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岁时记 | 夏至·一日短一线,消夏尝新面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之日,昼晷至极。此后万物繁茂生长,需雨水滋润。因此,夏至的午后或傍晚,常会有一阵雷雨,骤来疾去。

夏至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九十度,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夜晚最短。之后的天气越来越热,很快就会进入“三伏”,因此有着“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也属民间重要传统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民间有夏至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一些地区还有送女儿、女婿度夏衣物的“送夏”风俗。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大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陆泳:《吴下田家志》

和冬至数九一样,夏至这天也是夏日数九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其中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

图源:图虫·创意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古时人们通过祭神祀祖以祈求灾消年丰。在江南一带,人们以新收获的米麦粥祭祖,让祖先尝新。浙江会稽一带,则用面食祭祖。在浙江东阳,农民要置办酒肉,祭祀土谷之神,还要用草扎成束,插在田间祭之,叫做“祭田婆”。在湖南醴陵,居民在夏至日祭祀土地神。明清时期,皇家在夏至这天于地坛举行祭地仪式,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按照古时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食面,一般指的是面条。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菜熬面、肉丝面、油渣面、三鲜面、肉丝炒面、过桥面及夏季的麻油凉拌面等。北方则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什。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折扇古称腰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使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并能折叠的扇子。

折扇在南朝时是上流社会男女通用的驱暑器具。唐宋时期,已有男性朋友间在夏至时节互赠折扇的习俗。到明清时代,则演化出女性之间,夏至节互赠折扇及粉脂囊的习俗。“扇”在汉字中与“善”同音,友人间互赠作画题字的折扇,既传递一份友善、又彰显各自的优雅风采。

夏至已至,祝夏安。

策划:知乐

设计:小垂

编辑:知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