说的有道理,但我还是想出去看看,于是我就毅然决然地辞职了。
我到北京打工的时间不长,应该不到两年,换了很多份工作,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创业(2017年有了自己的公司)。
2016年我还没成立自己公司的时候,就已经体验过“日入过万”的感觉了,我在群里也说过我的经历。
而这一切,绝对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能预料、能分析出来的。‍‍‍‍‍‍‍‍‍‍‍‍‍‍‍‍‍‍‍‍‍‍‍‍‍‍‍‍‍‍‍‍‍‍‍‍‍‍‍
我在公众号里面也提到过出国旅游这件事,我说一定要尽早、尽可能多地去不同国家体验体验(看最近的形势,2023年也有可能全面开放)。
有人会说:旅游的本质就是花钱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转一圈,回来后你还是你,只不过钱少了。出国又怎么样?国外的月亮就一定比国内圆吗?‍‍‍‍‍‍‍‍‍‍‍‍‍‍‍
我想说,如果单纯从旅游、看风景的角度来看,国外跟国内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甚至不同民族之间的表情、精神状态都不一样。‍‍‍‍
你一旦接触到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表情、精神状态,你的大脑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而这些颅内反应会引发什么样的行动,是无法预料的,也是无法用理性分析出来的。
我推荐大家打开短视频app,搜索“马云澳大利亚”这6个字,你可以看看80年代他第一次出国时,给他内心带来多大的变化。
甚至不夸张地说,他现在建立的商业帝国,都跟他当年那次出国有非常大的关系。
有人说,现在跟那时候不一样了,现在坐在家里就能走遍世界,网上什么视频看不到啊。
我想说,你还是太年轻了,网上呈现出来的国外景象,跟真实的景象,差了十万八千里,甚至是颠倒黑白的。‍‍‍‍‍‍‍
回到正题,继续说“冷水期”。
有的冷水期是没有尽头的,一直熬下去也不会有任何结果。
而有的冷水期是有尽头的,只要你熬过了这个阶段,那么迎接你的一定是柳暗花明。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该不该熬这段冷水期呢?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只要你做成过一些正事,那么你再尝试做一件新的正事时,就可以多熬一熬。
那么什么才算是做成过正事呢?拿互联网、自媒体行业举例子,你在独立自主的情况下,在互联网上赚到过第一桶金(比如几天就赚到了过去一年的打工收入),这时候你就算做成过正事了。
这时候你已经有了初步的网感、手感和钱感,你再去做一个新的项目,做成的概率就比“新人”大多了,即使碰到冷水期,你也会非常淡定地熬下去,你的心并不会被冷水浇凉,而且你能预感到,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

相关阅读

  • 破 局

  • 小提示:本文一共4000字,包含电影《切腹》的剧透。最近我又重温了一下1962年的日本老电影《切腹》,这次的感受跟上大学时看的那次有很大不同。这部电影的剧情有很多转折,但是整个
  • 疫情时代下,如何让自己更值钱?

  • 疫情肆虐的第三年,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越来越复杂的大环境中,如何让自己更自由、更值钱?最中肯的建议是: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为什么是作品,而不是工作?因为
  • 古典:你的人生是工业品,还是艺术品?

  • 相传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出去和同行闲聊。“我们有一流的商学院老师。”哈佛大学笑了。“我们培养了很多世界企业500强的CEO。”西点军校笑了。“我们很有钱。”哥伦比亚
  • 终于!我的第一本新书问世了

  • 这篇文是老早之前写好答应编辑今天发的(也属于11月的诸多DDL之一)。 踩着11月的尾巴,我的新书《有效学习,才能高效成长》终于和大家见面了。严格意义来说,这本书从策划到问世用了
  • 经常被问这两个问题,今天专门写一篇专题

  • 喵~大家周四好呀~今天的主题是“如何明确自己的标准”。 我经常被读者问到一个问题:“倩倩姐,现在做什么赚钱?” 这个问题中隐含了一种假设:是做什么“事”决定了赚不赚钱,别人赚
  • 我希望你多“自私”一点~

  • 喵~大家周四好呀。 今天我们来聊聊“界限”。 周一的时候发了一条朋友圈,反响很强烈,于是我想可以写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下这个话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你的
  • 大象赠书|能成事的人,都掌握了这4大法则

  • 工作和生活中,总有一堆事情需要我们解决,有一些目标需要我们达成,回避/拖延都无法解决问题。面对这些事情,有人可以做到不拖延不犯懒,立即行动,最终成事,而有人却总是兴冲冲定好目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穷人永远熬不过“冷水期”

  • 最近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他们从来不做“正事”,永远上不了“正轨”。‍‍‍‍‍‍‍‍‍‍‍‍‍‍一旦跟正事、正轨沾边了,他们一定会找借口,最终把自己继续
  • 一事无成的老屌丝

  • 最近一个月,风向变了。XX重新给YQ下定义,说这个病毒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大家不用太过担心。‍‍‍‍然后,几乎是一夜之间,至少有几亿人,从恐惧它,到接受它。大家没觉得哪里出现了严
  • 我不需要真心

  • 之前在冲破枷锁,神魔寂灭这篇文章里,提到“地域枷锁”时,我说日韩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态度都很好。然后就有大聪明跟我说:他们都是职业假笑而已,认真你就输了。我呢,其实并不在意
  • 线性思维的巨大漏洞

  • 在我的知识星球或者VIP群里,经常会被问到下面这两个问题:① U君,我也想组建付费社群,就怕刚开始只有个位数的人加入,该怎么办?② U君,能不能讲一下你的作息时间表?我想借鉴一下。‍
  • 破 局

  • 小提示:本文一共4000字,包含电影《切腹》的剧透。最近我又重温了一下1962年的日本老电影《切腹》,这次的感受跟上大学时看的那次有很大不同。这部电影的剧情有很多转折,但是整个
  • 离开地狱的路

  • 1. 离开地狱的路就位于地狱的中心处。2. 只有冒险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3. 每个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克服自身瓶颈的长篇故事。4. 做人不需要太多朋友,因为朋友有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