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死后七年,这个银行小职员的遗作震惊了中国美术界

日期: 来源:群学书院收集编辑:



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画展。展出的画作出自一个叫“黄秋园”的画家之手。


“黄秋园是谁?”

“不知道!”


几乎没人听过这个名字,对于这个人的画展,大家最开始的关注度自然也不高,前三天观众寥寥无几。


第四天,李可染来了,紧接着赵朴初来了,刘海粟来了,沈鹏来了......


当时的艺坛大佬在这些画作面前,久久驻足,无不震动。


一代宗师李可染抱病倚杖先后两次来到展览现场,细细观摩后扼腕长叹:“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


黄秋园山水作品


黄秋园界画作品


黄秋园花鸟作品



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 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 万千,朴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

—— 李可染



黄秋园:《青山白云图》


看完后,他还专门找到了黄秋园的长子黄良楷,提出换画的请求 :“我很敬佩黄先生的画,想用自己的一张画,换黄老的一张画。”


黄秋园:《敦煌仕女》


当时年近90的刘海粟听到消息,特意从法国赶回来,在展览现场脱口而出:“这是大师!”


在此之前,因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强力冲击,开始出现“中国画穷途末路”、“中国画已死”的论调。


而在那个中国画的发展饱受争议的时期,黄秋园的作品,却给当时的中国画坛注入一针强心剂:传统的山水画仍是具有如此强有力的生命力,这亦让坚守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家更有信心的走下去。


中国画从未末路。


黄秋园:《抱琴归去》


一夜之间,“黄秋园”这个名字火了。


“黄秋园奇迹般地被发现”,成为了当时新闻的“头条”。


这个“横空出世”的画家,在中国画坛掀起了巨大浪花,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人到底从何而来?师从何人?明珠何以埋没至今才为人所知?


而黄秋园成名的这一年,是他死后的第七年。


《中国巨匠美术周刊》后来将黄秋园列为晋、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一百位中国美术巨匠之一。


然而生前,认识他的人谈到他,只是说,“他银行的一个小职员。”


闲暇时喜欢画画,行里有年轻人结婚,也会画上几笔花鸟,添上一些喜气,但似乎也就限于此:他非科班,非专业,当地美协也没有吸收他为会员,认为他的作品太过传统。


然而在黄秋园的身上,你却能看到一个画家最纯粹的“画心”。


不为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热爱 :宣纸画完了,就在银行的包装纸上画;没钱装裱,画完就堆在箱子里;没机会展出,没入选美协,无人知晓,他仍自得其乐的创作。


宁无古法任意效,闲来无事画秋林。

老汉自有孤云侣,何必王侯知姓名?


黄秋园工笔山水


有人称他为中国书画界“当代陶渊明”,这或许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




死后七年

这个银行小职员的遗作

震惊了中国美术界

来源 | 大观日知录





01




黄秋园自幼酷爱绘画,7岁照着《芥子园画传》临摹,如醉如痴。

后在父亲的拜托下,跟随左莲青先生(亦为国画大师傅抱石之师)学习传统绘画。

然而因为家境贫寒,读完中学他就被迫辍学,进了裱画店当起了学徒。

《芥子园画传》


在裱画店当学徒的日子,并不轻松,但对于黄秋园而言,却是一段极为宝贵的经历。

在这段时期,他得以接触到不少古今书画名迹,苦心揣摩,临绘不倦。

除了早年跟随左莲青学画,黄秋园的绘画几乎都依赖自学,非学院非专科,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临习传统却不追求宗派。在他的山水世界里既没有南北之分,也没有文人、院体之别。工笔崇唐,以元人松秀之笔,取宋人构图,又得明末清初诸家之长。

黄秋园:《雪江楼阁图》

黄秋园:《梧桐仕女》

梁树年先生曾评价:“秋老的传统功力、艺术修养、人品都很高,他集中古人最好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中新的感受,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从临摹起步,靠临摹筑基,最终借古开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世界。

黄秋园《山居图》





02




1938年,为了生计,黄秋园经人介绍考入了江西裕民银行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成为了南昌市人民银行科员,此后,一直到1970年退休,他一直是银行里的一名普通职员。

别人回忆他时,记得那人“习惯独处,平日里不苟言笑,别人哈哈大笑时,他只是嘿嘿地笑两下,工作上有板有眼,手续齐全,一丝不苟,早去晚来,与世无争。”

黄秋园花鸟作品


无人知道,下班后的他濡墨挥毫,尺幅千里,与明月清风结伴,共烟霞瀑布为邻。

几十年,上班,下班,结婚,生子。

外界的社会和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但对于画画的热爱,却从未改变过。

黄秋园《梦游庐山图》手卷


长子黄良楷回忆:“父亲每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绘画上。”

而黄秋园也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人物画取法唐寅、仇英而上溯唐宋,精工富丽,写意花鸟画取法石涛、八怪、赵之谦而潇洒如生;山水更是以元人笔墨,运宋人沟壑。

章法茂密、点线绮集、满幅经营、繁而不乱;画中人物虽小,仍能形神兼备,无一懈笔。

黄秋园 《携杖访友图》


你看他的雪景山水:“没有一处用大面积笔墨渲染,天空与水都是纯净的,不着一丝笔墨而使人感到寒彻入骨,且纯净入髓,这在雪景山水画中,是极为少见的。”

黄秋园:《江山雪霁图》


晚年黄秋园还在吸收继承中国画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新技法——“秋园皴”。

它比前人所创的皴法更为繁复,也更为精到,玲珑别致、自成语汇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蕴。

黄秋园:《江山密雪图》

与此同时,黄秋园也是现代少有的精通界画的绘画大师。

界画由于过于精细,所耗费时间精力极大,往往不为文人所重。

公元6世纪-14世纪,界画是一座巍峨宏伟的艺术宫殿,但在过去600年里却几乎变成了废墟。

而“秋园先生潜研六法,山水之外,兼及它科,界画尤为精绝,并世莫俦。”

黄秋园《蓬莱仙境图》


他将界画与大青绿山水结合,没有工匠般的呆板,楼台殿阁、回廊抱厦、桥梁院落,巍峨精美,雍容典雅,一一如真。

可以说,界画这一古老画种,在多年未出名家之后,却在黄秋园的艺术中得到振兴起敝。

黄秋园《夕阳楼阁图》


“秋园的作品就是放在故宫里也是精品。”著名画家潘絜兹如此评价。




03




在黄秋园的画中,常常能看见一位老者的身影。

或拄杖过桥:

黄秋园 《独行秋静》


或缓步登山:

黄秋园:《秋山高士图》

或屋中独坐:

黄秋园:《晚山无语对斜阳》

与其说是画中人, 不如说是黄秋园本人。

齐白石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画者,寂寞之道。”

所谓寂寞之道:心境清逸,于浮华中不慕名利,于低谷中不舍初心,虽路漫漫而求索不止。

黄秋园:《策杖游山》

1970年黄秋园选择了提前退休,虽然这样退休工资只有原先的一半,但黄良楷还清楚的记得父亲当时的话:“他说他自由了,从此可以自由地画画。”

此后他将全部时间都倾注到了手中的画笔上。

黄秋园《雪窗对月》


生活清贫,画作也无人购买,绘画所用的宣纸和铃章所用的印泥,也只能用次的。

但他却自得其乐。

天晴时:“半窗图画入情多 , 心目皆明 , 写此为快。” 

落雨亦快活:“连日大雨 , 不能出户 , 闭门弄笔 , 颇得闲适之味。”

夏日甚热,则:“挥汗画此 , 以助凉气。”

隆冬雪深尺余,或:“小窗围炉 , 作此遣兴”;或:“焚香煮茗,静对笔砚,写此以当卧游。”

......

黄秋园 《闲来读书图》


因为没钱装裱,黄秋园的很多作品画完后都是直接堆在家里的箱子里。

长子黄良楷后来回忆道 :“父亲的画曾在一只破纸箱压了两年,差点当废品卖掉,现在想起来都后怕。”

黄秋园 《丽人行》(局部)


功名财富对于黄秋园而言,早已不在意,但他一直想要办一场自己的画展,然而这个心愿直到1979年他去世都未能实现。

黄秋园去世后,长子黄良楷想要为父亲完成这一遗愿,然而要为一个“无名”的画家办一场画展,何等艰难。

直到1984年,黄秋园去世5年后,在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吴振帮的帮助下,黄良楷又卖了家里的缝纫机凑了钱,才在南昌办了一场画展。

而在为画展印简介时候,甚至有人觉得他不配叫“画家”,只能算是“民间艺人”。

黄秋园:《寒山苍翠》


1985年,36岁的黄良楷不辞辛苦,背着一捆书画从南昌来到南京,东拼西凑车费,住宿费,场租,在南京为父亲举办了展览。

时任江苏省美术协会主席的亚明看完后,当即称黄秋园为“大师”,并在《文汇报》撰文,用两个整版评介其作品。

但即使如此,黄秋园这个名字,依然并不受关注。

直到1986年中央美术馆的展览,才真正让黄秋园被世界所看见。

因为没有好好保存,黄秋园的很多作品不少都已经泛黄破损,但那些画作却引领大家踏入了一个恢弘的绘画世界,看到一个默默耕耘一生的纯净的艺术生灵。

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画家,终成为了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的明亮星辰,在中国画发展被认为穷途末路的时候闪烁着熠熠光辉,亦照亮了后继的从艺人。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 《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相关阅读

  • 她的一生,远不止情史和八卦

  • 10年前,在央视的采访现场,演员张译说,“萧红是我最喜欢的女性作家”。因为太喜欢,他毛遂自荐给许鞍华发了一条短信,表达自己对萧红的喜爱。一年后,在萧红的自传电影《黄金时代》
  • “承诺就是承诺。”“承诺一文不值。”

  • 题图:达蒙·加尔格特达蒙·加尔格特(Damon Galgut,1963— ),南非小说家、剧作家,曾在开普敦大学学习戏剧。十七岁即写出长篇处女作《无罪的季节》,目前已出版九部长篇小说和四部剧
  • 毕飞宇:我一没故乡 二没姓氏

  • 毕飞宇 1964年1月生于江苏泰州兴化市。作家、南京大学教授。著有《青衣》、《玉米》、《平原》、《推拿》等多部影响深远的小说。本文是《北京青年报》记者对毕飞宇的专访
  • 这篇短文只有34个字,却被誉为最好的教育范本

  • 19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共和国教科书》,这是民国时期第一套基础教育教材,其后十年间,共销售七千至八千万册之多,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套教科书。每篇课文,寥寥数语,亦雅亦俗。
  • 外滩这处“紫色海洋”,已浪漫绽放

  • 周末,阳光明媚,正是户外活动好时节。在外滩,一片“紫色海洋”正浪漫绽放,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打卡。3月4日至4月16日,BFC外滩金融中心将开启为期7个周末的外滩枫径“HER PLANET”[她
  • 招聘 | 宇新2023届春季校招启动

  • 这里有广阔的平台任你施展拳脚还有一群心怀热血的人与你一起追梦快来宇新公司开启人生新篇章吧!一、关于我们1公司简介公司目前拥有员工800余名,其中 博士4人,硕士51人,大专以上
  • 广东省东莞市副市长刘旺先一行到访依图

  • 3月3日,广东省东莞市副市长刘旺先一行到访依图,与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曦就人工智能的全球发展和城市数字化建设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林晨曦详细介绍了依图公司最新发展和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她的一生,远不止情史和八卦

  • 10年前,在央视的采访现场,演员张译说,“萧红是我最喜欢的女性作家”。因为太喜欢,他毛遂自荐给许鞍华发了一条短信,表达自己对萧红的喜爱。一年后,在萧红的自传电影《黄金时代》
  • “承诺就是承诺。”“承诺一文不值。”

  • 题图:达蒙·加尔格特达蒙·加尔格特(Damon Galgut,1963— ),南非小说家、剧作家,曾在开普敦大学学习戏剧。十七岁即写出长篇处女作《无罪的季节》,目前已出版九部长篇小说和四部剧
  • 毕飞宇:我一没故乡 二没姓氏

  • 毕飞宇 1964年1月生于江苏泰州兴化市。作家、南京大学教授。著有《青衣》、《玉米》、《平原》、《推拿》等多部影响深远的小说。本文是《北京青年报》记者对毕飞宇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