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湾区“生命之钥”来了!中山一院南沙院区今起启用

日期: 来源:南方杂志收集编辑:南方杂志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许俊仟

摄影摄像丨唐勇军 卢志科 莫丽婷

通讯员丨彭福祥 潘曼琪

 

3月29日,状如“生命之钥”、坐落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位置、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一流医疗科研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以下简称南沙院区)正式启用,拉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新高地建设的序幕。

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全景。通讯员供图

推动大湾区医疗融合发展

上午10时,南沙院区启用仪式在南沙院区门诊广场举行,启用仪式现场中央,“传奇中山医,启航大湾区”几个大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南沙院区一期占地面积约233亩,建筑面积50.6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500张,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功能于一体,以“湾区特色、全国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南沙院区已成为中山一院立足湾区、协同港澳、服务全国、走向世界新征程中的重要布局。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表示,建设南沙院区,是中山一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南沙肩负着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使命任务,将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南沙院区的启用,标志着中山一院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开启了新征程。

从“一张白纸”为起点,南沙院区历经5年多的规划建设。2017年9月,中山一院与南沙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南沙院区;2018年7月,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正式动工建设;2022年6月,南沙院区通过验收;2023年3月,医院正式启用。

目前,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已经建立可为大湾区提供服务的消毒供应中心、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放疗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等六大中心。不仅如此,院区还设置了精准医学中心、肿瘤防治中心、转化医学平台,以及能提供海陆空全面救治的疑难重症诊治和灾难医学中心,同时部署约3.3万㎡的国际医疗中心,可承接国际人士的医疗保健服务。

据了解,2022年6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出炉后,广州和香港医疗融合步伐逐渐加快,为便利港澳居民就医养老,南沙区政府正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未来南沙院区有望成为港澳地区居民就医的试点医疗机构。

同时,南沙院区积极参与各项质量认证,推进大湾区医疗质量的提升及其与跨境医疗服务规则的衔接,便利与境外医院开展业务交流、接受国际商业保险支付等,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融合。


现代化、智慧化的花园式院区

走进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处处透景、透绿、透风,宛如置身一座花园。

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内景。通讯员供图

围绕“静水南沙、医病医心”的理念,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设计下沉庭院,各医疗单元按照以学科为中心的“诊疗中心化”理念进行布置,中庭景观的通道也能串联各功能单元,医护人员和患者能从诊室“推门见庭院”,舒缓身心。

行走在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还可感受到满满的“科技感”。南沙院区打造了智慧一体化物流系统,科学配备智能物流方案,采用智能轨道物流系统、智能气动物流系统、智能导车机器人物流系统、被服动力收集系统、厨余垃圾动力收集系统多套智能物流系统,实现院内物流高度智能化,保障物品高效、安全地输送。

据了解,智能轨道物流系统覆盖全院90余个医技科室、护理单元、门急诊等科室,可运输物品含输液、临床标本(检验、病理)、药品、医用耗材、临床用血、器械包、治疗包、病历档案、办公用品等,有效缓解医院日常运营中人流与物流交织通行存在的拥堵难题并规避感控风险,同时让医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打造同质化30分钟救治圈

依托中山一院雄厚的医教研实力,目前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布局颇具实力的六大学科群,进驻肾内科、普外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和耳鼻咽喉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妇科、产科、重症医学科、骨科等30多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中山一院越秀院区与南沙院区实施垂直管理、同质化管理,医疗专家均由院本部统一派出。今年3月1日,首批科室执行主任、专家近80位已正式进驻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各业务科室根据要求,已提前做好轮派准备和计划,目前医、药、护、技、行政管理人员等均早已就位。

在硬件上全面“武装”。围绕南沙医院国际化定位与国家医学中心的战略目标,中山一院南沙院区目前已投入近20亿元用于各种装备,已配置高质量的PET-CT、PET-MRI、MR3.0T、DSA、磁共振复合手术室、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顶尖医疗系统和设备,帮助医生在手术中实施更精准的操作,提高手术质量和疑难重症诊疗水平。

为方便患者就诊,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设置了医疗服务中心,涵盖集中检查检验预约、床位统一调配、优先就诊患者管理等多个创新性模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优质医疗服务。

此外,中山一院按照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标准建设,配置信息联通和指挥设备、移动手术室、移动ICU、车载CT等设备,已建医用直升机停机坪、拟建海上救治码头等基础设施,搭建海陆空立体应急反应与救治体系,面向湾区提供即时响应的全方位高效率救援服务,建成大湾区30分钟医疗救治圈。

全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

面向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中山一院将南沙院区作为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将全面承载国家医学中心研发攻关、成果转化、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公共卫生、临床诊疗、中西医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八大功能。

按照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要求,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布局研发攻关中心,同时以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推动医学人才培养。

中山一院南沙院区研发攻关中心。通讯员供图

研发攻关中心可满足近百名PI团队的入驻需求,打造大动物、生物安全、基因动物、无菌动物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为完成国家医学中心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任务提供重要的支撑平台。

2021年3月18日,中山一院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签署共建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合作协议,计划面向中国、美国和环太平洋国家开展机器人手术培训与教育项目。当前,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在南沙院区已完成建设,面积约1000平方米,已配置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两台,腔镜培训系统十套,可承接机器人和腔镜手术人才的培训任务,为大湾区卫生健康事业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医学人才。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医院文化是重要力量。中山一院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济世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秀文化,保证医院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骆腾说,中山一院将在争创国家医学中心、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锻造医院文化软实力,为医院发展凝心聚力提供根本保障,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责编丨林若川 刘树强

统筹丨赵媚夏 张蓓蕾

编辑丨卢益飞 李卓华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 种一颗牙能从万元降价到5000吗?我们算了一笔账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本周,牙冠竞价挂网结果出炉,入围均价327元。常规一颗种植牙的费用大致包括三项费用:种植体费用、牙冠费用和医疗服务费用。种植体集采已于今年1月开展,平均
  • 报告 | 2022年中国医疗科技行业研究报告

  • 医疗科技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行业概览:近年来,医疗体系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医疗科技行业也在宏观环境利好的大前提之下得以高速发展,这助推了“云数物智移”等数字技术交叉渗透各
  • 启动!黑龙江将选择2至3个

  • 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近日印发《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今年将在每个省份选择2到3个设区的市进行试点今年上半年试点城市将完成紧密型城市
  • 山西援非医疗队载誉归来

  • 3月27日,由山西省眼科医院7位眼科医生和护士组成的首批中国(山西)援吉布提“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医疗队圆满完成此次援非医疗任务载誉归来。据悉,这是中国医疗队首次在非洲吉布
  • 突发!现H3N8病例!最新研判→

  • 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息,广东省中山市报告1例H3N8病例,病例为女性,56岁,既往有多发性骨髓瘤等基础病史,发病前有活禽暴露史,家周边有野禽活动史。中国疾控中心对病例标本
  • 守护官兵健康,中山军分区开展询医送药服务

  • “医生好,最近我是不是得了胃炎?吃饭后感觉胀气、反胃……”3月24日上午,在中山军分区,士官唐畅正面对面向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咨询健康方面的疑问。这是广东省中山军分区保障
  • 国内一地报告1例H3N8病例!最新研判→

  • 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息广东省中山市报告1例H3N8病例↓↓↓该病例为女性,56岁,既往有多发性骨髓瘤等基础病史,发病前有活禽暴露史,家周边有野禽活动史。中国疾控中心对病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三十八年“京味”剧,隐藏着多少京城记忆?

  • 从1985年中国内地首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代同堂》播出至今,“京味儿”剧已经走过三十八年,堪称长寿的地域文化类型剧,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鲜明的城市文化特征,给予了剧集多样
  • 减肥药利拉鲁肽可能被世卫组织列为基本药物

  • 2023年3月29日,有国外媒体报道,世卫组织表示,减肥药可能首次被列入该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世卫组织表示,全球目前有超过6.5亿成年人肥胖,是1975年的三倍多,大约还有13亿人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