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邱睦
通讯员 赵丹 刘茜
1月11日,第二届桥西社区“民俗文化节”在武汉市汉阳区江汉二桥街道桥西社区小公园举行。
活动现场有各种民俗美食及活动,例如冰糖葫芦、糖人、搅搅糖、风车、写对联等等。小区楼栋党小组长、楼栋长、志愿者等人摇身一变摊主,义务帮大家派发春节礼品,现场还有“能人巧匠”做灯笼、剪窗花......好不热闹,让辖区居民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吸引了不少居民参与体验,营造出邻里和谐、喜庆祥和的新年氛围。
资料图
翰墨迎春书新岁
活动现场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除夕畅饮千杯酒,新年更上一层楼”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高升”春到人间人增寿,喜临门第门生辉”,桥西社区党员志愿者、杨保林书画爱好者带着小小书法志愿者们挥毫泼墨,一幅幅寓意美好的“私人订制”春联跃然纸上。
网格长红色工作队将一幅幅抢手的“精神年货”送到居民手中并提前送上新春祝福。群众们喜笑颜开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年俗文化景观。
巧手剪纸赋廉心
剪纸窗花是中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的年味里不可缺少的一抹独特景观。此次剪纸活动,让居民群众们体验剪纸文化的独特传统魅力。
大家在现场学习着传统剪纸的步骤和技巧,边折叠边剪裁,通过精湛的技巧与巧妙的构思,一张张喜气盈盈的窗花很快就呈现在大家眼前。
此外,居民还精心裁就了莲花图样的剪纸作品,以“莲”喻“廉”,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同时,营造了风清气正、廉洁崇俭的节日氛围。
糖葫芦串起甜蜜生活
冰糖葫芦串串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甜里头它带着酸...”冰糖葫芦是我们冬天最喜欢的一种零食,一到冬天,沿街叫卖的冰糖葫芦已经成为城市的一景,糖葫芦也是我们春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而现在,糖葫芦也是小朋友的最爱,伴随着音乐声,桥西社区组织居民一起做起了糖葫芦,在满满的收获中品尝春节的味道。
“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糖葫芦也是新年的象征。
爆米花浓浓年味满街香,声声祝福庆春节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春节是爆米花“盛开”的季节。据悉,“爆米花”起源于我国宋朝,在新春来临之际,宋人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们则以此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宋人把饮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爆米花”松脆易消化,可作为日常的可口零食。“爆米花”的发明更折射出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义,就是开创了一种食物的加工方式膨化食品,这种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变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说的“爆米花”是近现代各种五花八门膨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爆米花从腊月始“开”,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爆上两炉,招待来拜年的邻居。志愿者忙碌地制作即将消失的年货“爆米花”。嘭嘭的响声和浓浓的香味,吸引不少居民前来驻足,呈现出一幅浓浓的年味。
敲一敲,敲开新年的大门
敲糖又叫打糖,学名麦芽糖。传统民俗之一。从我有记忆开始,一年之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有零食可吃,这零食就是糖。米胖糖、芝麻糖、花生糖、豆糖,都是先用糖淋粘合而成,然后切成小条小片。大人们制糖的时候,小孩就一边看着一边尝着。
过年时,街里邻坊熟人相见,常有问“你糖打了吧”。家乡人相见,“你吃饭了吧”是一句问候语,过年时问候“你打糖了吧”,可见过年打糖曾经是家乡的习俗。这与过年舂年糕、端午节包粽子、清明节做艾青麻糍一样,也是家乡人的文化传统。所区别的是打糖是为了做零食。其实,在过去,大人小孩嘴都馋,谁不爱吃零食呢,过年闲时,打点糖全也是为了享个口福。
过年时来往亲戚朋友多,有了糖,也就多了一份招待客人的佳品。
张灯结彩,风车转福
张灯结彩,风车转福,寓意“时来运转。具有浓浓中国特色并有新年象征的彩色风车和红色灯笼都是由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来制作完成的,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学会了扎风车的方法,在扎风车的过程中,听着老人们谈论各自的家长里短,有说有笑,气氛和谐,大家都沉浸在这忙碌而又愉悦的时光中。
接着便是串灯笼,原本空旷平淡的小广场上渐渐随着一抹抹红色的出现逐渐孕育出了浓浓的新年氛围,看着新年喜气洋洋的景象,团队志愿者们以及社区的工作人员们的脸上也洋溢起了幸福灿烂的笑容,正是印证了今日之主题“喜迎春节 红红火火”。
同时,桥西志愿者们也向参与活动的居民群众们进行了安全消防、垃圾分类等相关知识宣传,通过分发相关宣传单页和细心讲解,让平安绿色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在这个寒冬中,桥西社区与辖区志愿者们一起为迎接新年做准备,营造出来的浓浓新年氛围将冬日的寒冷驱散,将小区装扮得漂亮灵动,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