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文化·器物】这个萌萌的“猪形玉握”用了古玉绝技“汉八刀”

日期: 来源:奔流新闻收集编辑:奔流新闻

年代:东汉

出土:正宁县湫头公社西侯郎汉墓

玉,从远古时代起,就被注入中国文化的灵魂。以玉祭天,以玉比德,以玉殡葬亡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化干戈为玉帛”(出自《淮南子·原道训》)。玉,从来都不仅仅是石之美者。

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使用玉石作为饰品装点生活,将它作为礼器祭拜祖先与神灵。玉石除了其美丽的颜值,更被人们赋予了深层的文化含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自古玉石被认为乃天地精气之结晶,用“五德”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

玉,一直为中国人所钟爱。汉代,厚葬之风鼎盛。古人对玉的热爱近乎狂热,生前爱之惜之,死后仍要以玉殓葬。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与妻子窦绾墓的金缕玉衣可谓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以玉殓葬中最奢华的方式。这种玉衣非一般官吏和平民可享用,即便有财力,也不允许使用,否则就是僭越,是要惹祸上身的。除了金缕玉衣,当然还有玉面、玉琀、玉塞等随葬玉器,这些被统称为“葬玉”。

甘肃,作为文物大省,在不同的汉墓出土过不少汉家风物,其中,出土于正宁县湫头公社西候郎汉墓的猪形玉握以及出土于磨嘴子汉墓的玉蝉,都是形制古朴、风格纤巧的古玉,从玉握到玉蝉,都向世人展示着雄浑博大,自由豪放的古玉绝技——“汉八刀”,也让我们追思那段遥远的历史。

(一)

这件猪形玉握出土于甘肃一座东汉墓葬。

1972年夏,平田整地工程使得正宁县湫头公社西侯郎汉墓墓室外露,墓门已被打开,文物已在墓室淤泥之中亟待清理。当时的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现该墓早年被盗,但仍然清理出土了数件有价值的玉器,其中就包括这件猪形玉握。

猪形玉握身长12.1cm,鼻高1.7cm,后背高2.8cm,宽2.35厘米。器身为圆棒形,平底,前后两端齐头,器身前部稍低于后部。玉猪眼睛自头顶分向两侧,呈树叶形,器背呈圆棒状,向两侧雕出肩胛和两对腿蹄,四腿均向前伸,作竖卧状,后背末端条形尾上有凹槽,平底上有表示前后腿的刻槽。

古人除了用玉衣殓尸,玉封九窍以外,有的还会在手里各握两个玉器,寄托人活一世不空手而去的愿望。在葬玉文化中,这种玉被称作“玉握”。在新石器时代逝者一般握有兽牙。商周时期,逝者手中握着象征财富的贝壳。随着时代演变,到西汉中期,大量“握”以猪形出现。握以猪的形象显然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一种看法认为是财富的象征,另一种看法则是认为人类利用猪威风的形象对付邪祟。无论随葬意义是什么,猪都以不同的形象陪伴死者身边,可见其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二)

“猪”作为六畜之一,它和人类的关系从来都格外密切。

很久以来,猪都以温顺、繁殖力强的形象出现,然而在远古时代,猪与龙、虎一样,皆是威武勇猛的象征。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红山玉龙,就有专家认为此玉龙头部具有猪的特征,玉龙的创作可能来源于猪。可以想见古代先民早已把猪作为财富的象征或者作为某种图腾来崇拜。

《说文解字》中:“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蓄养生猪作为定居生活的标志,这也成为“家”字的由来。无论是以猪做祭祀品或猪形的文物都屡见不鲜,尤其在甘肃这个文物大省,猪面纹彩陶壶、汉代陶猪等都反映出先民与猪密切的关系。这件猪形玉握,更加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中猪文化丰富的内涵。

杜甫诗曰:“家家养乌金,顿顿食黄鱼”。“乌金”即猪的别称,喻养猪生财之意。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豚”也指代猪肉。在民间风俗中,猪被赋予了富足、福气的寓意,就连十二生肖中,“猪”也能被认为是勤劳质朴、富贵福气的象征。尤其体现在姿态各异的萌萌哒猪文物身上,猪总被人们赋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期盼。

(三)

古代中国玉器的发展,到了两汉时期,无论从种类、造型、工艺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在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葬玉有两种,一种叫“握豚”;一种叫“唅蝉”。前者代表财富,握在死者的手中,表示死者不空手而去,依旧拥有财富;后者,放在死者口中,则是认为蝉有蜕变再生的能力,希望死者灵魂得以超脱。

这件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玉猪,风格简练,古拙,就采用了“汉八刀”技法琢出,用刀对称,左右两道线槽形成“八”字撇捺的效果,寥寥几刀,却看起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不明就里的人也许会问,“汉八刀”难道是用了“八刀”雕琢而成的吗?

其实,“汉八刀”是中国玉雕技法中十分有特色的技法,是葬玉文化带来的产物。“汉八刀”并非由八刀完成,而是形容其简练豪爽、朴拙流利的治玉风格。

“汉八刀”首先讲究的就是时间效率,因此多以简约风格出现,即刀法犀利,寥寥几刀就可将玉“雕活”,堪称简约到了极致。

此雕琢技法虽然简练,但后来历代玉雕工匠却很难模仿其神韵,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以后不再觅有此风格的玉器。

“汉八刀”刀法矫健、粗犷,锋芒有力,线条大刀阔斧,颇为刚劲挺拔,多以直线出现,且如刀切斧削,完美诠释了汉代玉器雄浑博大和自然豪迈的艺术风格。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荆雯


相关阅读

  • 文博丨写在墙上的汉代“环境保护法”→

  • 春季禁掏鸟窝、夏季禁伐木秋季宜修房屋、冬季禁掘土地2000多年前,智慧的古人早就把四季环保小妙招总结好了!今天,带你认识汉代的“环境保护法”《四时月令诏条》01写在驿站墙上
  • 以玉为美,以玉为德

  • 汉字中的珍宝大多从“玉”字旁,玉常用来借喻美好的品德或事物。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八千年来绵延不绝,遍及中华大地。中国玉文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神玉文化、礼
  • 非遗传承品牌看门人 非遗传承大师王志华

  • 工作中的王志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块粗砾的玉石,要经过千万次的敲击凿刻,才能成为人们身畔温润的一方美玉。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琢石成器的,自然就是玉雕工匠们。
  • 宝鸡玉器将亮相吐鲁番博物馆

  • 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吐鲁番博物馆联合主办,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扶风县博物馆协办的《琢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特展》,将于2023年9月28日在吐鲁番博物馆开展。此次展
  • 宝鸡玉器将亮相吐鲁番博物馆

  • 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吐鲁番博物馆联合主办,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扶风县博物馆协办的《琢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特展》,将于2023年9月28日在吐鲁番博物馆开展。此次展
  • 林业与文物研究机构共建木材考古联合实验室

  • 9月11日,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签订暨“木材考古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木材考古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保护好、
  • 春水秋山玉与辽金时期的春、秋捺钵

  • 玉文化自华夏文明建立之始,由石器艺术进化而来,成长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秦汉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经历了千年的演变,在中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与玉有关的习俗、文化和制度极为丰富
  • 《易》孟氏古文说与汉代经学今古文问题

  • 摘要:许慎《说文序》提到:“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这是交代《说文》称引经传的文本属性,不料宋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邵阳大圳红星水管站:节前敲警钟 廉洁记心中

  • 邵阳城市报讯(通讯员 王彬)在中秋国庆两节来临之际,大圳红星水利工程管理站党支部负责人为全站党员干部职工上廉政教育专题党课,引导党员干部职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弘扬清风正气,
  • “江夏之星”项目智能建造受好评

  • 极目新闻通讯员 刘向东 罗天宇 刘练练9月27日,武汉市江夏区2023年质量安全观摩会在中建三局二公司武汉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江夏之星”建设项目举行。据悉,该项目在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