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大回旋系列之三|发现中国古代天府之国分布格局(下)

   三、天府语义流变

46. 中国古人以人间此岸理想体制和法则、场景和情境想象天上彼岸理想社会。天府为天上星宿名称,可以指称天帝府第,亦可指称天庭府库。《史记·天官书》云,“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不欲直,直则天王失计。房为府,曰天驷。”索隐:“房为天府,曰天驷。”索隐引《春秋说题辞》云:“房、心为明堂,天王布政之宫。”引《鸿范五行传》曰:“心之大星,天王也。前星,太子;后星,庶子。”引宋均云:“房既近心,为明堂,又别为天府及天驷也。”《汉书·天文志》亦云,“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不欲直,直,王失计。房为天府,曰天驷。”《宋书·天文志》云,“天市一名天府,一名天子禖,帝座在其中。”唐代徐坚等《初学记·礼部上》云,“天有五帝,集居太微……立帝之府,是为天府”。天府可以用于指称天庭。唐代康骈《剧谈录·崔道枢食井鱼》云,“其后有判词云:‘崔道枢所害雨龙,事关天府,原之不可,按罪急追,所有官爵并皆削除,年寿亦减一半。’”元代王冕《喜雨歌为宋太守赋》诗云,“蓬莱太守民父母,下顾赤子心忡忡。罄竭精神扣天府,话语直与天神通。”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第六五回云,“凤街丹诏离天府,玉敕金书降下来。”

47. 中国古人相信天地呼应、天人感应学说,象天法地规划人间应然格局和秩序,敬天拜祖设计未来应然体制和法则。天上东宫心为明堂,房为天府,为天王布政之宫,与其一一对应的是人间明堂和人间天府。天府曾被用作周朝祖庙职官和官府名称。《周礼·春官》云,“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凡官府乡州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群吏之治。上春,釁宝镇及宝器。凡吉凶之事,祖庙之中沃盥,执烛。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媺恶。若迁宝,则奉之。若祭天之司民司禄而献民数谷数,则受而藏之。”“天府,上士一人,中士二人;府四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天府可以指称朝廷府库。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记载,“(尔朱)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世为第一领民酋长,博陵郡公。部落八千余家。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晋书•陶侃传》云,“然媵妾数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望隆分陕,理则宜然。至于时属云屯,富逾天府,潜有包藏之志,顾思折翼之祥,悖矣!”《宋书·后废帝本纪》云,“天府虚散,垂三十年”。《南齐书·顾欣传》云,“征赋有增于往,天府尤贫于昔。”《新唐书·牛僧孺传》云,“荒财耗力且百万,终不得范阳尺帛斗粟入天府。”明代陈敬宗《北京赋》云,“于是颁纶音,建皇极,布深恩,施广泽,捐内帑之金钱,出天府之玉帛,赉工垂,锡匠石,欢声传众,奔走万国,雷动云兴,纷纭络绎,忻忭踊跃,各供厥职。”《清史稿·食货志一》云,“道咸以降……天府太仓之蓄,一旦荡然。”天府可以用于指称朝廷。《隶释·汉平都相蒋君碑》云,“输力王室,以笃臣节。功列天府,令问不已。”唐代皎然《岘山送裴秀才赴举》诗云,“天府登名后,回看楚水清。”北宋汪洙《神童诗》云,“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48.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历来自称上应天命,下顺民心,通过宣扬应天受命、顺时承运增强革命合法性合理性。《周易•革卦•彖传》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书·泰誓中》云,“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作宫邑于下洛之阳,名相官曰尹。作《濩乐》,制质礼以奉天。”《左传•宣公三年》云,“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后汉书•王常传》记载王常云,“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晋代葛洪《抱朴子•酒诫》云,“汉高应天承运革命,向虽不醉,犹当斩蛇。”晋代刘琨《劝进表》云,“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晋书•元帝纪》云,“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晋书•谢混传》云,“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南齐书•谢蕍传》云,“陛下受命,应天从民”。《周书•武帝纪》云,“朕应天从物,伐罪吊民,一鼓而荡平阳,再举而摧勍敌。”唐代韩愈《请迁玄宗庙议》云,“太祖景皇帝始为唐公,肇基天命。”

49. 天上天府可以指称天庭府库,人间天府可以指称朝廷府库,进而比喻土壤肥沃、物产富饶之土,乃至地位突出、可以建都之地。明代杨慎(1488-1559年)《升庵集》卷七十二云,“《战国策》苏秦称天府之国,府,府库也,谓富饶也。又《淮南子》注神农明堂曰天府,天府字本此,谓可以建都之地也。”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升京师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府正式成为首都和陪都行政区划名称。天府又被用于指称物产富饶但更强调形势险固之地。宋代李纲《伏读三月六日内禅诏书及传将士牓檄,慨王室之艰危,悯生灵之涂炭,悼前策之不从,恨奸回之误国,感愤有作,聊以述怀》四首其二诗云,“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提防。关河自昔称天府,淮海于今作战场。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强。”明代薛瑄(1389-1464年)《彭城怀古》二首其一诗云,“戏马台边雉堞高,参差楼閤入云霄。漕河控引淮黄近,驿路通连海岱遥。天府岂知成霸主,彭城空复驻英豪。大风折木飞沙日,想见天心翊汉朝。”

50. 天府之国不仅在于地,更在于人,不仅在于地大物博,更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创造力量。《荀子•大略》云,“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曰:先王之道,则尧舜已;六贰之博,则天府已。”“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清末民初王先谦(1842-1917年)集解:“知无而求之,是有天府之富。”“求财于六贰之博,得之不穷,故曰天府。天府,天之府藏。言六贰之博可以得货财”。清代俞樾(1821-1907年)云,“何谓天府?六艺之博是也。求者,求此而已,非必真入天府而求之也。”《庄子•齐物论》云,“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淮南子•本经训》云,“故德之所总,道弗能害也,智之所不知,辩弗能解也。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谓之天府。取焉而不损,酌焉而不竭,莫知其所由出。”明末清初王夫之(1619-1692年)《读通鉴论》卷十云,“图王业者,必得其地。得其地,非得其险要财赋之谓也,得其人也;得其人,非得其兵卒之谓也,得其贤也。”清末民初严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原强》云,“民智者,富强之原”,“是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51.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六月驾崩,宋太祖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次年,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受禅称帝建立宋朝,并于乾德元年(963年)受群臣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宋真宗赵恒景德三年(1006年)以宋太祖曾任后周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上应天命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宋州乃宋太祖龙兴之地,升宋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置应天府。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应天府为南京。《宋史•地理志》记载,“应天府,河南郡,归德军节度。本唐宋州。至道中,为京东路。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于南京应天府登基,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熙宗天会八年),陷入金国的南京应天府被改为归德府;绍兴八年(1138年,金熙宗天眷元年),金国归还归德府,南宋复置南京应天府;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金章宗承安五年),金国再陷南京应天府,改为归德府;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金哀宗天兴三年),南宋收复归德府,再置南京应天府;陷入元军,再为归德府。《宋史•刘豫传》记载,“(建炎)四年七月丁卯,金人遣大同尹高庆裔、知制诰韩昉册豫为皇帝,国号大齐,都大名府。”“豫还东平,升为东京。改东京为汴京,降南京为归德府。”宋朝南京应天府进入南宋时期以后屡置屡废,命运多舛。

52. 明朝曾置南京应天府、北京顺天府和兴都承天府。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集庆路(治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宣称上应天命兴兵反元,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以应天府为南京,以开封府为北京;洪武十一年(1378年)罢北京开封府,以南京应天府为京师。《明史•陶安传》记载,“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注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宣称顺应天命靖难登基,以京师为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建为北京,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平府(治所在今北京市),以北京顺天府为京师,以南京应天府为留都。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驾崩,其堂弟兴王朱厚熜继位。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年(1531年)宣称上承天命入主大统,升兴王藩邸所在地安陆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钟祥市)置承天府,治钟祥县(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嘉靖十八年建兴都留守司。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年)改为安陆府。《明世宗实录》卷一二九记载,“嘉靖十年八月辛丑,湖广归州南逻口巡检徐震请于安陆州建立京师。下礼部议:‘京师之建于典礼无据。太祖发迹濠州,改州为府,较之安陆,事体相同,宜升为府治以隆根本。’于是户部请钦定府县名,行吏、礼二部铨官铸印,令其赴任管事,割旁州县以为治属,请应行并未尽事宜悉听湖广抚按等官酌议以闻。诏俱从之,乃定府名曰:承天,附郭县曰:钟祥,割荆州之荆门州,当阳、潜江二县及沔阳州、景陵县隶之。”明代《兴都志》《承天大志》记载,“是岁,言者请建安陆州为京师,礼官言:京师惟天子之都得称之,文皇帝定鼎北京,实万国朝宗之地,不必又建京师于安陆。但皇上龙飞之域,又皇考陵寝所在,宜改州为府如凤阳故事。上可其奏,定府名曰承天,附郭县曰钟祥,以重陵寝。”

53. 南明绍宗隆武帝朱聿键曾置福京天兴府,南明昭宗朱由榔曾置武冈奉天府,延平王郑成功曾置东都承天府。清世祖福临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明朝唐王朱聿键于福州正式称帝,改元隆武,改福建布政司称福京,改福州行在为天兴府;次年,陷于清朝,皆废。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年,南明昭宗永历元年)三月,南明昭宗朱由榔移驻武冈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武冈市),以为上奉天命兴复明朝,升武冈州置奉天府;同年八月,南明昭宗败走,清朝复改为武冈州。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十二月(1662年1月,南明昭宗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南明潮王郑成功置东都承天府于赤嵌城(在今台湾省台南市)。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郑成功之子郑经改东都承天府为东宁省(治所在今台湾省台南市)。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地区,次年改东宁省为台湾府。明朝南京应天府、北京顺天府、兴都承天府三大天府历时相对久长,南明奉天府和南明东都承天府两大天府以及天兴府,皆在清朝入主北京以后设置,并且历时短暂。

54. 清朝曾置京师顺天府和盛京奉天府。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元年(1644年)进占北京以后,继续以北京顺天府为京师。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应天府为江宁府。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十年(1625年)自辽阳迁都沈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升沈阳为盛京;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登基称帝,改国号金为大清。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为上奉天命建立满清,于盛京(在今辽宁省沈阳市)置奉天府;清朝灭亡,奉天府随之废除。1914年,顺天府被改为京兆地方,设京兆尹。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撤销京兆。

55. 越南李朝曾于京师升龙城(在今越南河内市)置南京应天府,后黎朝曾于京师升龙城置东京奉天府,于陪都清化(在今越南清化省)置西都绍天府,阮朝曾于京师富春(在今越南承天顺化省)置东都承天府。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丁部领(924-979年,968-979年在位,史称丁先皇)称帝,建国号为大瞿越(或云大越),创建越南丁朝(968-980年),建都华闾(在今越南宁平省宁平市华闾区),称为长安。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黎桓(941-1005年,980-1005年在位,史称黎大行)篡位建立前黎朝(980-1009年),改元天福。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李公蕴(974-1028年,1009-1028年在位,史称李太祖)篡位建立李朝(1009-1225年),次年改元顺天,改华闾为长安府,将都城从华闾迁往大罗城并改称升龙城,后来参照北宋南京应天府先例,于升龙置南京应天府。《大越史记全书·本纪•李纪》记载,越南李朝李太祖李公蕴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李太祖顺天五年)“冬十月,诏发府银八百两铸钟两口置于胜严寺及五凤星楼。筑升龙京四围土城,改应天府为南京”。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年,李太宗崇兴大宝六年),李圣宗李日尊(1023-1072年,1054-1072年在位)即位,改元龙瑞太平,并改国号为大越。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越南陈顺宗光泰十年),越南陈朝权臣胡季犛(1336-?)胁迫陈顺宗陈颙(1378-1399年,1388-1398年在位)迁都于清化镇安孙洞修建的西都城(在今越南清化省永禄县);明惠宗建文二年(1400年),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1400-1407年),改国号为大虞,改年号为圣元。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黎利(1385-1433年,1428-1433年在位,史称后黎太祖)建立后黎朝(1428-1789年),改年号为顺天,建国号为大越,定都升龙,置东京奉天府(在今越南河内市),又以其龙兴之地清化蓝山为陪都,称为蓝京;后黎圣宗黎思诚(1442-1497年,1460-1497年在位)于清化置西都绍天府(在今越南清化省永禄县)。《大越史记全书•本纪•黎皇朝纪·太祖高皇帝》记载,“帝姓黎,讳利,清化梁江蓝山乡人也”;“戊戌(明永乐十六年)春正月庚申,帝起兵于蓝山”;“帝之用兵,能以柔制刚,以弱制强,多致克捷。其乂安、顺化、西都、东都诸城,皆遣文臣阮廌作书谕之,示以祸福,不战而降。”“戊申顺天元年(明宣德三年)春正月,明人既还国,帝遂混一天下,以是年为大定之年”;“夏四月,帝由菩提草殿就居东京城。十五日,帝即位于东京,大赦,改元顺天,建国号大越,都东京(即升龙城也,清化有西都,故称升龙城曰东京)。”“凡有大赦,诏令皆称顺天承运睿文英武大王,号蓝山洞主。”“庚戌三年(明宣德五年)夏六月初十日,定诸税额例。再颁例律,改东都为东京,西都为西京。”《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后黎朝在大越国内设东、西、南、北和海西五道。后黎朝阮廌(1380-1442年)《舆地志》将后黎朝领地划分为两大圈层,内圈为中都,指京师奉天府,外圈为藩——东藩、西藩、南藩、北藩,下分十三镇;中都之地“四方辐辏,居国之中”,四藩十三镇之地呈圈状围绕四周。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七年(1802年,越南阮世祖嘉隆元年),越南阮福映(1762-1820年,1802-1820年在位,史称阮世祖)正式建立阮朝(1802-1945年),建元嘉隆,国号南越,定都富春(在今越南承天顺化省顺化市),称为东都;清仁宗嘉庆八年(1803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嘉庆十一年(1806年,越南阮世祖嘉隆五年)阮福映举行登基称帝仪式,东都富春升为京师承天府;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九年(1839年,越南阮圣祖明命二十年)阮圣祖阮福晈改国号为大南,但继续与清朝保持宗藩朝贡关系,对清朝使用越南国号。十九世纪后期沦为法国保护国后改承天府为承天省。北京顺天府和盛京奉天府两大天府分别是清朝首都和留都,地位尊崇,越南东都承天府时属外藩首都。

56. 越南李朝曾改开国君主故乡北江古法州(在今越南北宁省东岸县)置天德府,陈朝曾改开国君主故乡即墨乡(在今越南南定省春长府美禄县)置天长府,胡朝曾改开国君主故乡清化府(在今越南清化省)置天昌府。《大越史记全书·本纪·李纪》记载,越南李太祖李公蕴为北江古法州人,所以称帝建国以后,改古法州为天德府,改北江为天德江,“太祖皇帝姓李,讳公蕴,北江古法州人也”;“(顺天元年)秋七月,帝自华闾城徙都于京府大罗城,暂泊城下,黄龙见于御舟,因改其城曰升龙城,古法州曰天德府,华闾城曰长安府,北江曰天德江。”越南陈朝陈太宗陈煚(1218-1277年,1225-1258年在位)为即墨乡人,所以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陈圣宗陈晃绍隆五年)陈朝改即墨乡为天长府。《大越史记全书·本纪•陈纪·太宗皇帝》记载,“太宗皇帝姓陈,讳煚,先讳蒲”;“初,帝之先世闽人(或曰桂林人)有名京者,来居天长即墨乡,生翕,翕生李,李生承,世以渔为业。帝乃承之次子也。”“壬戌五年春二月,上皇(陈太宗)御即墨行宫。大酺乡老六十岁以上,各赐爵二资,妇人绢二疋。改即墨乡为天长府,宫曰重光宫,又别构嗣君来朝所御之宫,曰重华宫。又建佛寺于重光之西,曰普明寺。是后诸帝逊位,皆御是宫。”《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志六·安南郡县附录》记载,“大罗城路,汉交趾郡。唐置安南都护府。宋时郡人李公蕴立国于此。及陈氏立,以其属地置龙兴、天长、长安府。龙兴府,本多冈乡。陈氏有国,置龙兴府。天长府,本多墨乡,陈氏祖父所生之地,建行宫于此,岁一至,示不忘本,故改曰天长。长安府,本华闾洞,丁部领所生之地;五代末,部领立国于此。”“清化府路,汉九真,隋、唐为爱州;其属邑更号曰江、曰场、曰甲、曰社。”“演州路,本日南属县,曰扶演、安仁,唐改演州。”越南胡朝开国君主胡季犛为清化人,所以胡朝改清化府为天昌府。《大越史记全书·本纪·陈纪·少帝》记载,“季犛,字理元,自推其先祖胡兴逸本浙江人,五季后汉时来守演州。其后家居本州之泡突乡,因为寨主。至李时娶月的公主,生月端公主。至十二代孙胡廉徙居清化大吏乡,为宣尉黎训养子,自此以黎为姓。季犛其四世孙也。陈艺宗时,自祗侯四局正掌升枢密大使,迁小司空,进封司平章事,累加辅政太师、摄政钦德兴烈大王、国祖章皇,遂迁陈祚,国号大虞,复姓胡。未逾年,以位与其子汉苍。汉苍旧名火,僭位六年余。后父子皆为明人所掳。”《大越史记全书·本纪·陈纪·胡汉苍开大元年》记载,胡朝胡汉苍开大元年(1403年),“汉苍以清化路为京畿三辅,改清化府为天昌府,并九真、爱州为三辅。又改演州为灵源府,并为四辅。改建昌府为建宁府,大吏山为金瓯山。”

四、整个中国才是最大的天府之国

57. 北宋时期李觏(1009-1059年)上书湖南、江西路安抚使兼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孙沔(996-1066年),美称“江淮而南”为天府之国,有可能对应荆扬天府、吴楚天府,把整个东南地区都包括进来。其所著《盱江先生全集》卷二十八收录其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所作《寄上孙安抚书》云,“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国。周世宗(柴荣,921-959年,954-959年在位)之威武,我太祖(赵匡胤,927-976年,960-976年在位)之神圣,非一朝一夕而得。”李觏《长江赋》云,“重装叠载,逾江越淮。然则视长鲸之怒,东海不啻如蠛蠓之浮杯。呜呼!山川之阻,土地之富,天下有道则王之外府,天下无道则奸雄所处,盖足于财用而利于防御。”李觏所谓“江淮而南”,有可能包括江淮之间和江南吴楚地区。李觏《寄上富枢密书》云,“当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何者?汴口之入,岁常数百万斛,金钱布帛,百物之备,不可胜计。而度支经费,尚闻有阙,是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也。吴楚之地,方数千里,耕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铸山煮海,财用何穷?水行陆走,馈运而去,而不闻有一物由北来者,是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也。万一有变,得不为庙堂之忧而奸雄之幸乎?”李觏所谓“江淮而南”有可能对应荆州和扬州地区。李觏《寄上富相公书》云,“若夫祸以忽而生,势以激而动,亦不可不知。朝廷忧西北而不忧东南,无寇贼之备,是所谓忽也。用力于西北,则势不救东南,生奸雄之心,是所谓激也。窃恐燕、赵有举烽之变,则荆、扬无安堵之氓。”北宋沈括(1031-1095年)《扬州重修平山堂记》云,“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六七”。

58. 清末谭嗣同(1865-1898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二十三年撰写《仁学》美称“江淮大河以北”为天府之国,相当于把中国内地北方大部分地区统称天府之国,“故夫江淮大河以北,古所称天府膏腴,入相出将,衣冠耆献之薮泽,诗书藻翰之津涂也,而今北五省何如哉?”根据《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和《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清代所谓北五省指称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把甘肃行省(包括今宁夏自治区)从陕西行省分置出来以前的内地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五个行省。清末民初严复(1854-1921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拟上皇帝书》已把整个中国称为天府之国,“中国者,天府之国,广土众民,有四五千年之教化,五洲诸部,方之蔑矣。”清末民初章太炎(1869-1936年)撰、以中华国民军政府名义发表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民报》临时增刊《天讨》的《讨满洲檄》把整个中国内地称为天府,“夫以黄帝遗胄,秉性淑灵,齐州天府,世食旧德,而逆胡一入,奄然荡覆。又其腥闻虐政,著在耳目,凡有血气,宜不与戴日月而共四海!”齐州,本义中州,可以指称中国。《尔雅·释地》云,“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晋代郭璞注:“岠,去也;齐,中也。”宋代邢昺疏:“中州,犹言中国也。”《列子·汤问》记载,“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张湛注:“齐,中也。”唐代李贺《梦天》诗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59. 唐玄奘把整个大唐称为天府,相当于把整个中国称为天府。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云,“我大唐御极则天,乘时握纪,一六合而光宅,四三皇而照临。玄化滂流,祥风遐扇,同乾坤之覆载,齐风雨之鼓润。与夫东夷入贡,西戎即叙,创业垂统,拨乱反正,固以跨越前王,囊括先代。同文共轨,至治神功,非载记无以赞大猷,非昭宣何以光盛业?玄奘辄随游至,举其风土,虽未考方辨俗,信已越五逾三。含生之俦,咸被凯泽;能言之类,莫不称功。越自天府,暨诸天竺,幽荒异俗,绝域殊邦,咸承正朔,俱沾声教。赞武功之绩,讽成口实;美文德之盛,郁为称首。详观载籍,所未尝闻;缅惟图牒,诚无与二。不有所叙,何记化洽?今据闻见,于是载述。”

60. 清末民初康有为(1858-1927年)把整个中国视为天府,其《爱国歌》云,“登地顶昆苍之墟,左望万里,曰维神州。东南襟沧海,西北枕崇丘。岳岭环峙,川泽汇流。中开天府之奥区,万国莫我侔!”其《爱国短歌行》云,“神州万里风泱泱,昆仑东南海为疆。岳岭回环江河长,中开天府万宝藏。地兼三带寒暑藏,以花为国丝为裳。百品杂陈饮馔良,地大物博冠万方。我祖黄帝传百世,一姓四五垓兄弟。族谱历史五千载,大地文明无我逮。全国语文同一致,武功一统垂文治。四裔入贡怀威惠,用我文化服我制,亚洲独尊主人位。今为万国竟争时,惟我广土众民霸国资,偏鉴万国无似之。我人齐心发愤可突飞,速成学艺与汽机。民兵千万选健儿,大造铁监游天池,舞破大地黄龙旗。”康有为所谓中国不是仅指内地十八行省而是指称大一统的全中国,其《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云,“国朝龙兴东土,奄有中夏,兼定蒙古、准回、卫藏,为大一统,皆因其旧俗而治之。”其《致李鸿章书》云,“今我朝十八行省,以至东三省、内外蒙古、新疆、西藏,皆我版图。”其《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云,“夫以开辟蒙古、新疆、西藏、东三省之大中国,二百年一体相安之政府,无端妄引法美以生内讧,发攘夷别种之论以创大难,是岂不可以乎?……计今四万万人中,各种几半,姓同中土,孰能辨其真为夷裔夏裔乎?”其《海外亚美欧非澳五洲二百埠中华宪政会侨民公上请愿书》云,“若辽、蒙、回、藏、滇、桂有失,俄、德、英、法之四面环来,实中国自古未有之奇祸。”“自满、汉及蒙、回、藏既同隶一国,并当同为中华国人,不得殊异”。其《共和政体论》云,“且夫中国者,兼满、汉、蒙、回、藏而言之,若舍满、蒙、回、藏乎,则非所以全中国也。”康有为1913年把戊戌(1898年)、己亥(1899年)年间草拟的君主立宪宪法修改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其宪法草案第一章《版图》第一条明确规定,“凡中华国之境土,汉、满、回、蒙、藏五族合一而不可分,疆界一依旧传,非更易宪法不得变改。”

61. 清末民初梁启超(1873-1929年)《爱国歌》云,“泱泱哉!吾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梁启超1899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云,“虽然,以欧人之工商业,而欲求主顾于非洲人,虽费尽心血以开通之,其收效必在百数十年以后,而彼其生产过度之景况,殆不可终日。于是欧人益大窘,于是皇皇四顾,茫茫大地,不得不瞬其鹰目,涎其虎口,以暗吸明噬我四千年文明祖国、二万万里膏腴天府之支那。”梁启超1902年《新中国未来记》云,“我国天府腴壤,甲于全球”。清末陈天华(1875-1905年)1905年政治小说《狮子吼》云,中国“气候温和,土地肥美,物产丰盈,人民俊秀。真是锦绣江山,天府上国,世界之中,有一无二”。清末秋瑾(1875-1907年)1907年秘密组建光复军,《光复军起义檄稿》宣称,“某等菲薄,不敢自居先知,然而当仁不让,固亦尝以此自励。今时势阽危,确见其有不容己者。用是大举挞伐,先以雪我二百余年汉族奴隶之耻,复以启我二兆方里天府之新国,宗旨务光明而不涉于嗳昧,行事务单简而不踏于琐细,幸叨黄帝祖宗之灵得以光复旧业,与众更始。”后来鲁迅(1881-1936年)《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绪言》亦云,“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冯友兰(1895-1990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云,“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结语

62. 各大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永续再生,生生不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是上天给予中华儿女的太仓宝库。南美洲大平原和大草原、非洲大平原和大草原主要位于南半球。在北半球北温带上,世界上最辽阔的天府之国主要有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和亚欧大陆西部欧洲地区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中国大平原和中国大草原是北半球最辽阔最优质的大平原和大草原之一,依托于中国大平原、中国大高原和中国大陆架及其盆地、山地的中国大森林和中国大草原、中国大田园和中国大牧场以及中国大渔场是世界上最广阔最优质的大田园、大牧场和大渔场之一。对于我们这个星球来说,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中国堪称整个世界的天府之国,整个中国才是所有中国人的最大天府。但是蓄积饶多,珍宝满目,只是初级天府;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可谓中级天府;学问不倦、创新不断的人力资源和精神力量才是高级天府——十四亿中华儿女蕴含的人力资源和无穷的创造力量才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天府。(作者:柳士发)

编辑:肖维波

审核:张硕

终审:李文昌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