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有两个平行世界,若用更高维度视角观察,方能领略深意

小时候,我读过一次《红楼梦》,只觉得这本书索然无味,读不下去,很快就放弃了。现如今,我断断续续把《红楼梦》给看完了 ,有些感触,但自认为水平太差,很多深刻的内容是读不出来的。

《红楼梦》就是一座宝库,你看到的是一个世界,实际上它的背后还有一个世界,你若没有钥匙摸索着找到口子进去,这座宝库永远看起来都是恍恍惚惚的。好不容易攀爬到洞口,却找不到进去的路,要是此时折路而返,实在是可惜了。

偶幸读到一本书,是董梅老师的《红楼梦讲义》,看完以后,倒是让人领悟不少。越发觉着,就我这水平,想把这书摸个半透,也绝不是容易的事。

既然已经读过讲义了,咱不如探讨探讨,看看这《红楼梦》的大门到底用哪把钥匙才能打开。

关于《红楼梦》故事里面老爷,奶奶,少爷,小姐们的事儿,咱就先不说了,即便没有看过,这本书家喻户晓,大致的情节都会听过。

故事是整个小说的血肉,是它之所以精彩的地方,但是故事的背后还得有框架,框架是怎么搭建出来的,这关系到故事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如果表现的问题。

再往深了讲,框架又是怎么来的?

打个比方,假设要造一栋楼,先要打地基,架钢筋,浇筑混凝土,大楼的初步模样才能成型。至于这楼里大门怎么安装,墙上怎么布置,那是后话,无论你怎么打扮,整个大楼的模子已经定型在那里了。就好比说《红楼梦》里面人物的走向是按着作者需求走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的是这个模子造出来之前,是不是得画图纸,图纸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你想,不同的设计师,风格不一样,水平不一样,设计出来的大楼也肯定不一样。

换言之,在《红楼梦》的问题上,作者是如何将它描绘出来的,凭什么它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而其他作品不是呢?

如果咱们透过《红楼梦》这个表层的世界,看到它背后的世界,或许再读文本时,才会理解其中的趣味,这时候大概也就没有那么枯燥了。

1.《红楼梦》最重要的章节在第一回。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第一回,往往有着“开国定鼎”的意义。《红楼梦》也是如此。

开篇,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世界。作者为什么要把笔触放得那么远,因为这样一来,可以搭建起更宏大的时空尺度,在接下来的描写中更加畅游自如。作者不仅仅是在探讨现实的问题,更是在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茫茫宇宙,人那么渺小,我们存在的作用又在哪里呢?

接着,第一回中是两则神话故事,一则讲通灵石,通灵两字便是意味着,这石头既连接世俗污尘,又是连同世间万物的。

此处的点睛之笔,便在于:

“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

书中说那石头贪恋红尘,想到人间走一回,享受荣华富贵,谁知最后也是一场空。空,万般皆空,“空”亦是《红楼梦》的两大主题之一。

故事讲得就是石头到人间去走一遭,便是尝尽世间苦楚,最后悟空的道理。

另外一则故事说的是绛珠草,绛珠仙子下世还泪,要把这一生的眼泪都还他,也算偿还他了。说的就是“情”。

《红楼梦》的两大主题就是“空”和“情”,情是贯穿主题的旨意,空是情的最终走向,两者互相纠缠。

书中借空空道人的话,或许是说出了作者心底的想法,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2.《红楼梦》名字中”梦“的深意在哪里?

实际上,《红楼梦》的书名是有好几个名字的,刚才也说道了有的叫《石头记》,《情僧录》,也有的叫《风月宝鉴》、《金陵十二衩》等等。到底哪个才是它的真名呢?

董梅老师的讲义书中告诉我们这样看,首先我们先看《红楼梦》,梦是什么意思?

“梦”这个字其实来自佛学,象征的意义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主题“空”。

只不过“空”这个概念太抽象,世人不太能够明白,所以在佛教里面还有具体的十种现象来解释这个词。

佛教中的这十个词分别是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践踏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比如开头甄士隐家丢失英莲的那一回,元宵节看灯火之后突然失踪,就是在说明“如焰”的意思,书中这样的故事一一都有对应。

也就是说,作者用了佛教中”空“这个概念,以及它所阐述的这十种现象来搭建小说的框架。同然,书中,关于“梦”以及“幻”的字眼,还有“太虚幻境”这些符号都是在说明主题的来意。

如此一来,再看书名,我们可以大致领略到它们也是有一番深意的。

比如《石头记》以石头之名对应荣国府,《情僧录》对应洪荒深处的大荒山,《红楼梦》对应太虚幻境,《风月宝鉴》对应宁国府,《金陵十二衩》对应大观园,亦真亦假,一现实一虚幻,这些不同的名字,也是不同的表现。是主题“空”和“情”的具体描述所在。

3.《红楼梦》中儒、道、佛的哲学背景。

这里面,我们刚刚提到了一些佛学的思想,是《红楼梦》贯穿始中的精髓所在。但是这本书不仅仅涉及到佛,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和道,三者相交辉映才是它的真正灵魂。

比如说到儒,很多人以为书中的贾宝玉是最不喜读书,最叛逆离道的,其实书中有一个情节,贾宝玉最讨厌人家叫他读书,有一回他恼火了,说了一句:

“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

宝玉想把别的书烧了,却独独没有烧四书。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正是儒家经典的核心,这说明对于这些书,宝玉是认可的,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它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他也是认可的。

既然作者认可儒家,那么他在反对什么呢?

其实书中还描写了其他人物,比如贪婪昏聩的贾赫,争名逐利的贾雨村,这些人表面看起来斯文儒雅,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作者讨厌的是这群人,他们道貌岸然,虚伪狡诈,是打着儒家旗号,欺骗他人的人。

《论语》中,孔子就说过,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孔子认为的最高标准,它对人提出的要求是要真诚,要发自内心的去爱自己和他人,至于那些所谓的形式,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关键在于你的心。

所以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怎么做的呢?他从来没有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去否定别人,同他交朋友的有许多普通人,而且他也会为这大观园中的女子伤心流泪,为她们的命运感到难过。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那么另外,书中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哪里呢?

比如我们看故事开头,贾宝玉的玉源自通灵石,就好像孙悟空的出身一样,有了灵性,才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这个思想源自《易经》,《易经》里面强调天人合一,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是得天地之精华,有了灵性之后,汇聚而成的。这个灵感也给作者的创造提供了思路。

还有,作者写林黛玉的时候,说她的亲身是绛珠仙子,逍遥自在,不食人间烟火.

"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水为汤,游于离恨天外。“

这段文字,尤其能让人联想到《庄子》,《庄子》的文本中也曾描绘过一位姑射神人,和这位绛珠仙子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还有很多的细节,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有机会咱再说。

之所以说《红楼梦》这本书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及不可攀登的高峰,原因就在这里,它把儒、道、佛的思想融汇其中,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发生的。

4.《红楼梦》的故事从何而来?

书中,作者借鉴了非常庞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那么接下来,有了思想的框架之后,作者就要写故事了。

我们再从文本来看,可以推测出作者对于贵族官宦人家的生活是非常熟悉的。

比如书中描写过几次重大的节日,有元宵节,端午节等等,场面十分壮观,作者所描绘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若不是曾深处其中,又如何能抒写得如此具体呢?

虽然书中也写过一些乡间村头的人物,但是基本都是点到为止,比如故事开头的时候,贾府中的人马去给秦可卿送葬,贾宝玉第一次见到了农具和纺车,觉得好奇。这里,作者只是寥寥几句说了下有个农村的女孩跑了过去,不让他碰,因此,这个场景也就不再继续下去了。

还有书中的刘姥姥,虽然是个乡下人物,作者的描写也很有意思,但是刘姥姥这个人物出现的背景仍旧在府中,还是作者熟悉的场景,这就避开了许多农村的描写。

可以见得,作者对官场,对侯门的生活曾如鱼得水,他仿若是一位旁观者一样,在一笔一画他曾经的生活场面。

这位作者,他熟读中国文化经典之书,对里面的思想和哲理信手拈来,同时他所生活的背景,为他的创作带来了广袤的土壤,此外,他还有着极高的文学表现力,因此小说结构详略得当,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个《红楼梦》之外它的创作背景,再从文本去外,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了。

书中的人物千奇百态,但是他们最终都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路子在走,这是作者给他们安排好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好问一个问题,那么《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曹雪芹吗?

5.小说的作者到底是谁?

这还真的很难说。

董梅老师的讲义中是这样说的,她说根据资料,所有直接认识曹雪芹的人中,没有人提到他写《红楼梦》;而所有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又跟他同时代的人,没有一人直接认识曹雪芹。这正是《红楼梦》作者身份疑团难解的原因。

也许,它是曹雪芹创作的,也许,它是很多人一块创作的,也许曹雪芹都只是个代号。

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不得而知了。

另外,我们不禁还会思考一个问题,《红楼梦》里面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同一个人写的吗?

这很明显可以看到,不是同一个人。

比如,写林黛玉的时候,之前的八十回中是怎么描写的,说她: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这绝妙的用词,瞬时就能把一个林妹妹的形象给立起来,但是再看后四十回,比如林黛玉去世的时候,作者只是说她“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两眼一翻……“这差别实在太大了。

可是,即便如此,我们能否定后四十回吗?

不能,你想一想刚才的分析,这本小说的作者能将其编写出来,实数不易,这有人能够按原作者的思维往下写,就已经很不简单了。若是要一板一眼,一模一样那是更难的了,毕竟每个人的水平有限,你我更不可能。

不管怎么说,这本小说能流传下来,我们能从这本小说中窥探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社会的发展轨迹,已经是你我的荣幸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