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学长”李天意爆红后,我们去他的学校看了看

 

7月正值暑假,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却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安静。教学楼、图书馆前,不断有骑自行车和电瓶车的青年学生穿梭往来,“假期留校的大部分是研究生,忙着准备论文或实习、做实验。”李天意向我们解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滕升智/摄

南理工校园紧邻紫金山,树木葱茏,道路两旁的梧桐树遮天蔽日。李天意骑自行车在我们前方引路,路上不时有人向他打招呼问好。“嗨,天意!”“师兄,朋友圈刚转发了人民日报报道你的推文!”李天意都会停下车,与他们聊两句。他告诉我们:“以前在学校里也经常碰到不认识的同学跟我打招呼,大部分是听过我的高数讲座或看过我直播、网课的学弟学妹。”这几天,跟他打招呼的陌生同学更多了。他的授课视频成为全网热点,被上百家媒体报道。在这个招生季,成为学校的“最强招生简章”。

图片来源:南京理工大学

“宝藏学长”出圈背后:成大学新生引路者,导师也是“up主”

眼前这名25岁的男孩,比视频里更显清秀,五官有几分神似刘昊然和白敬亭。他所就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南理工科研与师资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拥有国家“双一流”A+建设学科(全国排名第一)。2016年9月,他以第一志愿顺利考入该院武器发射工程专业,从家乡山东曲阜来到南京。大二时通过面试,成为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中心”学导,在线上线下分享学习心得,进行答疑咨询。在日常学业之余,李天意开始面对面帮助全校同学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为“半个老师”,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四年多时间。

也是在大二时,他遇到了自己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张小兵教授,逐步成为张小兵科研团队里的一员。张小兵建议他在本科阶段夯实数学、物理学基础,为以后研究生的学习和论文做准备。

李天意与导师张小兵教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滕升智/摄

大四时他因成绩优异,保研到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专业,正式投入张小兵门下。如果没有“学导”经历,李天意也许会像他的不少师兄师姐一样,继续师从张小兵读博。然而,这个1997年出生的青年果断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了教育技术学作为自己申请博士的方向。研二的他,现在边忙毕业论文,边准备申请博士的材料,还要兼顾每周六晚上在B站的高数直播教学,同时还运营自己在抖音、微博上的账号,上传自己精心整理的高数资料讲义和教学讲解动画、视频。

“李天意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自己的勤奋努力与外部一系列客观环境因素叠加的结果。”张小兵告诉记者,兵器专业对数学的要求极高,他要求自己门下的研究生们必须把数学学好。忙碌的科研实验之余,张小兵在每年的元旦和一些固定时间,都会带领自己的硕士博士们到中山陵景区里开展各种有特色的公益活动。做不同主题的环保公益海报、科普森林防火知识,向游客们宣讲防灾知识……这样的活动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张小兵认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们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更能培养他们回馈社会的公益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我经常告诉学生两句话,第一是做事情不要强调回报,第二句是只要付出了肯定有回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滕升智/摄

“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是张小兵作为导师,一直对学生强调的理念。之前一直兼任南理工图书馆馆馆长的张小兵,也是一位热衷于知识分享的自媒体博主。他经营着自己的微信公号和B站视频账号,上传各种文献检索和专业论文写作技巧,用手绘漫画解说移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自编自导微电影《在路上》,录制《兵器美学》系列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免费开放。

除了导师身体力行的示范,南京理工大学的学导制度也给李天意提供了合适的分享传播平台。“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大二新生,面临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转变。李天意等学导的出现,恰逢其时。”张小兵认为,不同于高中的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和刷题,大学高数的学习更需要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各种不适应,会产生焦虑情绪。”李天意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和有趣的启发方式,帮助大学新生们更快地转变学习模式,增强对大学学习和科研的信心。

教育最美的模样:用一个灵魂感染另一个灵魂

学生最懂学生。2017年就成为学导的李天意,深知学生学习的痛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解答。随手拿起的一把雨伞被他当做“曲面积分”的讲课教具,拆开的一袋面包则是“二重积分”的绝佳案例。

“这些案例都是我平时在生活中琢磨出来的,因为我希望能让更多人体会数学的美妙,明白我们学习数学的意义,能在生活中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李天意坦言,自己时常会看视频录像复盘,回顾课程哪里讲得不好,哪里节奏不合适,在后面的教学中改进更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滕升智/摄

用心中的一团火,为别人点亮一盏灯。“同学们的目光是最好的反馈。”上课时,李天意会注意台下学生的眼神。当他们流露出困惑时,他就暗暗记下,回去思索怎么换更好的方法讲解。南京理工大学能动学院大三学生费凌峰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喜欢李天意的课堂,是因为原本“枯燥难懂”的高数在李天意口中变得生动有趣。作为同个专业的师弟,费凌峰私下向李天意请教问题时,这位师兄总是耐心十足,不讲解到他完全弄懂不罢休。“他像一个向导和榜样,让我也想成为一名他那样的人。”

“除了幽默的段子,天意学长不会照本宣科,而是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展示给大家。比如做动画视频给大家讲解函数和公式。他把图一画,我就印象特别深刻。”南京理工大学能动学院大一学生曲文博坦言,作为刚从高中踏入大学的新生,有李天意这样一位学长不断在前方激励辅导,初入大学的孤独和紧张感就减轻了不少。“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对于李天意而言,讲课也让他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在网上授课时,他发现很多先进的计算机交互方式应当引入教学过程中,既能方便学生操作时弄懂公式原理,也有助于老师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我的讲义里有不少是自己制作的动画或者小视频,是自己写的代码小程序。未来我希望能借助一些更先进的数字媒介技术,尝试用小游戏等体验感更友好的方式给大家授课。 所以,我选择了教育技术学作为自己申请博士的专业。”李天意发现,这门专业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正好击中了自己讲课时苦于缺乏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的痛点。

目标远不止于此。他向记者透露,未来他的理想是搭建一个开放平台,给更多的高校的老师分享使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辅助工具,“把这些工具和教学辅助模式变得更加流程化和简易化,让更多老师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就能做出教学体验良好的课件,让大学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教课带给我的收获,也许远远大于我分享给同学们的。”李天意感叹,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自己不再为绩点、奖学金而纠结。“现在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内卷’,看到别人拿了高分,就想要考一个更高的分数。”而他发现,当他站在讲台上,用知识作为桥梁去和学生连接,看到他们认真听讲的态度,收到他们发来报喜的高分信息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年轻的故事不散场,青春的征程在路上。李天意向记者表示,自己更希望大家叫他学长,而不是老师。“因为我自认为还达不到一个老师的门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好的教育,应该是用一个灵魂去感染另一个灵魂。我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惠虹 樊玉立 滕升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