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新闻传播专业“纪录片作品+毕业论文”考核模式的实践探索

日期: 来源:青年记者收集编辑:青年记者

 作者:刘晓慧(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荣菁(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24期

自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发展方兴未艾,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和融媒时代发展的需要,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学界现有的研究普遍聚焦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而对专业学位的毕业考核模式关注偏少。合理的考核模式可以反作用于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基于此,本文聚焦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纪录片毕业作品这一考核方式,对其实践现状和优化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推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多元化创新与实践的发展。

纪录片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

学位毕业作品的现状

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2015年)》中明文规定:“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的形式表示。”[1]基于此,许多新闻院校都将专业作品列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影视作品,以深度报道为代表的新闻作品、摄影作品等。当前,视频制作与传播能力是传媒人才重要的专业素质[2],用影像创作代替学术论文的考核形式在锻炼与检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影像创作的热情及潜能,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

当前,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主要新闻院校已将纪录片纳入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的考核选项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高校的学科特色、学术传统不尽相同,是否选择以纪录片作品完成毕业考核,高校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在选择纪录片作为毕业考核方式的高校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以拍摄纪录片完成学位作品的学生主要集中于电视学院。据统计,2022届电视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共52人完成毕业作品,其中46人选择拍摄纪录片,占比达到88.5%。此外,根据中国知网硕士学位论文库的检索情况,近两年以纪录片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的高校中,广西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数量相对较多,虽不及中国传媒大学,但其占比均超过三成。以2022届为例,广西大学共21人选择拍摄纪录片,上海体育学院有20人。以两所高校2022届知网上传的专硕学位论文总数为参照,广西大学选择拍摄纪录片的学生占34.4%(21/61),上海体育学院占35.7%(20/57)。此外,南京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近年来均有不少学生选择以纪录片作品申请专业学位,人数上不及上述高校。整体而言,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多元考核形式中,纪录片这类专业作品的整体采用率不算高,且不同高校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以纪录片作品申请专业学位已逐步成为一种共识。至于为何采用率不高,各高校情况各异,这其中既有学科特色差异的原因,也有专业方向与研究领域各有偏重的因素,但有一点是普遍存在的,那就是这一毕业考核形式的要求不似学术论文那样明确、清晰和具体,缺乏可测量性和学界普遍认可的标准。

“纪录片作品+毕业论文”

考核模式的多元实践

本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各新闻院校因学科特色等差异对纪录片毕业作品设立了不同的考核要求,但在大方向上普遍要求学生在完成纪录片的同时围绕作品撰写毕业论文,二者齐驱并进。

(一)纪录片作品:选题凸显导向性

在纪录片作品部分,高校主要对纪录片的选题、时长及合作人数作出要求。参考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七所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纪录片考核要求细则,纪录片时长为15至60分钟不等;在合作人数上,高校普遍允许他人协作拍摄,但同时对学位申请者的工作量作出规定,如暨南大学要求学生以“主要参与人”完成作品;山东大学要求学生为导演、编剧、摄像三者之一的主创人员;清华大学要求学生为排名第一位的署名编剧或导演;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要求毕业作品必须为学生本人独立创作,若前期拍摄需要他人合作,学生本人必须在场联合完成。在纪录片选题上,多数院校不限定具体范围,仅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对选题背景及原因阐述清楚,但在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纪录片作品进行整理后发现有三个明显的导向。

1.发挥地域优势的文化导向。随着我国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取之不竭”的题材方向,引发学生的共鸣与热情。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更是被学生所青睐。以广西大学和云南大学为代表,两所高校都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学生选题也就具有得天独厚的素材优势。广西大学的纪录片作品如《贝雕·传艺》(广西北海贝雕)、《红瑶双姝》(广西红瑶服饰)等,云南大学的纪录片作品如《剑川白族调》(白族音乐)、《窑·变》(云南腾冲制陶)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此外,南京大学2019届毕业作品《白局母女》(南京白局曲艺)、湖南大学2021届毕业作品《湘遇非遗》(作品包含永兴花鼓戏、湘西竹编和湘绣三种非遗技艺)等,也都于当地取材,展现出非遗里的中国。

2.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导向。除文化题材外,老幼群体、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社会议题也是学生高度关注的选题。如广西大学2022届毕业作品《宁远县扶贫纪实》《石硖龙眼出乡记》《为了乡村振兴的梦》,均讲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故事;上海大学2021届毕业作品《乡医老李》关注乡村医生生存现状;云南大学2020届毕业作品《在诺邓》将目光投向千年白族村诺邓古村;云南大学2019届毕业作品《大山里的老师和孩子》讲述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缺失问题;浙江大学2021届毕业作品《耄耋独居》关注空巢老人;南京大学2019届毕业作品《我愿逆流而上》聚焦老年人婚恋话题等。

3.以学科特色为导向。作为专业硕士的毕业作品,纪录片选题与高校自身学科特色紧密挂钩。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2021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纪录片选题无一不围绕着“体育”,涵盖了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从农村到城市,从个人到群像。如《黑与白》(围棋)、《小镇少年的足球梦》(足球)、《散打的黎明》(散打)、《独树E帜》(电子竞技)等,凸显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交叉学科的发展特色。同样,广西大学和云南大学因地处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分别设立了“民族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与“传播与民族文化研究所”,两所高校的非遗选题也体现出二者以民族传播为代表的学科特色。

(二)毕业论文:两类撰写模式

以纪录片作品申请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不仅需要完成作品本身的创作,还需要根据作品撰写相应的论文进行作品述评。目前各新闻院校主要有两类“论文”撰写模式。

1.总结性创作阐述。第一类论文即多数高校所要求的创作阐述,学生基于纪录片的创作撰写总结性报告,对采访、拍摄、剪辑等创作流程进行说明,对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视听语言进行阐述,对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难点与问题进行探讨。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要求创作阐述必须与毕业作品紧密结合,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既要有实践性总结,也要有思辨分析和深入思考,体现毕业创作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在此类论文具体的行文结构上,广西大学的学生主要采用绪论、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剪辑、总结与反思,或绪论/创作背景、创作阐述、总结与反思的行文结构。通过分析各高校的创作阐述可以看出,由于每个学生的选题方向、作品风格及拍摄重点不同,每篇论文具体到行文结构上都存在不小的个体差异。在作品《出野》(中国传媒大学2022届毕业作品)中,论文的主体结构为创作萌芽与准备、创作过程与思考、结论;在作品《保持活着》(清华大学2020届毕业作品)中,论文的主体结构为制作概述、拍摄素材、影片结构、创作意图、结论。可见,总结性的创作阐述只要结构完整、逻辑自洽、阐释清楚、具有说服力即可。

2.研究性作品分析。第二种类型的论文更偏向于案例分析或作品分析,学生需针对某一视听传播的专业难点或实践问题以“举例”的形式阐述自己的纪录片作品。以云南大学为例,论文《癌症题材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以〈伴你同行〉的摄制为例》,作者基于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就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癌症题材纪录片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在《纪录片〈一串锡都〉——试析碎片化剪辑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与功能》中,作者围绕碎片化剪辑的概念、理论溯源、实际运用展开论述。可见,对于这类论文来说,提出合适的研究问题更为重要。学生需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与自身作品相契合的研究主题,并结合一定的理论分析自己在完成纪录片的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难点。

第二类论文的行文结构类同于一般学术论文,可概括为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在本论部分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及作品实践安排各章节的框架。如《纪录片〈在诺邓〉作品阐述:乡土纪录片的新闻性叙事分析》中,论文的主体结构为绪论、乡土纪录片发展概况、乡土纪录片新闻性叙事策略、结语;在《纪录片〈一串锡都〉——试析碎片化剪辑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与功能》中,论文的主体结构为绪论、对碎片化剪辑的基本认识、碎片化剪辑在纪录片中的功能与运用、碎片化剪辑使用情景、结论。

综上所述,“纪录片作品+毕业论文”考核模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摄制完整的纪录片作品,二是根据该作品撰写的论文。可以看出,不同于业界纪录片的创作以结果为导向,作为毕业作品的纪录片,其创作是以过程为导向,更为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从实践出发,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影视制作与实践传播的能力。围绕作品撰写论文,则使学生从实践的经验回归到理论的理解,完成知识的内化。

“纪录片作品+毕业论文”

考核模式的优化路径

目前,纪录片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毕业作品已逐渐被高校所认可,但受限于纪录片创作没有模板可供参考以及经验欠缺等原因,研究生更倾向于选择有明确模板或有更多先例可参考的学术学位论文。对于纪录片在内的各类专业作品,我们不能规定也无法规定一套统一的模板,但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纪录片毕业作品的基本要求,完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有明确的规范意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一)凝练高校实践共性,明确基本要求

纪录片的创作始于选题阶段,选题的成功与否事关纪录片最终的成败。纪录片的选题原则上不限定范围,但应结合国家、时代及社会发展实际,体现新闻学子的站位与责任。

就具体要求而言,在纪录片作品部分,纪录片时长应不少于15分钟,同时为了易于操作并保证作品创作的质量,建议时长不超过60分钟。纪录片原则上要求学生本人独立创作,全面负责作品创作周期的各项流程。若需他人协作或合作,学位申请者须确保自身工作量,在场联合完成,保证对创作全过程的统筹,并在答辩期间提交相应证明材料以供审核。

在论文部分,学生需围绕纪录片撰写相应字数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本文以各新闻院校现行要求为基础归纳了两类论文的撰写模式以供参考。第一类论文即纪录片的创作阐述,学生需根据创作的纪录片作品撰写总结性报告,针对作品的选题背景、创作流程,主题思想、叙事手法等进行理论分析和阐述;论文题目可参照“纪录片《×××》的创作阐述”;行文结构可参照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要求,以创作背景、创作阐述、创作思考为主体结构;论文字数建议不少于1万字。第二类论文则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创作实践选择相契合的、与新闻传播实践紧密相关的研究问题,学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深入思考并进行学术性的表达;论文题目可参照“×××(研究问题)——以纪录片《×××》为例”;行文结构参照各高校学术论文的主体框架;论文字数建议不少于1万字。

(二)以实践为导向,优化评价标准

以纪录片作品申请专业学位需完成“纪录片作品+毕业论文”两部分的工作,因此在评价环节应以纪录片作品的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为主要评价对象。第一部分对纪录片作品的评价,建议将评价重心放在作品本身的质量以及纪录片的选题价值上。高校可聘请具有丰富的纪录片摄制经验并在新闻传播一线工作的业界专家参与评审,确保以实践为导向,对学生作品有客观、公允的评价。第二部分即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应由学院教师、学术委员会主要把关,重点关注论文的学术性、创新性及规范性等方面。基于此,本文建议“纪录片作品+毕业论文”考核模式的评价指标可以围绕五个基本点进行设置,即选题价值、纪录片作品质量、毕业论文质量、工作量与难度、规范性,并以“选题价值”“纪录片作品质量”“毕业论文质量”为主给予相应权重。

结  语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开展十余年来,传媒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紧跟时代发展,坚持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职业导向,科学设置专业学位的毕业考核模式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由于以纪录片作品申请专业学位的相关研究较少,相关资料较为庞杂,因此本文选取的高校样本无法全面代表国内开设新闻与传播专业所有高校的毕业考核情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希望有更多的新闻学子参与纪录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希望学界对专业学位毕业作品多元化发展与实践的规范化与可操作性有进一步的思考,以回应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本文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毕业作品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编号:JGY2022012)阶段性成果】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刘晓慧,张荣菁.新闻传播专业“纪录片作品+毕业论文”考核模式的实践探索[J].青年记者,2023(24):110-112.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冰雪童话云台游

  • 上次云台山那场大雪,我错过了欣赏。云台山冰雪节的到来为我弥补缺憾提供了便利,我不能再缺席了。元旦假期,趁着回老家办事的间隙,我让学生帮我买好了云台山旅游年卡,当晚便约了表
  • 搏命之战:当怀孕遇上心脏病

  • 近期,一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不仅是一位即将成为母亲的女性,还是一名曾经接受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该患者在14年前进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置入了金属瓣膜。这类手术一般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