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聚焦 | 主流媒体如何打造全媒体生态链——以《河南日报》媒体融合实践为例

   作者:河南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石可欣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2年5月号

摘 要:当前,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媒体纷纷大胆试水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逐渐转型过渡,进入到全媒体新闻时代。本文以河南日报媒体融合为例,分析社会环境给传统媒体转型带来的冲击与创新,为全媒体生态链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媒体;转型;媒体融合

随着5G时代的来临,人们阅读新闻资讯的习惯悄然转变。《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显示,新媒体已成为中国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半数以上的中国手机网民装有新闻客户端,54.6%的用户关注新闻资讯是否有音频、短视频、视频、直播等直观化的多媒体内容展现形式。[1]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趋于移动化、碎片化,大都养成了休闲时间“刷”新闻的习惯。

2020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将媒体深度融合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当前,各级媒体纷纷投身媒体深度融合大潮,河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的改革排头兵,聚焦强化主流舆论引导力、精品内容生产力和传播力、先进技术引领能力,在努力探索融媒新格局中融媒产品品质大幅提升。

一、媒体融合对于传统媒体是困境也是机遇

在新发展格局下,媒体的社会环境在变化、传播格局在重构,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可以说是危与机并存,困难和挑战同在。

1.传统媒体的劣势。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的是传播速度、传播效率、传媒质量的挑战。

以报纸为例,制约发展的第一因素是传播速度慢。当前受众可通过手机端、PC端浏览新闻,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多样化了起来,比如,微博、微信、客户端,有时甚至可以使用短视频平台。新媒体传播的“第一时间”成了许多平台的卖点,吸引着读者们的眼球。

不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从3G、4G到如今的5G,流量的发达成了海量图片、视频传播盛行的主要原因。相比纯文字的报纸,受众更倾向于选择图文并茂或含有视频元素的新闻产品。

信息容量有限。与新媒体新闻产品相比,报纸的新闻内容常常受制于版面。如《河南日报》,虽然是日报,但留给新闻的版面非常有限,想要多发新闻,势必要压缩稿件篇幅。新媒体新闻产品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限制,同样的新闻在新媒体中可做横向对比和纵向梳理,让内容更加丰富,给读者一种“把事聊透了”的感觉。

2.传统媒体面对的机遇。传统媒体受现代科技冲击,发展陷入困境,但同时,在其长期的发展中也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经验和资源,这是传统媒体特别是主流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和机遇。

资源优势丰厚。如《河南日报》,作为1949年创刊的党报,在长达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完善的采编流程,同时沉淀了丰厚的采编资源,仅地市记者站、分社就涵盖了全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每个地市分社、记者站都可以生产大量新闻资讯,内容完全覆盖当地,辐射全省。这样庞大的采编体系完全可以保证读者海量的新闻需求。

内容质量高。传统纸媒以文字为主,因为对记者的文字要求较高,记者也大多出身大学新闻系或中文系,文字功底非常强。同时,鉴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采编流程,传统媒体有着一套严格把关流程和文字规范,在稿件质量、内容准确性上是可以保证质量的。此外,省级党报的采编部门构成中大多有评论部门,这进一步拉高了报纸的思想高度,以观点性和思想性吸引了党政机关读报群体。媒体传播格局加速重构,对传统媒体更是一次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的变革,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只有不断地锻长板、补短板,才能入局而不是出局。

二、河南日报的媒体融合探索与创新

2014年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全媒体时代的必要之举,作为中部地区首批“触网”的党报媒体集团,河南日报在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

1.死的是纸,活的是报,坚持内容为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报纸作为传播媒介会不断衰落,但它的灵魂——新闻信息、思想观点等不会随之消亡,将会通过新的载体和介质来传播,所以在探索媒体转型中,河南日报一直坚持“内容为王”,通过新闻供给侧改革让思想拥有流量,将“新闻纸”变为“思想纸”“观点纸”,为读者挑选、整合内容更精粹、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有用信息。

比如,河南日报新媒体针对重大政策的实时发布探索推出了“金观察”“金图解”等融媒产品,既有“颜值”也有“言值”,成为集团媒体融合的“金字招牌”。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制作推出全媒体报道《定格七十年》,把“有意义”做得“有意思”,引发强烈反响,点击量突破200万。围绕“主题教育要发挥好身边先进典型教育作用”要求,河南日报再次进行探索,拍摄微纪录片《寻找马海明》,央媒平台纷纷转载,仅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就突破115万人次,成为基层党建“手机上的好教材”。鉴于疫情防控现实,制定了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全媒体报道方案,并推出了“云赏洛阳牡丹”直播活动,让全国网友按时赴了一场牡丹之约。

2.坚持技术为先,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为了不断加快媒体融合的脚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投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技术蓝海,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广泛运用成熟技术,探索形成核心技术,不断提高技术自主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

学会“借力”。先后与其他平台合作,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在打造平台、创新产品、服务用户、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实现内容与技术的深度契合和双轮驱动,AR技术、AI写作已在2018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应用于纸媒。

重视“自力”。集团自主研发的大河云已迭代升级至4.0版本,旗下主要媒体已完全通过“大河云”进行出版发布;大河网自主研发的“智慧人大”信息平台、河南省政府网站统一技术平台等重点信息化项目,不断为“新闻+技术+政务”的发展理念注入新的内涵。

构建生态。通过整合旗下所有互联网媒体单元,组建大河网络传媒集团,以“互联网+传媒”和“移动化发展”为方向,打造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的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目前,集团强大的新媒体矩阵覆盖用户超过1.5亿人,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不断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最优化。[2]

3.“融媒先融人”,打造一支战斗力充沛、创造力丰盈的全媒体人才队伍

全媒体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已成为全媒体人才的竞争。媒体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中,能否转换“互联网”思维、能够敏锐地判断新闻价值、不断创新策划,更加满足创新要求,都是影响全媒体融合的关键因素。为了打造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素质全媒体采编人才队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探索实施了全媒体人才培养“惊蛰计划”,通过组织“融媒春训营”“视频达人夏令营”等活动,强化了采编人员的互联网意识,帮助采编人员解决在全媒体技能方面存在的本领恐慌,让全媒体生态链中的关键环释放最大效能。

三、媒体深度融合要做好“纸端”和“指端”

媒体深度融合加速演化,媒体深度融合是每一个传统媒体、主流媒体都逃不开的“局”。从发展的现状来看,当前,移动端是主渠道,短视频是主要方式,交互传播是主要特征,社交平台是主要舆论场,直播是新风口。抓好这些主阵地、主战场,站上新风口,需要统筹做好“纸端”和“指端”。

1.在内容生产上不断改变话语体系

新旧媒体的融合,需要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传统媒体工作者不断增强融媒意识。

从转变话语体系开始。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是“我说你听”,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当前的舆论环境变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如果新闻报道还停留在原来的话语体系中,容易给用户一种“说教味”太浓的感觉。所以,在内容生产方面,要更加注重角色的转换、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更加注重交互性,运用多种语言如纸媒语言、视频语言、网络语言等语言风格表达新闻,把新闻作品变成用户接受的新闻产品。

考虑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考虑到传播效率和效果。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借助平台发力,打出“快讯+深度报道”的组合拳。面对新闻事件,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快速准确地发快讯,后续报道可延续传统媒体思想性、观点性的优势,创作能引起读者反思的新闻产品,努力把“流量”变成“留量”。

不断地增强融媒意识。可根据公平台留言后台流量分析等方式积极获取读者反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2.在生产方式上更多推行项目制

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往往是一个记者“单打独斗”,比如,在每一次的新闻生产中,都要求记者统筹兼顾线上线下。有时在一个新闻事件中,记者可能要身兼数职,除了报纸稿外,还要统筹新媒体,兼顾做新媒体产品,同步写微博文案并推广。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发展和用户对新闻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合作共赢”和项目化生产被越来越多地应用。特别是针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记者在确定选题后,与平台的编辑及时沟通,共同制定新闻产品的宣传推广方案,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平台发布的同时,可以根据传播的需要进行视频、图表、漫画的制作,尽可能做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在呈现方式上要形成矩阵传播效应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传播手段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特别是短视频在各类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的内容占比越来越大。纸媒记者针对一个新闻事件,只在一个媒体平台,以一种传播方式传播,显然不能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新闻产品也很容易就淹没在海量的资讯里。然而,如果同一个新闻事件,实现多平台传播时,往往会形成1+1>2的效果。这其中就需要新闻记者将传播意识前置,在策划新闻时,提前做好策划,多平台发力,相互借力。此外,对于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中,更要多端发力,除了要打造自己的客户端、网站外,更要利用各大平台精心打理好官方公众号。通过在平台的运营,把传统媒体打造成新型的主流媒体。通过传播的矩阵效应,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在互联网舆论场的引领力。

四、结语

在近年来关于媒体融合的文献中,“守正”和“创新”是两个关键词。理论上,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真正在实践中既做到“守正”又做到“创新”的媒体还是少数,还需要进一步在行动中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3]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积极思考转型与发展策略,在突出优势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供更多真实、客观、有阅读价值新闻产品,另一方面,传统媒介也要不断革新技术,转型发力,努力在不断变化的舆论场和媒体环境中占据关键一环,掌握话语权。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以报纸为主的纸媒通过转型发展,提升了传播力、影响力,同时生存能力不断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媒体融合进程加速,纸媒转身“全媒体”样态,其传播力影响力将不断增强。[4]

[参考文献]

[1]唐绪军,黄楚新,吴信训.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1(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中国记协网.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 |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让思想拥有流量 把“重要的”做成“需要的”[OL].http://www.zgjx.cn/2020-06/30/c_139178358.htm,2020-06-30.

[3]窦锋昌.“转型成功的媒体都是相似的”[J].青年记者,2021(08):128.

[4]潘为英.把报纸做成全媒体产品——探索媒体融合中的纸媒转型路径[J].青年记者,2021(12):59-60.

《全媒体探索》杂志是由大众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7-1526/G2,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7-048X。2021年8月创刊。

办刊宗旨:聚焦媒体融合前沿,交流实践探索经验,加强新闻舆论引导,打造研究沟通平台,助力媒体全面深度融合发展。

主要栏目:特约专稿、一线聚焦、融合转型、传播视点、舆情观察、新闻实务、视听传播、县级融媒、个案解析、智能应用、传媒法治、全媒人才、经营管理等。

投稿邮箱:qmttsbj@126.com

联系电话:0531—85196441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