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何可
1月16日,郑州高新区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大会,锚定建设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奋斗目标,以四大板块建设为带动,以十个方面50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全面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热潮,全力打造全省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据悉,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新增市场主体1.6万家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1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40家,高企总数突破21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600家,建立不少于1000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0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75亿元。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开工建设安置房与回迁等指标全面完成郑州市下达目标;节能减排降碳指标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郑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红军说,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要突出“一个主题”,推进“六个提升”,抓实“九大行动”。
突出“一个主题”,就是要在“跑出加速度、确保高质量”上走前头、做表率。聚焦“稳增长稳预期稳民生”,对,重点工作坚持项目化管理,任务化分解,方案化落实,清单化推进,确保谋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保持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在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推进“六个提升”,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产业集群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引育生态,持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持续提升改革动力活力,持续提升资本服务实体效能。
抓实九大行动: 科教资源集聚区建设行动,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未来产业培育行动,高水平科技创业促进行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行动深化改革创新行动,数字园区建设行动,绿色园区发展行动,强化国内国际合作行动。
郑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程明说,2023年郑州高新区将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精准施策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全力稳住向上向好经济发展势头是当务之急。我们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组合好运用好各项政策工具,更加精准精细、有力有效地实施逆周期、跨周期调节。一要强化投资拉动。以“十大开工项目”“十大在建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十大技改项目”“十大创新项目”为抓手,全面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以有效投资夯实发展基础。谋划第一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89个,年度投资285.6亿元;实施合作共建区域项目68个,年度投资150亿元;实施政府专项债、中长期贷款和财政贴息贷款项目67个,年度计划投资189亿元。二要加快新签约项目落地。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全周期的培育和服务;释放消费潜力。依托高新区数字经济优势,结合城市更新,打造一批未来数字生活体验街区、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等新型消费载体,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精准惠企纾困。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常态化开展“四项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稳定企业发展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共同助力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发力“四大板块”掀起建设热潮。依托板块开发带动区域扩容、产业扩容,推动成为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兼顾区域平衡发展,做强做大总量的重要引擎。一要全面启动合作共建区起步区开发。启动市政配套建设,谋划“六横六纵”主干路网及市政配套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67亿元;高压入地改造综合管廊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围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大科学装置、未来产业、新型网络五大组团规划,谋划重大产业项目82个,用地需求17410亩,总投资额约1336.8亿元。重点推动氢能储能板块,谋划6个项目投资122亿元,用地需求2000余亩,包括欣旺达30GWh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基地、雄韬氢能产业园项目、国华能源油氢电综合智慧能源站等项目。二要精心打造合作共建区(广武)科学城。围绕建设大科学装置,推进建设“中原之光”等大型科研平台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区、中科院中科大等在豫研究院和高校高端研究机构为支撑的科研区、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创新港为代表的创新区等三大功能区,支撑建设河南省国家创新高地。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建设河南郑州超互联算力基础设施,打造算力小镇,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依托河南工业大学谋划“全球碳谷”,打造河南省重要产业转型升级平台、核心企业集聚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平台、人才合作对接平台。围绕集聚宜居宜业生态和产学研结合,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轻工业大学等高校在科学城谋划建设新校区。三要实质推动核心板块区域建设。加大2.2平方公里核心板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年内重点推进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18亿元,包括总投资18亿元中部智慧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80亿元天集集智·科创基地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科创岛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文体坊文旅项目。四要全面加快产城更新板块建设。坚持连片改造和局部提升结合、整体推进与试点探索结合,以“两违”治理和低效工业用地整治为抓手,全面掀起更新建设热潮。特别是,2023年要重点推动北斗空天信息产业园、大方机械、福瑞堂等7个片区、约1000亩土地的更新,总投资约100亿元,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约10.5亿元。
(三)持续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是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一要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好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的作用,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超算应用生态体系,为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算力支撑;加快推进河南省智能传感器MEMS中试平台建设,谋划筹建世界级培育钻石加工交易中心。支持现有新型研发机构做大做强,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引领型平台40家。二要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遴选一批创新百强、百快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成长为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2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600家,瞪羚(潜在)企业达到300家,独角兽(种子)企业达到5家,建立不少于1000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落实企业研发支持政策,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95%左右。进一步完善20+N创新积分指标体系和创新积分系统建设,力争参评企业5000家。三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积极争创郑洛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技术市场繁荣发展,力争202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0%。围绕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新建一批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助力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有机衔接,助推重点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四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PI制等项目组织机制,组织区内企业积极参与全国颠覆性技术专业赛和揭榜攻关,开放征集和发现重大颠覆性技术项目,向科技部项目库推荐入库并建立持续跟踪服务机制;建立不少于30项的颠覆性技术转化培育库,实施揭榜挂帅项目不少于10项。五要提升产业孵化载体能力。持续深化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建设专业化孵化载体,推动各类孵化载体提档升级。探索建立“产业基金+专业技术平台”的定向孵化模式,定期组织开展高新区孵化载体运营评价。新增孵化载体8家,其中国家级载体1家,新增在孵企业300家。六要大力招才引才育才。用好“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平台,力争引进高端人才25名、博士以上优秀青年人才30名,创新创业团队17个以上。持续开展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建设“人才驿站”,打造形成吸引集聚青年发展的“青年人才友好区域”,力争来区留区大学生8000人。高标准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力争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技能人才6700人。依托四所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梧桐荟”环高校创新街区试点建设,打造青年人才创新生态。设计打造国内首家企业家大学堂,采用“分期小班制”培训模式,为辖区企业家提供家门口“充电赋能”的平台。
(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战新产业。产业是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一要稳固四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聚优势,通过延链补链强链,集聚培育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二要厚植战新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现实场景带动,在数算产业、氢能与储能、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细分领域抢占发展先机。充分发挥高新区国家超算中心和信息工程大学所在地等优势,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加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三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前布局新一轮技术发展赛道,在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等领域,依托创新联合体,加强跨周期战略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力争在部分前沿领域实现颠覆性重大突破,实现非对称性赶超,推动产业破冰引领,培育形成若干未来产业的新增长极。四要加快打造数算产业。抢抓“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和国家城市算力网络布局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和郑大、信大等众多高校与科技企业在高新区的集聚优势,建设云网融合的中部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算力网络,通过打造城市模拟器与社会计算试验场、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元宇宙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大规模算力使用的重大应用示范,带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打造全国知名的数字算力特色产业高地。五要做强现代服务业。发挥区内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成为区域文化和科技产业提质升级的内生力量。
(五)不断提高开放发展水平。开放是条件,是国际化城市的功能体现。持续强化双招双引,力争实现新签约项目签约额突破400亿元、新开工项目投资额290亿元、制造业招商项目签约额突破180亿元、制造业项目签约突破12个。加快推动雄韬氢能产业园项目,珠海艾派克微集成电路封测项目,京东方艺云区域总部项目,上海张江生物银行河南分行等项目实质落地。紧抓国家“一带一路”、黄河战略机遇,持续办好“世界传感器大会”“强网杯”、北斗年会、数智治理峰会等活动,积极筹备举办2023世界金刚石大会,积极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科技直通车、“郑创汇”等有影响力的创业品牌活动。持续开展“走进高校”活动,深化与中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坚持服务高新区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业“引进来”使命任务,不断打造各类国际化服务要素和构建国际型合作平台渠道。
(六)全面推进数字化塑造发展新优势。一要加快智改数转,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实施企业数字赋能创新工程百企诊断、百企数创、百企智改、百企数转、百企上云、百企引领“六个百企专项行动”,加快建设郑州高新区工业互联网试验场,打造“1211”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努力创建一批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和国家、省级“质量标杆”。二要优化智慧高新实验场机制,提升数字产业发展水平。通过持续优化智慧高新实验场机制,围绕城市管理运行、社会治理、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等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向区内企业发布场景需求,征集解决方案,开展揭榜挂帅,打造智慧产业企业产品的实景验证、迭代、创新平台,推动数字产业相关创新要素和产业发展要素向高新区集聚,全面提升数字产业发展水平。三要做实产业大脑平台,提升产业治理科学化水平。产业大脑正式上线,开展产业大脑四期(工业互联网)建设。将资源要素数据、产业链数据、创新链数据等汇聚起来,实现数据联通共享,对产业发展进行即时分析引导、调度管理,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通过产业大脑在全领域、全行业、全环节深度应用,带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和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四要完善城市大脑平台,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依托城市大脑平台,加大基础数据归集力度,夯实六要素基础库建设,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各领域实现精准管理提供数据服务和支撑;整合与城市运行和基层治理相关的职能职责,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认知,对高新区治理全方位系统化重塑,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七)高效推进城市功能品质建设提升。一要强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全年计划新开工或货币化安置约134.23万平方米,竣工交付141.53万平方米,新增回迁群众9212人,实现所有村改群众首套房回迁。二要持续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全年计划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18项,年度投资17.29亿元,计划新增供水管线12公里、热力管线10公里、燃气管线12公里。在完成高新区供水一张网业务整合工作基础上,尽早实现建成区双水源保障;推进高新区供热一体化改革,从源头解决高新区供暖问题,推进变输电项目建设,增强城市供配电能力。三要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构筑“互联互通、数据分析、远程控管、快速反应”的城管数字化监管系统,开展重点问题专项整治,打造智慧城管新模式。
(八)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强金融支撑体系。引导企业市场主体入驻“郑州中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郑好融)”及“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利用好普惠性金融服务工具;针对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构建“天使+创投+风投+科技银行+其他新型金融业态”的融资体系;针对拟上市和已上市公司为主的相对成熟企业,构建以“PE+上市和并购基金+资本市场+银行”为主体的融资体系;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2023年上市企业新增2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综合开展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