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倩茹
壶关县维承家庭农场位于山西省壶关县集店镇天池村,创办于 2018年3月,经营土地面积230余亩,主要从事苹果、梨、桃、樱桃、柿子、旱地西红柿、豆角等农作物的种植、贮藏、销售。农场通过探索立体种植模式,实现闲置果园的再利用;推行绿色生产,实现质量全程可追溯,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2022年,壶关县维承家庭农场被评为山西省示范家庭农场;2023年,农场主申振芳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称号。
一、实行科学管理,坚持绿色高效种植
(一)引进嫁接优质高产品种
农场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部门合作,在专家指导下,引进国内优质高产品种,对果实产量不高、口感一般的“百年老树”进行分类嫁接提质。在苹果树上嫁接了红富士新品种“晋短富”,梨树上嫁接了梨品种“玉露香”,桃树上嫁接了桃品种“大久宝”3个品种,已有100余亩6000余棵果树完成嫁接、引种,实现提质升级。申振芳坚持钻研,总结出了果树种植“一推二旋三下垂四抹芽”的垂枝定型技术,用独创的“刻芽法”育枝,使果树比其他种植户早1~2年进入丰果期。果树种植成本从每亩2500元降到1500元,亩产量增加500公斤,亩均收入增加3000元。该技术得到山西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程恩明教授的肯定,认为这一技术使树型结构简单、主次分明、透光好,有利于果实干物质积累和营养物质转化。
(二)实施果蔬套种,发展立体农业
农场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性,利用它们生长过程的“时空差”,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种等,探索“地下有萝卜、芥菜,地面有油菜、白菜,离地30厘米以上有豆角、西红柿,树上有苹果、梨子、桃子”的立体农业新模式。
一是“高套矮”。前两年采用“2+4”的方式,在2行果树之间,套种4行豆角,每亩地套种豆角900~1200株,分3期错时套种豆角36亩,总产量约20万斤,按照每斤3元计算,年收入60余万元。8月中下旬,在缠绕架杆升高的豆角秧苗底部枯黄后,栽种一些低矮的油菜、小白菜等,大约13亩,油菜总产量4000余斤,按照每斤3元计算,收入1.2万余元;白菜2万余斤,按照每斤0.5元计算,收入约1万元。二是“早套迟”。在早熟蔬菜品种中,套种一些迟熟蔬菜品种。例如,早熟葱秧苗套种豆角,大约3亩,每亩产8000余斤,总产量约2.4万斤,按照每斤1.5元计算,收入3.6万余元。三是“深套浅”。果树根苗深扎之后,在果树周边、地边、岸角等处,套种一些浅根性蔬菜。例如,套种一些小葱、香菜、萝卜等,大约6亩,萝卜总产量约2万余斤,按照每斤0.5元计算,收入约1万元。四是“果套架”。在果树空白地,扎架套种旱地西红柿,每亩套种旱地西红柿900~1200株,亩产量达8000余斤,套种6亩,总产量近5万斤,按照每斤1.2元计算,收入约6万元。
(三)“三替代”促进土壤改良
多年来,农场一直坚持用“有机肥”替代“化肥”、“配方肥”替代“复合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在深入研究各种农家肥料的特性后,农场发现羊粪对果园效果最佳,遂进一步实施深松土、挖大坑、施羊粪、巧浇水等措施,提高地力,保证高产量;用微耕机、割草机清除杂草,不用除草剂、化肥和生长激素,坚持以短养长、以园养田,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
二、示范效应凸显,带动增收致富
(一)“党员+雇工”模式争上游
收入多了,名气大了,地位高了,但农场主申振芳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职责,坚持带动群众共同富裕。农场有家庭成员6人,常年雇工3人,3名雇工中,2名女工每人每天80元工资,1名男工每天150元工资;季节性雇工20余名,每人每天100元工资,主要负责春季下种、秋季采摘。农场中午管饭,车接车送,雇工对在家门口就业、收入都很满意。致富不忘乡邻,农场还不时为村里公益建设捐款。目前,已为村集体修建舞台等设施提供捐款1.3万余元及物资若干。
(二)“农场+小农户”模式促增收
农场积极发挥技术引领作用,为附近3个村10多户蔬果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每周都有种植户上门请教,申振芳总是不厌其烦,分享果树修剪、管理技术。蔬菜种植大户程爱国承包土地27亩,原来每亩收入只有6000余元。程爱国说:“农场的技术就是高,在老申的指导下,2022年,我的承包地每亩蔬菜收入翻了一番,达1.2万多元。”据不完全统计,赵云等26户蔬菜种植户,也都在农场的指导下增收30%以上。农场利用自购的2台耕整机、2台拖拉机、1台插秧施肥机、4台割草机,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既提升了作业效率,又降低了农机闲置率。农场果蔬因为品质好、产量高,外地商贩优先收购农场的豆角、西红柿、水果。来自江苏的杜姓客商,固定收购农场的豆角、旱地西红柿等时鲜蔬菜。农场在做好自己产品销售的同时,不断推销其他农户的产品,服务带动周边20余户农户增加收入。
(三)“农场+旅游”模式扬优势
农场充分挖掘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形成了采摘、休闲娱乐、野炊一条龙模式。随着农场人气越来越旺,不仅吸引了本地游客,就连晋城、高平等周边县市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据统计,每天有50~120名游客来农场采摘柿子、苹果,采摘量在3000~6000斤,可增收3000~6000元。农场正致力于创建“农村慢生活体验区”,力争实现农场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农村合作经济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