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一个农村养女与她身后的4个家:3岁被弃,生母轻生,丈夫重病,50年后做出惊人决定!

日期: 来源:读者读书会收集编辑:月小禾

作者丨月小禾
来源丨人间theLivings
ID丨thelivings

王老师生于1970年,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

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村养女成为文学教授,她最终逃离了让自己没有安全感的囚笼,独当一面。

也许正是她身上那股强大的能量,那股经历九死一生之后的豁然与达观,让同样从农村破碎家庭走出来的我备受鼓舞。

如今,她却选择重新回去,回到自己成长的根基上,用自己的坚韧与柔软向她身后的每一个家庭进行告白,这便是她故事的开始。

图源:全景视觉


2021年8月底,王老师决定和丈夫徐老师回一趟便仓镇,将老宅打扫一下。

此前,她将这处房子无偿借给亲戚过渡一年。

其间,亲戚家的儿媳在这里生了二胎,在孩子将满周岁之际,新房装修完毕,一家人欢天喜地搬了出去。

离开之前,他们将屋子打扫了一遍,但堂屋的瓷砖、卫生间的墙面、房屋的吊顶上,还是残留着不少星星点点的油污。

徐老师爱干净,无法容忍任何污渍,就用抹布一寸寸地擦拭。王老师看了心疼,她想,往后就算有人付大钱,自己也不会将这处房子借出去了。

这房子的一砖一瓦、里外装修都是她和徐老师省吃俭用弄起来的,外人明白不了她倾注在这房子上的心血。

便仓的房子建于2008年。那时王老师的养父已经70岁,还住在两间风雨飘摇的房子里,如果再不给养父建房安度晚年,王老师知道这将成为她一辈子的遗憾。

彼时38岁的她还在读博士,而丈夫重回教师岗位才1年,两人的月收入加起来才3600元。

但最后,她还是心一横,拿出不多的积蓄,再到处借钱,总共花了14万建好这处房子。

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夫妻俩每个月只留600元作为一家三口的生活费,其余都用来还债。

图源:全景视觉

14万在当时农村可以建更现代化的二层楼,但拗不过养父的坚持,他们只能在老宅地基上建传统的样式——三间堂屋外带一个厨房。

屋子落成后,养父又对王老师抱怨:“这么大个房子,我一个人怎么住得过来?”

王老师知道养父心疼她花钱。其实,把房子盖大一点,除了让养父住得舒适,她也有“私心”。

她希望自己回到便仓时,有一个可以供她学习和办公的空间,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每逢冬天,养父便将牛牵到她的屋子里与她同住,夜里,她常常被突如其来的味道熏醒。

那些年月,牛似乎比王老师更重要。

上课时,养父常常来学校喊她回家放牛,王老师也只能乖乖跟回去。

相较村里的同龄女孩,她还能念书,已经实属幸运。

养父母不能生育,养父又是村里的劳动能手,生活虽不富足,但供她一个孩子上学没问题。

除了放牛,王老师还得喂猪、下田播种、给菜地浇水,若是干不好,就会招来养母的责骂,她其实并不能完全专心于学习。

王老师早知道自己是被抱来的。养父为了留住她,给她取名为“压存”——寓意是“压住,存留”。

王老师一直不喜欢,上了初中后,老师帮助她把名字改了,并给她订了村里的娃娃亲,防止她长大后远走高飞。

男方家人丁兴旺,养父很喜欢,觉得自己家将来有壮劳力了。

但王老师讨厌与她订亲的男孩,因为同学总是以此取笑他俩。直到那男孩初一时因家里事负气轻生,王老师都没跟他交流过。

图源:全景视觉

年幼的王老师常常为自己是抱养的而感到痛苦。

她要强,伶牙俐齿,处处不甘落后于人,但只要有人一说两个字——“抱的”,她便哑口无言。

因为学习成绩好,她被老师任命为班长,但有的调皮学生不服管,在王老师回家的路上揍她。

回到家,王老师从不跟养父母说自己在外面被嘲笑、被欺负的事。

养父母的确没让她饿着,每逢过年,养母还会给她做新衣服,让她成为外面穿得最好看的女孩。

但王老师知道,养父母不会像亲生父母那样为她撑腰、呵护她。

初中时,她患上严重的眼病,养父母不带她去医院。后来,要不是惜才的班主任带她去治,恐怕她的眼睛早就瞎了。

那次害病也落下病症,如今她的眼睛看起来都一大一小。

那时的她,打心眼觉得自己不过是养父母的养老工具,是被亲生父母抛弃的。


王老师的生父姓刘,他少年时就失去了双亲,跟着最小的姐姐生活,常遭受姐夫的虐待,因此沉默寡言,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他成家后,妻子以每4年一胎的频率,从1966年生到1978年,4个孩子都是女儿,没有儿子。

生父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便把气撒在妻子身上,对她拳打脚踢。最后,妻子得了精神类疾病。

图源:全景视觉

王老师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是在3岁的时候被送出去的,养父是她生母的亲哥哥。

住在不同村的王、刘两家,每年都会走动一两次。

小时候,王老师不太喜欢去刘家,她很讨厌自己的亲生父亲。

她觉得自己难得去刘家走动,本应受到客人的尊待。但是饭桌上,生父却指使离饭锅最远的王老师去盛饭,她不愿意。

生父骂道:“怎么啦?我生的丫头,让你盛个饭都不行吗?”

这时,生母便会默默接过碗去盛饭。

她只能默默地关注这个被送出去的二女儿,暗地里翻开女儿光鲜的外衣问:

宝宝你冷吗?宝宝你睡觉时身上有内衣吗?有毛线衣吗?

这些细节,养母都不会关注,但王老师什么也不肯说。生母看到她棉袄里面连个贴身毛衣都没有,就让大姐把毛衣脱下来给她。

王老师看得出来,生母对自己心怀愧疚。有时,生母会摇着小船走十几里水路到王老师的学校,只为看她一眼,给她送些吃的。

不过,王老师那时对生母很怨恨,她无声地吃掉生母送来的煮鸡蛋、桃子、黄瓜,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养父母禁止王老师与刘家私下有往来,害怕她亲生父母把她带回家去。

当初王家把她抱来时,她生了一场大病,肚子疼得死去活来,王家吓得赶紧把她送回了刘家。

待到病好如初,养父再去接这个女儿时,生父告诫养父说:

既然孩子给你了,你就要负责任!要是孩子一生病你就往回送,孩子就不给你了。

自此,王老师再也没有被送回去。

图源:全景视觉

虽然王老师打小就被抱养出去,但她和自己的姐妹们一直有联系。

大姐一直都把最好的衣服给她穿。大姐订婚时,王老师上高中,男方家给大姐买了一堆时髦衣服,大姐通通转送给了二妹:

反正我在家里水一把、泥一把,穿不上个意思,你穿去学校,像个有身份的。

结果那门亲事因男方嫌弃大姐没文化而悔婚了,没多久,大姐嫁给了一个更加精明的男人。

王老师的养母在她高二时得了白血病,得了这病,在当时就相当于判了死刑。

养父担心人财两空,决定放弃治疗。

但王老师不同意,渐渐长大的她,也能慢慢理解养母的苦楚与不得已,理解这个因不生育而备受讥笑的女人。

她执拗地跪在地上,要求养父借钱救人,“不救就永远不起”。

她不吃、不喝、不上学……养父无奈,只好出去借钱给养母输血治疗。债台高筑中,养母熬到王老师高考之前,还是去世了。

养母撒手人寰后,王老师觉得这个家再也不像家了——

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养父在外面认识的妇女顺走了。由于精神受扰,那年高考,她也落榜了。

她还想再复读,但养父没钱了,周围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借她160元的复读费。

此时,听说有机会可以去徐州做代课老师,她便义无反顾地去了。


1989年,19岁的王老师去了徐州,在职工子弟学校做了一名英语代课老师。

在这里,王老师认识了搭班的徐老师。

这个男人用他的善良、包容与父兄式的胸襟打动了她,很快便走进了她像刺猬一样紧缩的内心。

徐老师是家中长子,父亲退伍后在矿井里工作了整整12年,才被调整做行政工作。

他和妻子养育了3个儿子,一家人生活清苦,但相亲相爱。

知道王老师在职工食堂吃不到什么好东西,徐老师便想方设法邀请她到自己家吃饭,平常节俭的徐家父母明白儿子的心事,每次都备好最好的菜肴招待这个女孩。

徐家的好客与善良,也让王老师冰冷的心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图源:全景视觉

1990年的寒假,刚送王老师回盐城后不久,徐老师的三弟就在机修厂出了事。

三爷(徐家人称几个儿子为“爷”)因违反工作规程,导致身上大面积烧伤,在输血过程中又感染了病毒,留下病根。

作为大哥,徐老师一有时间便去医院照顾弟弟。

而王老师回到盐城老家后就在思考自己的出路。因为没有正经学历,尽管她在学校工作成绩突出,但在工资待遇上却低人一等。

她并没有放弃上大学的愿望,那一年,她参加了成人高考,考上了一所教育学院的英语大专班,但因交不起1500元的费用放弃了。

新学年,徐老师去了一所新办的职工子弟小学做校长,而王老师却因为有新教师分配过来,要从中学部调整去小学部。

王老师在矿校找不到归属感,也看不到未来。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回到盐城,复读考大学。

对此,徐老师坚定地表示支持,主动提出负责她复读以后的开销。

王老师回到盐城,准备好账本,将徐老师给她的每一笔钱都记了上去。

1991年秋,徐老师的父亲特地从徐州赶来,将王老师安排在自己三姐家,还给王老师买了一块12元的电子表,方便她看时间。

徐老师的三姑家特别重视文化,在这里,王老师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1992年高考,王老师没再重演“一到大考就考砸”的魔咒。

她考上了大学的中文系,颓废久已的养父看到女儿的分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整个人都振作起来。

养父带着她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王老师跳出了“农门”。

徐家父母得知儿子女友考取了大学本科,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

图源:全景视觉

上了大学的王老师一直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见患病的四妹和贪玩的三妹相继辍学,她便苦口婆心地劝她们继续学业,并表示自己可以帮助她们读高中和大学。

但两个妹妹根本就念不下去书,很快便进入了嫁人、生子的人生进程。

同样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对于姐妹们各自的人生选择,她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

1996年,王老师大学毕业,属于最后一届包分配的大学生,但分配的单位她却不喜欢。

她在本科期间表现非常优秀,干脆自投档案。盐城有两家高校接纳了她,一是到工科院校的宣传部做行政,二是到师专做教师。

王老师更热爱文学,凭着本科期间发表的30多篇文章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她最终选择进了盐城师专。

已经在徐州做了校长的徐老师,为了王老师也回到盐城老家,到一家厨具公司做办公室副主任。徐老师一家也返回家乡。

徐家不愁吃喝,但是兄弟三人的小家庭都挤在父母的三室一厅里,磕磕绊绊在所难免。

王老师是大学老师,居家办公的时间较多,急需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

但双方的父母谁也拿不出来多余的钱来购置一套房产。


1997年,王老师和徐老师领证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当时徐老师的单位不分房子,而师专还有福利分房,对自己独立空间充满渴望的王老师,下决心一定要拿下一套房。

但王老师因为资历浅,并不在分房人群之列。

学校里不少老师因为“房改房”要交3万元而退缩。王老师觉得,如果自己错过这次机会,可能生了娃都得挤在婆家。

于是,在1997年暑假,她天天到总务处问消息,陈述她要房的理由。最后,还是当时招王老师进来的伯乐——中文系主任帮了忙。

图源:全景视觉

获得分房资格后,27岁的王老师开始四处借钱,亲戚、朋友、同学都借了一圈。终于凑齐房款,购得一套80多平的房子。

那以后,为了还债,王老师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去其他高职院校兼课。

无论下雨、刮风还是怀孕,她都蹬着破旧的自行车在大街上飞驰,从一个学校赶往另一个学校。

每堂课的上课铃声总伴随着她急促的呼吸声,但只要铃声一落,便可看见她在讲桌前侃侃而谈了。

这样一来,王老师的身体也被折腾得够呛。每到春天,她便严重过敏。

这让她想起得过白血病的养母,便害怕地对徐老师说:“我是不是快死了?”

徐老师赶紧说:“没关系,我们去医院。”

好在,是虚惊一场。

1999年,王老师有了自己第一个孩子,可徐老师却失业了。当时正处于孕产期的王老师还挺高兴,觉得丈夫终于可以不天天出去应酬。

年轻的她不知道失业对丈夫的打击有多大。没多久,徐老师就因郁闷生了病,孩子出生后他也不闻不问。

王老师要读书,要科研,要工作,常常饭一吃、娃一喂,就躲起来学习。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的年轻老师开始“硕博化”。相较于其他同事的本科名校,王老师的毕业院校没什么光环。

为了跟上形势,王老师只好一手抱孩子,一手拿书本,终于在2001年的秋天,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图源:全景视觉

王老师读研究生这年,她的生父因为食道癌去世,才57岁。

去世前几年,生父家庭状况逐渐好转。

也许是出于对女儿的愧疚,也许是见女儿出息了,心生骄傲,他常常骑两三个小时的自行车,拖着米面和蔬菜,把东西送来放到王老师家门口,门也不进、水也不喝便走。

渐渐地,王老师对他的怨恨也淡了。生父刚检查出癌症时,王老师还将他接到家里照顾了一段时间。

生父离世后,王老师的生母就跟着大姐生活。但大姐生下二胎后,一心扑在自己小家上,对生母不闻不问。

2004年春节前夕,感到自己长期不受待见的生母离开大姐家,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想不开便轻生了。

为此,王老师跟大姐有好几年都没有再来往。

王老师一直想将生母带到便仓老家过年,但所有人都在拖住她,想出各种理由不让她带。

特别是养父,这时也对王老师生出不少依赖,担心王老师因为照顾生母而抛弃他,对王老师说尽了难听的话,极力阻止自己的亲妹妹来家里过年。

生母去世后,王老师总是想起她一次次摇着船来学校看自己的身影。

这个身不由己的女人能对抱养出去的女儿做的,也都做了。

每每想起这些,王老师都因自己未能将生母接过来好好团聚而愧疚不已。


结了婚,除了娘家要看顾,婆家的事儿也得上心。

徐老师的三弟治好后,去另一家工厂上班,谈了恋爱,结了婚。

可婚后不久,他们夫妇和徐老师一样失业了。为了扶持他的小家庭,徐家父母把城里唯一的一套房给了他。

王老师有房,自然大方答应。二爷家没有房,但心疼弟弟,也答应了。

二妈(二弟妻子)是个勤快人,将孩子留给公婆,自己跑到国外打工,干了5年,回国买了一套大房子。徐家父母带孩子有功,也住到了这套大房子里。

图源:全景视觉

为了帮助三爷家,住在二爷家的徐家父母把退休后所有的收入都偷偷转给了三爷。

二妈知道后,愤愤地打电话向徐老师哭诉:

爸妈住我的,吃我的,用我的,凭什么三爷三妈一家坐享其成?你做老大的,能不能主持点公道?

徐老师对父母这种行为同样气愤不已,但木已成舟,只能婉言劝解弟妹。

毕竟他自己也不好过——他到电视台、工厂做过临时的文员,但工作不稳定,收入有限,日渐消极。

2004年夏天,完成硕士学业的王老师回到盐城,立马借钱买了门面房,她想让徐老师做教培生意,好让他不那么消沉。

为了还门面房的债,她在暑假里疯狂做家教,常常累得下不了床。

这年冬天的一天,王老师早早把孩子哄睡着,就赶到门面房,和徐老师一起辅导学生。

结果,到了晚上9点多,5岁的儿子从小区六楼睡眼惺忪地跑下来,扒着门面房的门瑟瑟发抖,向父母讨水喝。

王老师心疼地抱着孩子回家,生活的艰险、夫妻间的嫌隙,时常都让她感觉到快坚持不下去了。

但握着儿子胖乎乎的小手,她又觉得一切辛苦都可以随风而逝。

两年后,学校有了“招进博士安排家属工作”的政策,王老师立马决定考博。

虽然这两年她和徐老师的教培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但是徐老师对于“单位”的渴望还是一分未减,哪怕挣的钱不少,他依然觉得自己是无业游民。

这一年,王老师考博成功,而徐老师后来却没用上学校的政策——2007年,盐城市失业的教师重返工作岗位。

徐老师返岗后,整个人意气风发,如同新生一般。

3年后,王老师博士毕业,本可以选择更好的去处,但是因为家庭留在了盐城。次年,她评上副教授,不久又去国外访学。

回国之后那几年,她都笔耕不辍,在2016年评上了教授。

喘过气来的王老师,早就还清了债,还换了新房,拥有自己梦寐以求的大书房,可以安心地搞点学问了。

图源:全景视觉

她不仅在教学上能够投入时间,在学校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还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关注孩子的成长学习。

徐老师的精神状态也步入正轨,夫妻重新找回相处之道,两人闲暇时,还会有情致聊聊文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老师觉得自己愈发不能“独善其身”。

强大起来的自己,理应对自己身后的家庭更多一份责任。


2017年10月8日凌晨,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惊醒了王老师。原来,养父跌了一个跟头后爬不起来了。

徐老师赶紧开车过去,把岳父带进城,一检查,发现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

为了照顾岳父,徐老师累得吐血,住进了医院。王老师没办法,只好把养父送回老家,请了熟悉的护工专门照顾。

两年后,养父离世,徐老师哭得比王老师还厉害。

在徐老师失业多年、穷困潦倒之时,老人待他如初,从没嫌弃过他。

翁婿如父子,徐老师对岳父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周帮他洗澡,假期里也是日日陪护。

这一年,除了养父去世,王老师已经50多岁的大姐也中风瘫痪。

尽管如此,年岁渐长的王老师还是感念大姐当年对自己的情谊,每个月都会带上东西,约上妹妹们到大姐家去探望。

王老师害怕如果没有这些妹妹们的关心、监督,已经成为家庭累赘的大姐会得不到善待。

图源:全景视觉

除了看顾大姐,王老师还帮四妹在盐城找了份工作。

四妹之前在米厂干活,她的第一任丈夫在打工时猝死,在族亲的帮助下,拿到了老板赔偿的16万元。

王老师鼓励四妹为自己的儿子在城里买房,并对四妹说:

“你不要害怕,我为你兜底,你只管好好工作。”

随后,王老师为四妹找了一份保洁工作。

四妹逐渐适应城里的生活,但她在城里买房却遭到了现在丈夫与婆婆的埋怨,心情一直不畅快,后来患上了精神疾病。

一天,四妹冒雨骑车回家,便开始发高烧。回到公司后,也不工作,从不讲普通话的她说起流利的普通话,还大声唱歌。

见状,厂里直接解聘了她,然后打电话给王老师。

王老师知道,坏了,四妹精神病发作了。

王老师并不在意四妹的胡言乱语,她在意的是四妹被突然解聘。

她奔走多时,给妹妹拿回了应得的工资和误工费。四妹要把这笔钱还给王老师——她买房时,向王老师借了不少钱。

王老师却对四妹说:“你把借大姐的钱还了,她此时正是用钱的时候。”


2022上半年,徐老师的三弟肝衰竭急需换肝,住进了医院。

三弟的妻儿在外面工作挣钱,照看三弟的责任落到了工作稍微清闲的徐老师身上。

有一次,王老师和徐老师去三弟家,看到下班回来的侄子满屋子找感冒药吃,很是心疼。

侄子刚毕业,王老师害怕他过了3个月试用期后无法转正,于是将自己之前做教培的门面赶紧重新装修一番,想着要是侄子转正不了,可以在门面房自己创业。

为了挽救三爷的生命,全家最后做出了换肝的决定。

图源:全景视觉

徐家父母给三爷的房子被挂到网上,这笔卖房钱将被用来支付近百万的换肝费用。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家庭会议,征得了三妈和侄子的同意,终于为三爷创造了换肝的各种条件。

2022年7月5日,徐老师和二爷、三妈一起,将三爷连夜送往南京,做好各项检查,终于在7月6日换肝成功。

也是在这一天,王老师的四妹很愤怒,一直滔滔不绝地向王老师诉苦——她说自己这个月的工资比别人低了300元。

尽管王老师根本不在意那区区300元,但她懂得四妹对于生活的不安全感。

她能做的,并不是给妹妹300元,而是共情妹妹安全感的失落,带妹妹走出各种各样的恐惧。

她说,自己是从这4个家庭中走出来的,也必定、也应该相扶着这些家庭成员,一路走下去。

(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本文由网易文创人间工作室(ID:thelivings)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值班编辑:王书哲。

本文转载自「人间theLivings」
关注了解更多真的好故事
长期征稿,要求详见「征稿要求

RECOMMENDED
/今日精选好文/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读者》杂志



相关阅读

  • 从哒咩到热爱,我与科研不可不说的爱恨情仇

  • 编者按:虽然科研道路很难,但你并不孤单,【科研二三事】正是分享科研探索者在学术道路上「酸、甜、苦、辣」故事的专栏,希望专栏的故事能给你启发,让你更有勇气。故事背景原以为通
  • 来自读库的六个flag

  • 按:本文于2023年2月6日发布于读库App“老六周报”专栏。该栏目每周一晚八点前在读库App首发,主编老六以每周一篇短文的形式,和屏幕前的读者分享近况、探讨人生。开工啦,尽管由于
  • 肥美小貉,在线噗噗噗

  • 这只圆滚滚,是冯老师带我找着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冯老师自称“铲屎官”,在上海研究貉。她隔一阵就得在各个有貉的小区跑,去捡貉屎回来分析。野貉有个习性,会定点拉屎,贼聪明。
  • 2023友邻课表,请查收

  • 过去三年,我们心无旁骛地搭建了一个“超级货架”,一座包罗了600多门精品课的友邻图书馆初见规模。从2023年开始,我们每年仍将以稳健的速度,制作内容扎实、听感愉悦、又不失人文
  • 爱丁堡大学就读体验 | 小众学科历史学大揭秘!

  • 前言终于来补之前想发的小红书了,由于历史学属于比较小众的学科,没什么人分享过就读体验(但是去年这个时候真的很需要啊!),所以来就大家私信我的问题浅浅分享一波!从申请再到改派 1
  • 微纪录片推荐 | 顾思达,不设限的人生旅行家

  • 今天想为大家推荐雨菲姑娘制作的以顾老师为主角的微纪录片。故事的开始源于去年7月顾老师收到的一条留言:“顾老师您好,我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最近在做选题。 我想介绍一下自己,我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海吃后就喝它,久坐也不怕啦,2件立减49元!

  • “每逢佳节胖3斤。”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逢年过节时,好友相聚时,吃得开心了,不过也确实有点腻。而海吃后的第一步,我选择喝茶!今天推荐两款山海青耕茶。清润回甘,大餐过
  • 青春镶火锅

  • 1987年,我职高毕业,正逢什邡要建一个电厂,于是报名去考,居然考中了。因为大家都是新员工,对发电技术一窍不通,于是,厂里组织我们到重庆进行一年的学习与实习。这对从来没出过远门的
  • 没有过不去的“槛儿”

  • 讲一个宋代《轩渠录》里的冷笑话。湖州知州苏轼那天同一班幕僚游道场山。到了山寺,恰有个和尚靠在门上打盹儿,苏轼一见之下,玩心又起,说:“髡阃上困。”“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
  • 巴菲特:要跟比你更优秀的人结交

  • 更多文章:港股打股 | 港股打新全攻略理财书籍 | “财务自由”终极书单:从入门到终极保险推荐 | 性价比超高的重疾险 - END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回复【书单】获取财富自由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