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品精品丨回应时代需求 把握运营深度

 作为武汉市文旅志愿者红色故事宣讲队的一员,今年有幸参与了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终评工作,参评项目蔚为大观,令人叹为观止。我从博物馆展览的讲解台前走进策展幕后,可以说纵观其“前世今生”。在我的角度来看,此次终评项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有亟待注意的问题。

展览内容上挖掘新内涵,讲好新故事

红色题材的展览具有庄严的历史感和厚重的主题性。如何打破两者之间的“次元壁”,挖掘新内涵,使其实现对话;讲好新故事,对观众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革命历史教育,这一点在本次参评的革命题材展览中得到非常精彩的演绎。一是见微知著,从看似平平无奇的展品入手,讲述展品背后的革命故事,小展品大历史,强烈的反差感使观众印象深刻;二是切入现实,将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这些不易理解的内容融入人们最共通、最朴素的情感之中,使观众的精神与展览共鸣,心灵与展览共振。“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表现尤为突出,观众对革命军人的家国情怀很自然就内化于心。

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

展陈形式上打造新场景,传递新精神

4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21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文化场馆成为主要的文化消费地点,占比为51.1%。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人们对于身边的美好生活更加关注,对于文化消费的内容认同感、趣味可玩性、互动体验感等需求不断升级。此次参评项目明显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所有项目都做到了“科技+”, 在对展陈空间的理解和展品的解读上,以新技术打造新场景,用新体验传递新精神,无论是“红船起航——南湖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对重点文物的活化和利用,还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的古代舟楫演变沉浸式体验及实时互动,都为观众呈上一场场“五感”盛宴,令观众流连忘返。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

办展导向上拥抱新模式,回应新需求

无论观众是何年龄阶段,是何文化层次,是何参观目的,归结到一个最根本的,即:释放游憩的需求。在做讲解志愿者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年长的观众爱“听”,年轻的观众爱“说”,年幼的观众爱“摸”。也就是说,在观众的意识中,博物馆是一个游玩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他们从中获得享受和尊重的场所。观众/游客既是文化的体验者、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和传播者。“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采取与观众在线互动问答充实考古知识库,“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将小红书、哔哩哔哩的相关浏览量计入展览宣传推广数据,回应观众新需求。

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博物院的“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引入14家社会企业参与,是国有博物馆运营模式上的一次大胆探索。不仅有助于解决博物馆经费瓶颈,也能反哺文物保护及相关研究。企业则能获得社会效益、提升公司品牌的正面影响力。

博物馆社教形式可以“迪斯尼”化,内容不能“网大”化

科技赋能,公众参与,动漫IP使当前的博物馆犹如一座座乐园,观众徜徉其中,娱乐体验种类多样,也使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形式多样化、便捷化。但也正因为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内容切不可出现过度曲解历史人物形象甚至架空历史,泛娱乐化不可取。博物馆展览需要深度的把握和运营,才能通过精耕细作,在带来极致体验的同时,又实现“见人见物见精神”。

编辑:肖维波

审核:张硕

终审:李文昌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