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荷花与古人的莲花

爱莲的古人很多,为莲赋诗者也不少,但真正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文化性质定性的,还要数周敦颐的《爱莲说》。

这篇《爱莲说》篇幅不长,却几乎囊括了唐以来文人对莲的很多寄寓:

▲清 《金陵诸家山水花卉册-谢荪荷花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首先,是从南朝至唐以莲喻佛家的“清净”之寓。

此时,在禅风中逐渐形成了“不著泥莲花”来代表内心“不染”的文化共鸣,如李欣的“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杨巨源的“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白居易的“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意指将莲花的清净心与水有意隔离,用以比喻“内心不被外物所扰”。

于此相对的,则是对“出淤泥而养出真性情”的寄寓之心,比如李群玉的“惊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顾况的“莫怪狂人游楚国,莲花只在淤泥生”,本质上,也是对“清净心”另一个角度的寄寓。

以上的“不著水”与“生真性”都是将莲性拟人性,是周敦颐《爱莲说》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词句的前朝理论积淀。

▲明 文嘉 《莲耦净因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最突出的莲文化是“君子莲”,是用莲花寄喻君子的理想化人格。

而周敦颐,正是莲之“君子性”的定调人。所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是儒家“中正仁义”思想观的体现,“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是将清净之心与君子德行相融合——是佛教逐步接近儒学,两相互融的体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后半段中,各花皆有定理:菊花是隐者、牡丹是富贵者、莲花是君子——此时,莲正式同儒学君子的理想人格建立起密切联系。

▲南宋 佚名 《荷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

作为一种物相,莲花在唐代时已经得到文人阶层的广泛重视,比如文人园林中必不可少的白莲花。

如《全唐文》的卷六七六《草堂记》载:“是居也……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卷七零八《平泉山庄草木记》载:“其水物之美者,白蘋洲之重台莲,芙蓉湖之白莲。”,可做通例。

至宋代,随着莲花的“君子”释义愈加明确,莲花的形貌特征也更多地被应用到生活的常用器物当中,定窑、耀州窑、龙泉窑、磁州窑等各个窑口皆有出品,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划刻、印花;外壁装饰、盘心装饰;莲瓣元素、全景刻画……可谓玲珑韵致、意涵丰富。

▲上—左至右 中—左至右 下

南宋 龙泉窑青釉荷叶式小碗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水波莲花纹缸

宋 白釉剔花缠枝莲纹罐

宋 耀州窑青釉印莲花纹八方洗

宋 定窑白釉内外刻划花蟠螭荷莲纹折腰洗

其中龙泉窑多做一种莲瓣纹,样子十分清雅可爱。在外壁从从碗沿到足部边缘,竖行刻划一圈莲瓣纹,多莲瓣肥硕,瓣脊明显,十分清雅魅力。

▲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龙泉窑青釉凸雕莲瓣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