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20年:企业爆发式增长,更多城市或从鼓励变强制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入正式实施期,这意味着规范化、法制化垃圾分类时代已经到来。即便是上海以外,人们也迟早会感受到来自国家对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视和决心——成都、深圳、北京等城市对垃圾分类的态度都很可能从鼓励转向强制。在进行20多年倡导工作后,上海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

事实上,从2000年,垃圾分类就开始在全国试点,至今已有近20年。过去的近二十载,垃圾分类在中国推行如何?企业是否已经顺应了这一决策?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启信宝大数据梳理,我们整理出了一份跨越20年时间的垃圾分类进程的图谱。

一、垃圾分类二十载,从“踏步”到“跨步”

从2000年国家提出,倡导垃圾分类并在全国重点城市推行,然而启信宝数据显示,过往的近20年内,经营范围包含垃圾处理业务的企业数量尽管每年呈递增状况,前十年间始终处于缓慢增长态势。

从2000年的全国仅有237家含垃圾处理业务的企业,到2008年的680家,8年间增长幅度仅为约300%。

而从2011年开始,全国垃圾处理企业数开始极速上涨。2018年,我国新增8233家垃圾处理企业,相当于2000年-2012年,12年间全部新增企业数的总和(8142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2008年之前,全国数字中,一线城市占比明显过高,而在2008年之后,这一比例大幅度降低,由此可见,2008年后,越来越多的除一线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开始大量落实垃圾处理业务,相关企业不断落地。

除了对过去近二十年的全国相关企业数量的梳理之外,我们也着重研究了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垃圾处理业务企业的增速情况。

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中上海垃圾处理企业的增长最为快速,其次是广州和深圳。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2010年之前,四大城市的相关企业数量并没有明显差别,但在此之后,上海率先发力,从2010年开始出现明显增长。但2011至2015年,深圳后来居上;广州在2017年出现明显增幅,一年后,上海在2018年迎来峰值。

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中,北京在垃圾处理企业的成立方面并不突出。2000年至今,北京市的企业增长曲线几乎没有波动,然而环保部(现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北京市所生产的生活垃圾排名全国城市之首,可以想象,垃圾分类,对于北京市可能更为艰巨。

垃圾的分类和处理能力,一定程度也反映除城市治理的能力和决心。通过启信宝数据查询,全国含垃圾处理的企业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上海市(2156家),深圳市(1483家),广州市(1305家),西安市(955家)和南京市(599家)。

上海市的垃圾处理企业数量是排名第五名的南京市的3.5倍,领先优势十分明显。这个排名中,还是以一线、新一线城市以及各省的省会城市为主,形成垃圾处理的领先城市梯队。

二、垃圾分类,靠自觉更要靠企业

与传统的垃圾处理填埋业务不同,历经二十年的演变,垃圾处理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技术升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在垃圾分类处理的行业中寻找生存空间和利润回报。专利技术,则很好地反映出了这一点。

查询启信宝数据显示,2010年开始,全国的垃圾处理企业的专利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7年达到峰值9227例,这个数字是2000年的131倍。2018年,全年专利数较2017年下降了10.9%。

同时,专利数量的增长趋势,与垃圾处理企业历年的增长曲线基本吻合。

三、行政处罚逐年增长

垃圾堆放违规,将收到来自城市市容、环保部门开出的行政处罚罚单。在上海,7月1日正式施行首日的当天上午,上海市的第一张责令整改通知就落在了某酒店。

而纵观20年来全国环保行政处罚的趋势图,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增加,历年的行政处罚逐年增长。

尤其是2011年,全年行政处罚达6510起,较2010年增长了1770.69%。2011年后,每年的环保类行政处罚飞速增长,2017年一年的环保行政处罚突破10万起。

公开信息显示,上海只是推行垃圾分类的第一站,到2020年底,将在全国首批46个城市落实垃圾分类制度。

启信宝拉取了这46个城市中,环保行政处罚数据并进行排序。行政处罚排名前十的为广州市、东莞市、北京市、成都市、杭州市、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深圳市和无锡市,对于这几座城市而言,垃圾分类的任务更为艰巨,也更为急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