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西农大完成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驯化黄牛利用研究

日期: 来源:各界导报收集编辑:各界导报

原标题:西农大完成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驯化黄牛利用研究  为进一步探究牦牛驯化和黄牛的高原适应性提供了遗传学证据

12月15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该校雷初朝教授团队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关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驯化与黄牛利用研究显示,2500年前青藏高原牧民已经开始广泛饲养牦牛、黄牛及其杂交后代——犏牛。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牦牛驯化和黄牛的高原适应性提供了遗传学证据。

  12月13日,该研究成果以《青藏高原早期家养牦牛、普通黄牛及其杂交后代的证据》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青藏高原牦牛和黄牛的起源驯化、犏牛的利用和黄牛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等问题是遗传学和考古学长期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动物考古学及古DNA分析技术,发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史前邦嘎先民同时饲养、利用了牦牛与黄牛。“在亲缘关系上,邦嘎出土的黄牛与我国西北地区石峁遗址出土的3900年前的黄牛和现代青藏高原黄牛呈现遗传连续性,说明史前时期青藏高原黄牛极有可能由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雷初朝介绍。

  该研究还发现了邦嘎黄牛和牦牛发生杂交的遗传学证据,证实邦嘎黄牛拥有12.1%—19.5%的家养牦牛血统,表明距今2500年前,牦牛和黄牛的杂交已经很普遍,且邦嘎遗址牧民已经知道利用其杂交后代犏牛。“犏牛的产奶、产肉及役用性能均高于牦牛及黄牛。因此,对犏牛的利用是青藏高原牧业的一项重大创新。”雷初朝说。

  结合邦嘎遗址其他研究成果,该研究还揭示了邦嘎史前牧民将牦牛、黄牛及其杂交后代与绵羊、山羊和马等家养动物结合,创造了多元生计系统,广泛利用牲畜获取肉、奶、皮毛和粪便燃料。“这种混合牲畜生产系统以及大麦、小麦的种植,表明距今约3000至2000年前,青藏高原南部农牧经济的多元融合已经形成。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牦牛驯化和黄牛的高原适应性提供了遗传学证据。”雷初朝表示。(记者 张梅 通讯员 李晓春)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张洁

相关阅读

  • 佐盖曼玛镇:克莫村的牛住进了“标准间”

  • “我们村新建的养殖场上个月开业了,500余头牦牛犊都陆续住进了新家。”克莫村党支部书记尕藏道吉正在幼畜活动棚里添料、加草,忙的不亦乐乎。尕藏道吉口中的养殖场,是佐盖曼玛
  •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

  • 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年第10期“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始建于2005年第
  • 安师大发布这种蝴蝶新成果,合肥这里也有!

  • 12月12日,记者从安徽师范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郝家胜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杨群研究员团队合作,结合已有的绢蝶属(Parnassius)及相关凤蝶属(Papilio)蝶
  • 拉萨惠民牦牛肉15日开售 让利于民 投放108万斤

  •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每年元旦、春节、藏历新年来临前夕,相关部门都会在拉萨市投放大量惠民牦牛肉,满足市场需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拉萨市农业农村局本月将举办2023年拉
  • 科技助力 揭秘西藏越冬黑颈鹤迁徙规律

  • 黑颈鹤作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为了更加科学地保护好这一珍稀物种,近几年,我国多支科研团队借助候鸟环志、卫星定位追踪等方法,已经
  • 杨武在碌曲玛曲调研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 12月6日至7日,州委副书记、州长杨武赴碌曲县、玛曲县实地调研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活畜交易市场运行,畜牧产业园区建设等工作。他强调,要立足优势、转变思路、创新举措,持续走好市
  • 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如何?新进展来啦

  • 青藏高原对我国和亚洲气候的影响已广为人知,然而,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范围及强度尚不明确。兰州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中国气象科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西农大完成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驯化黄牛利用研究

  • 原标题:西农大完成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驯化黄牛利用研究 为进一步探究牦牛驯化和黄牛的高原适应性提供了遗传学证据12月15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
  • 单县:特色养殖富百姓

  • 日前,在单县高韦庄镇马寨村前的黄河故道滩区,树丛中,一只只青山羊不停地啃食地上的树叶和杂草,时不时发出“咩咩”的叫声。在树林边的养殖棚圈里,村民申刚亭正在为小羊羔投放饲料
  • 江苏20世纪建筑遗产 | 金陵大学旧址

  • 江苏拥有丰富璀璨的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今天,这些可沉浸、感知和触摸的建筑遗产,构成了城市文化气质的底色,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特质和民族情感,也成为城市活力再生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