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品读|父亲的黑木头箱子,是我学生时期的“图书馆”

日期: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收集编辑:半月谈新媒体

*本文为《品读》2023年第2期内容

在我书柜的显眼位置,摆放着一批特殊的书,主要的有《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山乡巨变》《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等。每本书都包着皮,上面有父亲的小楷署名、购买时间等。

这些书,出版年代久远,开本大小不等,厚薄款式各异,大多是深褐色的纸张,有些还是繁体字。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书的边角内页都很平顺、完整。

这些书,是十几年前父亲亲手交给我的,曾陪伴我们兄弟姊妹度过学生时代,承载着我几十年的记忆。

大约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突然拉起我的手,郑重其事地把我领到空窑里的一个黑色大木箱前,打开锁,从里面左翻右找,取出一本厚厚的书递给我。

封面上,铁桥飞架,一列载着坦克的火车飞驶而来,空中有一架飞机冒着黑烟,向地面坠落。我轻轻地读出了书名——《激战无名川》。

我如饥似渴地把这本书看完后,父亲问我:“里面的字能认识吗?看懂了没有?”我说:“大多能认识,不认识的查了字典。”父亲又问:“看到些甚?”我回答说:“志愿军很勇敢,无名川大桥很重要,打不跑美国佬,咱们就没有好日子。”一贯严肃的他露出了笑脸:“很不错!不懂的还可以问我和你哥、你姐,别不懂装懂。”

以后,父亲一次次开锁,一次次给我换没读过的书。那个黑色的木头箱子,成了我学生时期的“图书馆”。

父亲还教了我不少读书的方法,诸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一些好的字词句抄在笔记本上,尽可能记在脑子里”,“读书不能只图快,要过一下脑子”等。

即使是再贫瘠的地方,有了书,文化就能扎下根。

父亲曾给我讲他学文化的事。1934年出生的他,16岁时才读初小一年级,为了赶时间,他要在学好本年级课程的同时再自学高年级的,几乎连年跳级,只用了三年就学完了小学课程。

初中毕业后,父亲考入太原师范,毕业后回家乡当了一名老师。

从我记事起,父亲的生活中就没离过书。白天再忙再累,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在煤油灯下读上一会儿书。凡他读过的书,上面密密麻麻地留着各种印记,有圆圈、有横线、有批注……

长我11岁的哥哥记得,父亲早年每月工资是三十多元,除了必要的开支,几乎都买了书。1964年父亲退职回家时,主要行李就是书:一头毛驴驮着两个用“目”字形大木架夹着的两摞书,绑得结结实实。

多年后我弄清楚了,父亲的藏书中,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及一些“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蒙学读物,有民国时期祖父读私塾的课本,有父亲上学期间的所有课本,有书法碑帖,有早期的连环画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一套石印线装的《康熙字典》。

父亲曾说,他工作期间调换过八九个地方,一本书也没丢过。

我上学后,父亲发现我用过的课本卷角了,马上拿过去,先用右手食指指甲把卷着的书角一个个抠起来捋平,再用拇指指甲从背面划出一条垂直的折痕,最后是把一沓捋平的书角用夹子夹起来,免得短时间再卷回去。那以后,我的书角只要卷了,就自己弄平展。

等我再大一点,父亲就教我包书了。新课本一发下来,他就找张牛皮纸,裁成比书大一点的长方形,比照书的各边捋出折痕,用剪刀剪四下,几番折叠,就能给书包上一个结实的皮。上初中后,我都在第一时间给新课本包上皮,什么时候翻开,书都像新的一样。

那个年代,我们在读书的同时,还要经常劳动。每年春季,父亲都要早早地带着全家人往庄稼地里送一趟农家肥,然后再赶到8里外的学校去教书,我们则到各自的学校去上课。

陡峭的山坡上,父亲和哥哥各挑着满满两箩筐肥料走在前面,母亲、姐姐和我背着大小不等的布袋跟在后面,蜿蜒的小路上,一家人排成一列队伍,早晨的太阳照过来,也不失为一道风景。

父亲做农活有很多小窍门。夏天锄地时,他手把手教我怎样提高效率,在锄头一伸、一拉之间,既把草锄死,又把松土培到庄稼苗的两边;秋天收割糜、谷时,他教我怎样握镰刀既省劲,又避免割伤自己……

做一个好庄户人,需要很多本事。父亲会扎扫帚、编箩筐,会垒墙起圈、打水泥地,甚至还会捻毛线、织手套和袜子等。我们姊妹几个,多少也学了一些。

在艰苦的年月,我家念书的多,劳力少,日子很不宽裕。父亲先是在村里劳动挣工分,后来当民办教师挣工资,但钱始终不够用,不过他培养子女的决心没有变:“只要你们能读下去,砸锅卖铁也供。”

差不多每年夏天,父亲都要把家里的糜米、小米拉到附近的粮站卖掉,再用低价购回玉米补缺,为的是赚出我们念书的钱。

在老家,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能留在身边,老年有个照顾,但父亲一直鼓励我们走出去,甚至开玩笑说:“只要你们有本事,想到哪就到哪,就是去月球上,我也不干涉。但有一条,不能违法乱纪,不能干昧良心的事。”

父亲的五个子女,没有让他失望。父亲留下的好传统,也延续到了十个孙辈身上:清一色都是大学生,其中四个还读到硕士研究生。

父亲在两年多前走了。他曾说:“我这辈子没甚本事,除过三眼石窑,也没给你们攒下些甚。”

我们心里清楚,父亲留给我们的,是如此的厚重——他视若珍宝的那些书、他耕读传家的人生实践……

这财富,我们一生也享用不尽。

原标题:《父亲的财富》
作者:薛文献
责编:张子晴 / 校对:郭艳慧


相关阅读

  • 董启章:以一本《命子》 奋力抵挡着虚无

  • ■廖伟棠台湾联经版《命子》大陆后浪版《命子》香港作家董启章的《命子》以父亲的角度,进入存在或不存在的儿女之人生。第一部分“命子:果”以回忆录/生活散文形式,写父子的相处
  • 土耳其地震救援日记⑤丨地震幸存者泪别亲人

  •   这几天,土耳其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潍坊高密34岁的宫玉林作为专业救援力量,奔赴土耳其执行救援任务。潍坊融媒联合高密市盛舜救援中心推出“土耳其地震救援日记”,用第
  • 共传好家风|从下棋中感悟人生

  • 河北日报客户端 我周末回娘家,和母亲在院子里闲聊,正说着小侄子的一些趣事,只听房间里传来孩子的喊声:“姑姑,敢和我下一盘象棋吗?”循声走进房间,发现父亲已将西屋客厅改成书房。
  • 城阳巴士“劳模”纪明辉:孝老爱亲传美德

  • 原标题:城阳巴士“劳模”纪明辉:孝老爱亲传美德 热心邻里美名扬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金俐秀 通讯员 徐敏 青岛报道他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他所在的
  • 莱阳鲁少青:用大爱在残缺之家育出幸福花

  • 幸福的农村家庭屡遭磨难摧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说过的这段话用在鲁少青一家身上再合适不过。像其他幸福的家庭
  • 慢慢.慢慢.慢慢——父爱如山

  • 翻完龙应台《目送》的最后一页已经是深夜了,窗外时紧时慢的雨声依然不绝于耳,雨点嘀嗒嘀嗒的敲击着阳台上的铁板,伴随着纷乱嘈杂的雨声思绪渐渐的融入这暗色的夜中……我印象中
  • 老年痴呆盯上年轻人?已有人中招!专家详解

  • 近日,一则“19岁男孩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年轻的确诊病例。  阿尔茨海默病是否已有年轻化趋势?如何防止这种疾病?忘记自己和亲人,他
  • 久美成列 在风中飘荡

  • 久美成列,青年导演。去年他执导的处女作长片《一个和四个》在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斩获三项大奖:最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剧情长片。和他聊天时,你能够感受到一种平静,他面
  • 老年痴呆盯上年轻人?专家详解如何防治记忆衰减

  • 近日,一则“19岁男孩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年轻的确诊病例。  阿尔茨海默病是否已有年轻化趋势?如何防止这种疾病?  忘记自己和亲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四川省属事业单位上半年公招,时间定了!

  • 最新消息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属事业单位和全省中小学校公招考试时间已经确定↓↓↓近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等部门分别印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