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截至目前,西藏茶产业面积达5万余亩

日期: 来源:西藏主要新闻收集编辑:西藏主要新闻

眼下,正是茶叶采摘的时节,在自然条件优越的林芝市和山南市,一垄垄茶树生机盎然,漫山遍野的茶叶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浓浓茶香,放眼望去,茶农们背着背篓,穿梭在茶园中,脸上洋溢着收获的笑容。

 图由错那县勒门巴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供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截至9月底,林芝市茶叶在田面积5.4万亩,茶青产量131万斤,产值18173万元;山南错那市勒门巴民族乡茶叶种植基地面积693亩,年产量5吨左右,年产值约500万元。茶产业在吸引游客观光旅游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不少农牧民就业。

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

走进山南错那市勒门巴民族乡茶园,只见茶园内碧空如洗、青山苍翠,行走其间,淡淡的茶香让人身心惬意。勒门巴民族乡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了茶叶种植历史。

 图由察隅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十二五”规划以来,错那市积极打造茶叶特色产品,新建茶叶加工厂房1200平方米,公用房312平方米,并从区外引进茶苗以及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开垦茶田970亩,并将茶叶种植推广至勒布沟4个门巴民族乡,使勒布沟茶叶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建设机耕道约3.1公里,防护林89亩。

勒门巴民族乡农牧民茶叶专业合作社专干达娃拉珍介绍,为促进勒布茶场经营管理,2013年8月由群众自行成立了勒门巴民族乡农牧民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员有勒门巴民族乡勒村、贤村村委会班子成员和农牧民群众149人组成,占全乡农牧民总人口数的100%,注册资金500万元,合作社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及销售,目前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经营。“截至目前,勒门巴民族乡共有茶田693亩,其中可采摘210亩,生产黑茶、红茶、绿茶等多个品种,并成功试制速溶茶打入市场,茶叶包装‘勒仓连’已提档升级,实现了茶叶产品的提档升级。”达娃拉珍说。

 图由察隅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好茶成致富“金叶子”

在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卡地村的茶园里,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一茬茬的新叶翠绿欲滴,微风拂过,满是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村民们穿行在茶垄间,只见手拈茶青,细嫩的茶芽入篓,不一会儿,便收获了满满一筐茶叶。

今年是卡地村种茶的第5年,也是一个丰收年。“卡地村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成片的茶园不仅绿了山坡,更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卡地村村民普布次仁告诉记者。2022年,卡地村将全村206.8亩茶园分包到户,并与林芝毛尖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当年实现增收30余万元,今年有望达到40万元左右。

 图由察隅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走进林芝毛尖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茶厂,机器轰鸣、茶香阵阵,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着加工新茶。该公司目前主要生产红茶、绿茶、白茶等多个品种的高原有机茶,年产量可达20万公斤。“预计今年红茶产量达4万公斤、绿茶产量达0.5万公斤、白茶产量达0.25万公斤。”该公司营销部经理松晓兰说。

2017年察隅县开始建设第一个茶叶种植基地,并将茶产业确立为该县主导产业,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截至2023年3月,察隅县共实施投资3.8亿元,建设5个茶叶加工厂,建成30个茶叶种植基地,面积达1.94万亩,土地流转1.28万亩,覆盖群众7200余人,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增收1964万元。近年来,察隅县茶叶生产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并且通过创建自有品牌、打造高标准生态茶园、提高茶叶质量等方式,提升了本地特色茶叶品牌价值与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图由察隅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打响品牌振兴西藏茶产业

近年来,我区立足促进百姓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积极打造西藏茶叶品牌,着力提升高原茶叶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推动高原茶叶走出西藏。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2021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2022春季广州茶博会……高原茶叶在区外备受瞩目的同时,区内茶叶市场也在蓬勃发展。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林芝市已注册生产加工茶企业16家,生产加工从业人员593人,年生产能力达2500吨。山南市2013年建成勒门巴民族乡农牧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勒仓莲”品牌系列茶叶享誉全西藏,产品常年供不应求。

 图由察隅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茶叶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茶叶种植受益主体为主,将3万亩低产茶园进行提质增效,开展茶园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茶叶有机认证,将有机茶理念贯穿于茶叶生产全过程、各环节,加强茶叶生产关键技术培训,全面提升茶园管理水平,从生产源头提升茶叶品质。

同时,依托地球“第三极”平台优势,充分发挥波密、察隅、墨脱3个全国有机茶叶种植基地作用,打造高原有机茶叶中高端品牌,并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农交会、茶博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大力宣传推介我区茶叶品牌。

新闻+

林芝茶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商报讯(记者 梁兰)近日,在林芝市波密县古乡雪瓦卡村举行的首批青茶采摘仪式上,茶农们身着盛装、提着茶篓,井然有序地摘下茶树上娇嫩的叶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青茶采摘后,在加工厂房进行茶叶炒制,完成第一次“试机”。

记者了解到,2018年以来,雪瓦卡村立足自身自然资源禀赋,发挥耕地面积大、适合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优势,鼓励群众土地入股,探索发展旅游业引导下的茶旅融合产业,并与相关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采取“企业+党支部+农户”模式,打造集茶园观光、茶艺表演、茶叶采摘于一体的高原有机茶场所。

目前,雪瓦卡全村35户群众参与茶叶种植,茶园种植面积1020亩,建有240平方米茶叶加工厂房、安装10台加工设备,能独立完成杀青、烘干、提香等茶叶加工工序,并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模式,培养了19名技术能手和7名茶艺师,熟练掌握茶树育苗、栽种,茶叶加工、冲泡及茶礼仪等相关技能。

近年来,林芝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茶产业与旅游业、茶产业与历史文化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以茶带游、以游促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记者从林芝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林芝市依托茶园建设打造观光旅游风景区,推出茶旅融合旅游路线,配套发展餐饮、住宿,同步开展“茶园+采摘”“茶园+茶艺”等体验活动,以茶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让小茶叶变成群众增收的“金叶子”。墨脱县结合南迦巴瓦峰、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等景点,打造以格林飘渺茶园为核心的旅游风景区,配套完善的汽车帐篷营地、森林度假木屋、茶园观景木栈道等基础服务设施,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今年以来,累计带动群众增收20余万元。

同时,林芝市将本地历史文化和茶产业相结合,以茶产业建设深挖文化根底,以文化发展涵养茶产业发展。林芝农垦易贡茶业有限公司结合红色文化和易贡茶文化,打造了“易贡茶场场史馆”“茶文化博物馆”“西藏史上第一块茶田”等观光点,并举办了赏茶节等活动吸引游客观光。并借助微信流量优势,设计“易小军”“贡小茶”微信表情包卡通形象,使林芝市茶文化、茶品牌深入人心。今年以来,林芝市实现茶业总营业收入346.79万元,同比增长84.69%。

来源:西藏商报


相关阅读

  • 深度│石美二十年蝶变:从“茶街”到“茶+”

  • 茶叶,一片神奇的叶子,它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国千年茶文化。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引发各界强烈关注。在“藏茶之都”东莞,一场茶
  • 今天的林芝,超燃!

  • 今天上午2023第四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在林芝市工布公园正式开赛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成都CCN自行车队的RIKUNOV Petr、来自SCOM-泰山体育车队的TORRES VILLAREAL C
  • 竹山竹坪乡‖种一片茶 富一方人

  • 农村新报通讯员 张云朝 高景威深秋时节,竹山县竹坪乡的青山缠绕着茶园,茶树生机盎然。巍峨高耸的铁桶寨山脉,在竹坪乡境内起伏蜿蜒,曾因山大人稀、资源匮乏,面临没有产业的困境。
  • 洞下槽村的绿色生活

  • 以绿为底,逐绿而行,因绿而兴。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强村民幸福感。“互联网+”建设智慧村庄10月11日清早,洞下槽村垃圾清运专员、大保坪组村民张兴财
  • 东莞非遗亮相成都国际非遗节,绽放非凡魅力!

  • 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于10月12日至16日在成都举办。东莞的“莞香制作技艺”和“茶园游会”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应邀亮相,充分彰显东莞非遗的
  • 多项荣誉加身,信阳农林学院这个教师集体不一般!

  • 2007年,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2017年,荣获“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2019年,荣获“国家级技能大师(评茶员)工作室”;2021年,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2年,荣

热门文章

  • 美国对华2000亿关税清单,到底影响有多大?

  • 1 今天A股大跌,上证最大跌幅超过2%。直接导火索是美国证实计划对华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25%关税。 听起来,2000亿美元数目巨大,我们来算笔账。 2000亿美元,按现在人民币汇率

最新文章

  • 截至目前,西藏茶产业面积达5万余亩

  • 眼下,正是茶叶采摘的时节,在自然条件优越的林芝市和山南市,一垄垄茶树生机盎然,漫山遍野的茶叶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浓浓茶香,放眼望去,茶农们背着背篓,穿梭在茶园中,脸上洋溢着收获
  • 安徽加快供应链创新应用 邮政业发展获政策支持

  • 近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加快供应链创新应用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安徽省加快供应链创新应用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发,邮政业发展再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