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潮头看沂蒙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让改革成果惠及全民——临沂市沂南县提升群众健康幸福指数纪实(中)
琅琊新闻网讯 老百姓看病总往城里跑、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差、医疗服务质量不高……这是不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尴尬和窘境。去年以来,临沂市沂南县全面铺开县域医共体改革,根据“一选、三定、四建”医共体建设思路,全力构建“3+23+389”医共体架构,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秩序,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探索出一套县域医共体改革的“沂南模式”。
“你哪里不舒服?”
“手抖,走路没劲儿,晚上经常睡不着,还有高血压。”
“这种症状多久了?以前看过医生吗?”
“有1年多了,看过医生,医生说是脑梗死,也拿了药,但是吃了药,还是不见好。”
“你的症状并不是脑梗死的典型症状。而且,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你这样的临床表现。我建议你再做一些相关检查,明确一下病因。明天你去县医院找我。”这是3月6日,沂南县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牵头总院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王静在库沟卫生院坐诊的一幕。近期,该县人民医院共有42名医生分别到集团的11个卫生院坐诊。医生专家下沉基层是沂南县县域医共体改革推进医疗资源下沉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沂南县紧盯基层不强的痛点,将强基层、促融合、惠民生作为主攻方向,整合县域医疗资源,成立了3家医疗集团。
“这台超声机可比以前那台功能多,图像也清晰不少。”3月13日,在沂南县砖埠卫生院,两名医护人员正在调试新安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机。记者询问后得知,砖埠卫生院原有的机器因故障不能使用了,第三医疗集团牵头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得知情况后,立即从总院调拨了一台新机器。
“新的机器能检查腹部、肝胆和孕产等,加上县里的医生专家固定来坐诊,村民不用去县城,在卫生院就能做检查了,大大提高了就诊率。”砖埠卫生院院长蒋友利说。
自医疗集团成立以来,以“垂直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方式,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通过“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流向农村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得到精准突破。同时,各集团立足自身优势,根据各卫生院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特色,统筹规划学科发展,分别组建脑病、心病、糖尿病、中医、针灸推拿等特色专科,并按照定人员、定学科、定期限“三定”,与各卫生院建立“一对一”帮带责任制,确保各卫生院“周周有名医、天天有专家”,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切实把各卫生院能力提上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够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作为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利器”,推行“双向转诊”成为沂南县进行县域医共体改革的重头戏。通过人才、技术、病种、管理“四种资源”下沉,总院技术优势向社区渗透、向慢性病人群延伸,实现医生上下流动、患者双向转诊,常见病、多发病在家门口得到及时有效诊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放心看病。同时,重点打造6个区域医疗次中心,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改善就医设施条件,提升医疗安全质量,提高下转患者承接能力。
3月初,马牧池乡董家庄村101岁的老人刘爷爷多天不能进食,经家庭医生张生杰诊断为消化道出血、心肺功能不全。因老人年事已高、病情复杂,张生杰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仅用37分钟,就把老人转送到了第一医疗集团总院沂南县人民医院。经过4天治疗,老人病情平稳后,又转回马牧池中心卫生院巩固治疗。
“真的太感谢咱县人民医院和马牧池卫生院了,在危急时刻救了我爷爷的生命,所有的语言都无法表达出我的感激之情。”3月4日上午,在马牧池中心卫生院,村民刘树友将一面印有“德医双馨医术精湛,关爱病人情暖人心”的锦旗和感谢信,交到了院长秦希宝手中。
这面锦旗不仅是对县人民医院和马牧池中心卫生院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沂南县开展县域医共体改革,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有序就医的肯定。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沂南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正以一往无前的勇气、踏石留印的韧劲,在医改“深水区”乘风破浪。“我们把‘医共体’建设作为2023年十大改革创新之首,新建20处标准化卫生室作为重点民生实事,财政投入每年增长10%。今后也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为人民谋幸福,谱写沂南卫生健康事业新篇章。”沂南县委副书记、县长冉凡亚说。
临报融媒记者 孙飞霞 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