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代表委员履新记⑧|刘艳英:扎根乡村22年,小柠檬“种出”农旅融合新路子

日期: 来源:川观新闻收集编辑:川观新闻


资阳观察 杨蜀丹 吴昊江 川观新闻记者 高杲

2月22日上午,资阳市安岳县文化镇隆恩村,一辆新能源小汽车行驶在道路上,驾驶员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艳英。“村里要修冻库,宝森柠檬旅游区要扩建,我得抓紧时间去办。”这一趟,她要去文化镇寻求更多支持。

这条普通的乡间道路,刘艳英走了22年。22年间,她带领着隆恩村这个偏远村落,走出了发展新路子。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如何履好职,为村民服好务,是刘艳英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她说,要为村里带来更多发展新思路。

资阳观察 吴昊江 制作

因路改变,偏远山村走上发展“高速路”

从安岳县城出发,20分钟的车程,就来到了隆恩村。一眼望去,平整的道路两边,两层小洋楼依次排开,院坝里的菜园和水池,让农村生活多了几分惬意。

然而,过去村里的情况却大不相同。“我刚来那会儿,这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回忆起初到隆恩村时的情景,刘艳英依然记忆犹新。那是2001年的冬天,通过了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刘艳英被派到隆恩村。第一次到村,刚好赶上连下几天雨,穿着筒靴的她,连后背上都沾满了泥巴。

作为文化镇最偏远的村落之一,当时的隆恩村基础建设匮乏,物资进不来、粮食运不出,村民耕种的农作物要背到镇上去卖,需要步行近一个小时。

看着老百姓肩挑背扛的身影,孩子天不亮就出门到镇上上学,刘艳英有了一个想法:修路!

2003年,隆恩村有了第一条平整的主路。虽然是泥巴路,但拖拉机可以开到村里来了,天晴的时候可以运送物资,村民的农作物也可以更快卖出去。

尝到了修好路的甜头,2008年左右,这条泥巴路又铺上了一层碎石,村民告别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日子。“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深入村民的心,大家齐心协力,越来越多的路修筑起来,隆恩村的发展之路也越来越顺畅。

如今漫步在隆恩村,曾经“出门都是草,路都看不见”的情形早已不见。便捷的路网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村民可直接坐公交车去县城;村内也修建了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康养中心等,供村民们休闲娱乐。

“正是一条条道路,让隆恩村走上了发展的‘高速路’。”刘艳英指了指不远处一条道路,说那条路叫隆兴路,顾名思义,是希望隆恩村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兴旺。

隆恩村 高杲 摄

柠檬探路,村民们有了新盼头

如果说一条条道路改变了隆恩村的村容村貌,那么真正让村庄蝶变飞翔的,则是一颗颗柠檬。

2010年,刘艳英动员在新疆办企业的阳怀安回乡创办隆恩农业开发公司,租下村里600多亩地种植柠檬。

“当时选择种柠檬,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刘艳英说,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她挨家挨户劝说,最终带动3个社48户村民种植柠檬300多亩。

随后几年,当地村民通过自主经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方式,腰包逐渐变鼓了。如今,全村90%以上的农户种植了“黄金果”,每年户均收入达6万元。

刘艳英的探索并不仅于此。柠檬四季开花的特点,打开了她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推进农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柠檬产业园为主体,突出柠檬文化特色,推出“赏柠檬花、摘柠檬果、观柠檬景、吃柠檬宴”的“一条龙”乡村旅游项目。

此外,她还引进重庆业主在隆恩村打造悦缘花谷,推出集旅游、婚纱摄影、生态农业观光、亲子体验系列精品项目。光有玩的还不够,她还在村内打造了水云舫音乐火锅城,确立“游在花谷,吃在隆恩”产业发展思路。

正是通过柠檬探路,探索农旅融合发展,隆恩村“靠柠檬吃柠檬”,逐渐吃上了产业饭。到2022年,隆恩村的人均纯收入达2.86万元。

“这次两会,我准备了三农和农村养老方面的建议,都和乡村振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有了“全国人大代表”这个新身份后,刘艳英深感责任重大,她希望带领村民过上更红火的日子,更希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我一定要履好职。”

相关阅读

  • 贺兰县:让村民端起“金饭碗” 鼓起“钱袋子”

  • 老兰名叫兰有什,是贺兰县立岗镇先进村村民,就在去年,他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为了能让家人的生活过的更好一点,今年,他听取村干部的建议,投资一万五千元,承包了一栋大棚种植西
  • 海南琼中:水央村打造省级田园综合体模式范例

  • 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曾经有一个“藏在深闺无人识”的黎族村庄——水央村,如今,随着海三高速公路(指海口—乐东高速公路)从村庄横穿而过,该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正阔步向高新技
  • 惠州:电影下乡!“美丽乡村行”播种生根

  • 村里的大广场一辆大篷车闪烁着屏幕全村的男女老少汇聚一堂乐津津地观看正在播放的影片近日,交警蜀黍持续进农村给村民送上“安全大礼包”2月22日上午,惠州市博罗县公安局交警
  • 促乡村振兴,她行走在山间地头

  • 沈亚红(左)与四明山上的村民交谈。“我是土生土长的杮林村人,从小到大都跟四明山和茶叶打交道。”在余姚“老沈家茶”茶铺,记者见到了宁波市人大代表、余姚市人大代表、余姚市四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ChatGPT狂飙的冷思考 专家共话智能社会如何治理

  • 讲坛现场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预测未来5年中国哪座城市发展得最好?”“成都市文化产业未来该如何发展?”“给成都写一首七言律诗。”“请证明下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命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