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心理——享受自我而不愿参与群体活动(深度好文)

一个人有豁达、自信、开朗的性格更容易成功,拥有这样性格的人能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待自己的事业。

一个人如果经常被孤独感笼罩,会变得情绪抑郁、精神委靡、寂寞忧愁、寡言少语。由于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会把自已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不与人交往,甚至做出一种清高孤傲、气势凌人的姿态,故意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长此以往,就会越发与别人格格不入,使自己陷人更强烈的不良情绪体验之中。

认识“孤僻”

是指孤寡怪僻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现。孤僻常表现为独往独来、离群索居,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和鄙视的心理;凡事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一副自我禁锢的样子

;如果与人交往,也会缺少热情和活力,显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有时看上去似乎也较活跃,但常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仿佛有点儿神经质,因而别人都不愿主动与之交住。

主要表现

孤僻常在以下几种情景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自身不受别人理睬而不得不独处时,常会产生失落感和自尊心受伤感,这时就会显得更加孤僻,从而不愿与人交往。当与别人交往而当众受到讥讽、嘲笑、侮弄和指责时,常会产生神经过敏,以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这时就会闷声不响、郁郁寡欢,或者恼怒异常、撒手离去。当遇到各种挫折时,常会产生虚弱感和自卑感而心灰意冷,这时就会自我孤立起来,闭门谢客,拒人于千里之外。如果这些情景不明显或不存在,尽管时不时也会流露出孤僻的征兆,但般未必有明显的自我感觉,即自己未必会意识到有孤僻人格表现缺陷。

产生原因

(1)幼年的创伤经验。

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吸,会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2)交往中的挫折。

必要的社会交际能力和方法的缺乏,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屡屡遭到拒绝或打击,如耻笑、埋怨、训斥,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

那么如何的去克服孤僻心理呢?请关注,后续更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