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香港回归:镜头中一定有你不知道的背景

1997年7月1日凌晨,位于香港维多利亚湾畔的会展中心依旧灯火通明,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象征英国的米字旗徐徐降落,零时整,五星红旗在这里冉冉升起!被殖民156年的“东方之珠”正式回到祖国的怀抱!

那情那景,历历在目。今天传媒茶话会分享一篇文章,跟随亲历香港回归的记者的镜头,一起重温当年的盛况。

人民日报社

香港新纪元的第一个镜头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高级记者许涿)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是赴港采访的重头戏。我和人民日报原高级记者孟仁泉被安排作为摄影记者采访。

许涿采访香港回归的记者证 (许涿 摄)

在后场拍五星红旗升起这一历史性镜头是我的任务。

除了拍摄全景外,还要拍一些人物特写,需要准备一个600毫米的长镜头,但我们手头没有,后来从佳能公司驻香港办事处租借到镜头。

为了拍好交接仪式,我在驻地的楼顶反复进行对焦、取景练习,还准备了两台佳能相机机身(同装800度的富士彩色负片)、3只镜头(28—105毫米、80—200毫米、600毫米)和两个三脚架。

下午我对交接仪式的每一项步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算好每一步拍几张,保证在最关键的时刻不需要换胶卷。


拍摄前准备就绪的许涿(许涿提供)

图中椭圆处为许涿拍摄位置(许涿提供)

神圣的时刻到了,我按预想的每一步按动着快门。

但这时发现架在三脚架上的相机在抖动,原来是下面的木板不稳。

于是我干脆把80—200毫米的那台相机从三脚架上摘下来,用手端着拍(主席台被灯光打得很亮)。

7月1日零时,我按下了最激动人心的快门——五星红旗升到了旗杆的顶端,摄下了香港新纪元的第一个镜头。

这张五星红旗在香港土地上第一次高高飘扬的彩色照片,在当年7月1日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最突出的位置,以四栏的篇幅刊出。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图为交接仪式会场。(许涿 摄)

1997年7月1日香港印刷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时任人民日报社领导和采访香港回归的记者在报纸头版签名。(许涿 摄)

目击英国国旗在香港降落

(人民日报原高级记者孟仁泉)

随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日子临近,那几天前来港英当局总督府围观英国国旗、殖民地时期香港旗降落的市民和游客明显比往日增多。

虽然那些身着苏格兰裙和穿着花袜的英国士兵收旗的动作一如往昔,但是看上去似乎更多了几分滑稽和忧伤。

香港回归前夕街景(孟仁泉 摄)

香港市民热切盼望回到祖国怀抱,香岛中学在回归前升起五星红旗。(孟仁泉 摄)

归心似箭,香港市民争购回归纪念品。(孟仁泉 摄)

由于6月30日要去采访香港回归交接仪式,我在6月29日傍晚赶到总督府,挤在人群里看英国旗手降旗。

日落时分,从总督府旁边的营房里走出3名士兵。

他们既不扛枪,也不走正步,走向旗杆时的精神头,比起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班战士可差远了。

他们慢条斯理地将旗帜一一落下,然后对折又对折,端在手里,扭头转身,悄无声息地往营房走去。

英国旗手收起在香港上空飘扬的大英帝国米字旗。(孟仁泉 摄)

香港市民围观英国旗手收拾降落的米字旗。(孟仁泉 摄)

英国旗手收起在香港上空飘扬的英国米字旗。(孟仁泉 摄)

红色箭头处为人群中的孟仁泉。(孟仁泉 提供)

围观的人群追着3名士兵询问,大概是问他们香港回归的感受。

士兵并不作答,面露不悦。

其中一个高个士兵甚至急得快跑几步,“腾”地跳起,越过营房前的栅栏,钻了进去。

围观追赶的人群这才作罢。

珍贵一刻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高级记者李石营)

1997年7月1日凌晨1时30分,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在会展中心新翼七楼隆重举行。

我与人民日报社同仁孟仁泉、李舸分别在3个不同角度拍摄。

我在最后一排过道搭起的台阶上用400毫米长焦距镜头拍摄。

不知是记者过多还是木板承受力太差,只要有人一动,旁边记者的相机就跟着晃。

如有人走动,周围四五米的距离都会感受到明显的颤抖。

这对摄影记者来说是大忌。

为了确保照片质量,我迅速调整了相机的快门速度。

当宣誓就职仪式开始时,我抑制住内心的激动,用中焦、长焦距镜头,拍下了这一珍贵时刻。

1997年7月1日凌晨,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宣誓就职,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监誓。(李石营 摄)

新华社

回忆香港回归那一天

(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卫兵)

在距离香港回归还有两三年的时候,我就开始采访北京各种迎回归的动,拍摄小巷居民挂国旗、张贴标语、民众举办联欢会等内容。

我还经常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前,拍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前人们的各种活动。

1997年6月,北京百货大楼悬挂着喜迎香港回归的标语。


1995 年12 月,摄影作品《面向九七》。摄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闭幕。李嘉诚、周南、霍英东(从左至右)在庆祝晚宴上观看演出。

1995年12月,北京港澳中心采访预委会闭幕的晚宴。

饭后大家观看文艺表演,这时我发现坐在中间位置的周南、霍英东、李嘉诚三位委员不约而同地手搭在椅背上看演出,姿势和神态有些特别。

他们脸上带着微笑,神情有些疲惫。

我快速退到正在跳舞的小演员身后,跪在地上,用相机记录下香港回归前特定人物复杂情感的瞬间。

后来这张名为“面向九七”的照片获得了全国新闻摄影大赛的特等奖。

1997 年7 月1 日凌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前,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凌晨,青年人在天安门广场上跳起欢快的集体舞,为香港和祖国祝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趴在地上拍摄国旗升起

(时任解放军报赴香港记者团成员 高吉全)

香港回归是当年举世关注的大新闻。

香港回归当夜,需要举行两场标志性的交接仪式,我受领的任务是当夜采写防务交接现场。

第二年,中国新闻奖评选,我参与撰写的稿件《神圣的时刻——中英防务事务交接仪式写真》以最高票当选通讯类一等奖。


1997年7月1日零点之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在会场上空高高飘扬。(李振盛 摄)


最后一批英军走出营门、走向停靠在岸边即将离港的“漆咸”号驱逐舰。(高吉全 摄)

仪式分为两个部分,6月30日11时50分,中英两军仪仗队上场,双方准备进行防务交接仪式。

获准进入现场的200名记者以摄影记者居多,我左转右转进入不了核心区,情急之中,身子一蹲,从记者们的梯子缝隙中身子费力钻了进去,一直钻到最前面的警戒线前。

因为离旗杆太近,无法取景,我干脆趴在地上,仰头举起相机,正好把旗杆、礼兵、特别是显示时间一秒一秒跳动的灯箱全部放入取景框。

国歌响起,国旗快升到顶端的时候,我连按3次快门,拍下了7月1日0时0分零秒驻港部队在香港升起五星红旗的画面。


中英双方卫队列队完毕,即将进行防务交接仪式。(高吉全 摄)

中国新闻社

25年前,有这样一群中青年

《中新将士出征图》,中新社“香港回归”报道组部分成员整装待发。从左至右依次为章新新、王晓晖、刘末利、周景洛、田惠明、谭宏伟、王瑶、杨瑞春、郭健、宗金柱。

这是25年前的一张照片。

摄于1997年6月30日下午四点多,距香港回归还有数小时。

北京是第二战场,在时任社长郭瑞、总编辑郭健(又名郭建)的统一指挥下,抽调总社、分社的十几位中青年记者,组成了香港回归北京报道组。

最后,我们做出了一组系列报道,题目为:《跨越九七的24小时》,将北京天安门倒计时牌前十万人集会,南京静海寺敲响了警世钟,福州林则徐故居前告慰林公,广州虎门销烟地、上海外滩前、天津海河边、山城重庆朝天门以及诸多省会城市串接起来,以香港回归庆典为纲绳,每隔一小时滚动发布一篇稿件,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绘制了一幅举国同庆香港回归的画卷。

这组系列报道开启了中新社全天候发稿的先河,还荣获了1997年中国新闻奖大奖。

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晚会。(中新社发  王瑶 摄)


本文综合自:新华社、中国军网、金台唱晚、庖丁解news,较原文有删减

原文刊于《环球军事》2017年6月下半月刊,原标题为《我亲历的香港回归》);节选自《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刘卫兵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