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簇赤松茸破土而出。
近年来,会东县依托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引进了林下大球盖菇(俗称赤松茸)高效种植技术,在姜州镇中合村的石榴地、桑树地等进行套种。经过近几年的示范种植,取得了亩产超4000余斤的好收成,给当地群众增加了新的致富渠道。
冬日里,会东县姜州镇合作村2组王兴发家的赤松茸种植基地依然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石榴地里,麦秆覆盖下的一簇簇赤松茸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种植户王兴发正小心翼翼地捏住菌柱,轻轻地一提,然后将菌菇放进筐里,通过线上销售,发往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手中。
“今年,通过会东县农业农村局技术的指导,我尝试采用了撒播的方式进行菌菇种植,经过40天左右,就提前出菇了。”王兴发介绍说,现在销售价格也很好,一斤赤松茸售价20元左右,按照现在的采收量计算,亩产预计近4000斤。
赤松茸,又称粗腿蘑、益肾菇、彩云菇,是我国近几年来各地力推种植的菌类品种之一。其菇体色泽艳丽,腿粗盖肥,食味清香,细腻脆嫩,可以煎炒、烧烤、煮火锅,爽滑可口,营养丰富,干菇香味浓郁,制成的干菇用来熬汤,也别有一番风味,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
已经尝到了种植甜头的姜州镇合作村1组种植户张开洪,通过对种植技术的不断摸索,探索出了一套更加高产的种植方式,将田间的石榴树枝条和小麦秸秆等充分利用到种植基料中来,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近几年菌菇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据张开洪介绍,今年是他第三年种植赤松茸,前两年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经过两年的技术摸索,今年改进了栽培方式,从以前的地栽,改为起垄栽培,既节约了材料和土地,又提升产量和经济效益,张开洪家的赤松茸今年亩产预计在8000斤左右。
会东县有6万余亩的石榴地,在石榴地里种植赤松茸,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增加经济收入,且利用林下荫蔽的低温小气候环境,大幅降低了投入成本,同时配套简易喷滴灌管网、小拱棚设施,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采菇后的菌渣直接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形成生态循环,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在种植过程中,我们的农业技术人员全程进行了跟踪指导,而且为农户提供了购买菌种的资金补贴。下一步,我们将把赤松茸产业在全县适宜的林地、果园地等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复种指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群众收入。”会东县农业农村局科教站站长李旭说。
据统计,2022年,会东县姜州镇赤松茸种植面积达18亩,涉及18户种植户,种植户预计可增加收入近百万元。
文/图 雷国香 余云换 黄星宁
编辑/钟毅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