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烹饪对付福寿螺,治理外来入侵物种:美食家和营养师可以保护地球!

 争鸣 | 不必把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妖魔化,最佳做法是发挥美食烹饪、营养学的力量

福寿螺(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是著名的外来入侵物种。近日,我看了绿会融媒发布的关于在湖南农村开展调查外来物种时发布的《夜访福寿螺——乡村外来入侵物种田野调查|村民:近年来才发现 》的视频,感谢关注这个问题之余,我还是有一些不同意见。对于福寿螺来说,农村、农民该怎么办?如何治理?

福寿螺的分布边际现在一直在扩张,总的来说,我认为,关于福寿螺问题应该首先是:我们要研究它对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多大的影响?比如,北京也出现了福寿螺,有问题吗?在北京来说,我觉得完全可以不用管它,它影响了我们什么?并没有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没有必要妖魔化外来物种。对于在我国南方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影响农业秧苗和本土田螺等情况,我认为:我们应该鼓励大家去吃,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上个世纪80年代初,福寿螺最初就是从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作为食品引入中国的,因为它当初被引进的时候就是做食品引进的,后来是因为大家觉得不太好吃,就不养了、抛掷野外了。这种生物繁殖能力特别强,很快就分布越来越广,如今中国从南到北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踪影。

也有人说,“没人吃是因为福寿螺里面有很多寄生虫”。事实上,很多螺类都有寄生虫,并不仅仅是福寿螺。2005年在北京某酒店引发的100多人在食用福寿螺之后集体患病(广州管圆线虫病)之后,原因已经查明,是“香香嘴螺肉”这道菜中使用福寿螺、未经充分煮熟导致的。然而,如果因为鳕鱼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风险,所有鳕鱼就不吃了吗?不是这样的,所有的螺科动物,包括很多这类的水产品,它们肯定会有问题——多多少少都带有病菌,但这根本就不是我们消灭它们的理由和原因。福寿螺和其他的螺在病毒和细菌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它绝对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没人吃它。

为什么现在没人吃它?当时说是因为不好嚼、味道不好,总之是它口感上的一些问题。事实上,这里面,美食大有可为,是治理这类所谓“外来入侵物种”的重要“秘密武器”。黄花雀(黄胸鹀)被吃成濒危物种,美食风俗就在里面发挥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我们如果要解决福寿螺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吃”——应该研究怎么吃的,人一吃,很快福寿螺的问题就解决了。

总之,对于福寿螺,如果要治理,我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吃的,只要人们一开始时兴吃它,它就能够控制住。

比如说美国亚洲鲤鱼成灾,侵占其他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很头疼。美国人不爱吃那种淡水鱼,但是美国的鲤鱼对于亚洲人却是美味佳肴。其实他最佳的办法就是他们捕捉了、卖到中国来,或者在美国的华人餐馆去买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应该鼓励美食专家、营养学家去研究福寿螺的营养。让营养学家研究福寿螺的营养价值,让美食家来研究它的烹饪做法,引领潮流,就能通过需求——吃它,而控制它的种群数量,这就是生态系统。

人类喜欢吃它,就控制了它的总量,那么它的生态位就不会过度的嚣张;人类不吃它,我认为,早晚会有动物吃它;就算没动物“治理”它,它早晚会有细菌和病毒杀它。自然的法则就是——否极泰来,物极必反。为什么?它量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它的克星、它的消灭者,因为它就已经有足够的量可以供养它们的消费者了。但是不管是鼠还是细菌,总之它只要量大到一定程度,大自然就会有法则,来消灭掉、遏制它们的种群数量。

就像在南美,福寿螺的原产地,当地有它的天敌(某些鸟类)爱吃福寿螺,因此不像在我国这样被称为生态杀手或灾难。我认为,它的天敌一定会产生的,它在原产地的天敌或许未来会过来,或许在中国本土它会面临新的天敌。自然的法则就是这样的。

所以,美食家们、营养学家们,现在是你们可以发挥创造力、为生态环境做贡献的时候了。行动起来吧!


任何肉类都不宜生吃,很多淡水鱼类也天生体内带有寄生虫,难道一味不吃?福寿螺的问题不在于有毒,而是在于不能未经充分煮熟可能带来疾病。一味禁止,岂不是因噎废食?更何况,食用福寿螺能为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保护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关于福寿螺:要有效的治理这一外来生物,我们有关部门,不是逻辑错误、因噎废食的一味强调“不能食用”,而是要推出指南、安全食用的指导——如需要确保煮沸多少分钟、以确保食用安全。

我建议,有关标准制定部门可以推出:《福寿螺安全食用标准》,为美食服务于生态文明,为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作出来自标准界的引领和贡献。

作者:田文杰

编辑:绿茵

来稿日期:2022年7月1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