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见义勇为」我很自责,想要躲开负面又觉得冷血?

《极限职业》

海森(化名)是唐山烧烤店恶性伤人事件的目击者之一。当时他和朋友们坐在店外露天的一桌,他正低头玩着手机,就听到一声像酒瓶破碎一样的响声。目睹这场持续了4分钟的暴行,他当时的判断是,能求助的只有警察,他用手机拍了段大概17秒的视频取证,随后报警。

事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希望还原案发现场的真实情况,这也让他陷入舆论漩涡。为什么没有挺身而出制止暴行?面对网友的质疑他表示理解,“没能见义勇为,让我感到痛苦”

事发之后,他无数次在脑海中演练当晚的情形,深刻感受到在极端暴力面前“自己的无能”。

直到现在,他仍然觉得这是一道无解的题。通过媒体发声,他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理解,“离开并报警是普通人能做的最好的事了,你做得很好,不需要自责。”

《1944》

公共心理健康危机:

创伤性事件后的自责

这种自责不仅发生在亲历现场的目击者身上,那些关注新闻事件的人也会对此产生连锁反应。

这些社会事件的暴露,先是让公众表现出愤怒,随之而来的是转化为两种主要情绪,一种是泛化的焦虑,另一种也是最不容忽视的──自责(内疚)。

接二连三的出现受害者,以及那些让人扼腕的现实细节,无不让人揪心,“不想看到了”。

《新闻编辑室》

当这个想法冒出头来的时候,我们又有了另一层自责──这些事情需要我的关心和参与,不是吗?我为什么如此冷血地想要躲开?

责怪自己是对创伤经历的常见反应。即使创伤性事件不是由于我们自己的过错而发生的。

海森想过上前关心女孩们的状态,但出于愧疚心理,他和朋友们还是选择远远观望,“我们为什么没能上去帮助他们呢?”

《Mother》

要明白的是,当创伤性事件发生时,我们很难潜意识地(无意识的层面上)就迅速做出反应。

我们的神经系统在不自觉中不断扫描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它就像一个个人警报系统,当警报响起时,我们迅速反应并作出评估:“我是逃跑,还是加入战斗?”出于本能的近乎即时的评估之后,我们下意识地做了试图保护自己安全的行为。

但因为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无意识发生的,过后回想时经常让人认为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这让我们得出结论,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或更多,从而将责任归咎于自己。

《辛德勒的名单》

事实是,“唐山暴力伤人事件”真正错误的根源是施暴者及其暴行,我们已经做了一切本可以做的事情,试图保护自己的安全 - 即使坏事就在眼前发生。

海森沉默了两天,他反思自己并复盘整件事,得出的结论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去阻止暴行。在自述中他说这种无力感让他很痛苦,觉得自己太弱,是自己缺少处理能力的结果。这种“反刍”让他陷入更深的自责,这会加重个体的无助和负罪感,强化消极情绪。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责

自责也常发生在我们任何人的日常中。

当你定下目标却没能按计划执行,或者工作低于预期,你会陷入自责吗?当你不小心在同事/朋友面前说错话,当与他人比较落了后,你会忍不住苛责自己吗?

体重,外貌,成绩,工作......当我们审视自己在意的方面的时候,你会陷入一种无法与自己和解的状态吗?

《地久天长》

生活中,我们时常也会感觉到对父母有愧疚感,比如为没能拯救父亲的生命而自责:亲人因为意外离世,理性上明白自己并没有办法救他,但又有一部分潜意识里觉得,“如果当时我能更好一点,也许就能扭转乾坤。“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内疚也来自原生家庭。尽管很多情况下,我们内心不愿意承认,但又难以否定的是,父母是我们心理问题的制造者。

如果能有幸出生并成长在一个良性的、友爱的、和谐的,安全和包容的家庭环境当中,人会更倾向于不太会苛责自己,更能理解如何爱自己。

《校对女孩河野悦子》

从这个意义上,自责是一种生存反应。如果我们把没有做好的根源归咎于他者,即默认了我们没有能力照顾自己,需要他人为我们服务。通过责怪自己,我们保持住了这样一种内心认知:即我们仍然控制着局势,立场是安全的。

这种自责通常还会伴随着向外表现出自卑或消极,如“我不够好”或“我人差劲”之类的想法。

自责能帮助我们

更好地完成目标吗?

我们知道了,自责是对压力事件的一种常见反应。甚至在我们所内化的逻辑上,自我批评或苛责,是鞭策自己做得更好的一种手段。短期来看这种方式确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长期会造成一种心理伤害。

自责无形给自己设置了思维定式──否定自我,下一次,你没有做好也似乎变得理所应当。

由于自责是应对压力造成的焦虑,我们可以使用心理学中化解压力的方法来避免自责的恶性循环。

(一)自责的反省可能是有毒的

因为羞愧而自责,是我们最常有的反应。我们会责备自己努力不够,没有坚持下去。更进一步地,我们还可能做稳定的内归因,把做不到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人格特质,向着自己的灵魂开炮。

-也许我就是懒

-我的意志太软弱

-我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轻松自由》

这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继续退缩、继续偷懒的好借口:我就是懒惰啊,就是没办法一下子改掉啊,所以我今天偷懒是有道理的。当勤奋小人和懒惰小人打架,最后化解为: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啊。

(二)理解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是大多数人具有的无意或非完全有意地将个人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不准确归因的现象。最常见的有:基本归因偏差和自我服务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即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的影响。

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

(三)比起自责不如关注未来

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学会爱自己,友善地对待自己。问问自己需要怎样的帮助,做什么能让自己好一点,给自己一定时间和空间。

《凪的新生活》

(四)接纳自我

坦诚地看待人性的弱点。你不是孤独地一个人在受苦,将视野从狭小的我上脱离开来,看到更普遍的人。

自我苛责是一种内心冲突的结果。长此以往,我们会害怕冲突,因为冲突产生焦虑。其结果就是我们将大量的心理能量用于内耗,而做其他事的力量就会减弱。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自我接纳。自责的内心冲突也是一种自我关怀,接纳这种冲突,也接纳不完美。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要用完美主义要求自己。

没有什么是需要我们做好准备才能动手去做的事,你唯一要做的是:做你该坚持做下去的那些事。

参考文章:

Self-blame (psychology)|Wikipedia

Focus On: Self-Blame|The Rosscenter

我29岁,男,事发时就在那个烧烤店|真实故事计划

别再自责了,那会让你更懒惰|LinkedIn

编辑:珍妮 晓萌  运营:yun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