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罗哲:成都,国内微观教育主体改革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日期: 来源:成都商报教育发布收集编辑: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记者丨沙西雪儿

时光往复,初心如初。

1月10日,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导,成都商报·红星教育主办的2022“教育影响城市”EPC成都教育年度盛典将第6次与数十万成都教育人相约而至。

站在旧年之末回望,2022年的成都教育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于新岁之初远眺,2023年成都教育又该如何引领城市的未来?我们专访了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哲,作为本届教育盛典评委之一,一起来聊聊他眼中的这一年的“成都教育”是什么样的?城市教育的下一步又该如何迈稳迈准?

罗哲,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人力资本开发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培训专家、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践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委组织部特约研究员、成都市人民政府督学。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人力开发与人才政策、教育管理与教育政策领域的教学与科研。

Q1:提到教育,大家通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教育无小事”和“教育多小事”,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罗哲:其实在我看来,教育没有真正大事小事之分,而是事关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国家发展今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单独成章进行一体部署,将三者一体表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什么要谈到这个话题,就是希望大家明白,放眼世界各国的发展以及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其实都突出了一条——人才、科技、创新不可或缺,而能把这三者连接起来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我们讲的教育。因此,“教育”无小事,因为它事关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或者说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永久动力。

第二个维度是民生幸福。我们原来经常讲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但更准确来说,应该是事关家家户户。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对社会的稳定和谐至关重要,怎么去维系呢?我们都知道有亲情、有伦理、有道德等等,但其实最大的一个粘合剂就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影响着家家户户的幸福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

正是因为教育事关国家和民生这两个大格局,所以它会辐射且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这一点又恰恰决定了“教育多小事,事事皆教育”。比如说每一项政策,每一项制度往下推行的进程中,落实到老师、家长或者学生身上时,就变成了“一桩桩小事”。这一点,在今年成都教育年度盛典的“民生实事”评选板块也有直观体现,几乎每一件教育民生的实事,都是事关每一个城市家庭。所以,你可以说它们都是小事,但对于家庭来说,都是大事。这就是教育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

因此,就我个人而言,教育无小事、教育多小事,其实不该仅仅局限在“大”和“小”词汇本身,而是把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和民生幸福这两个维度,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统一结合。

Q2:教育乃城市民生大事,不少人认为“幸福城市”是成都的一种民生底色。在您看来,成都又有着什么样的教育底色呢?


罗哲:总体来说,我觉得成都的教育底色可以概括八个字:以人为本,优质均衡

成都这么多年一直有一个设计,就是事关民生幸福的十大工程或者说十大项目之类的,而其中历来的第一个卡位就是教育。

之所以说“以人为本”是成都的一个教育底色,我想谈两方面。

首先,对学生,让我特别感动的一点是,成都对孩子教育的用心不单单局限于本地学生,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样给足了重视,比如说我们建了越来越多的家门口的好学校,比如我们的随迁子女相关政策越来越友好等,这都是真正在为每一个在成都的孩子提供优良的教育,是每个城市家庭实实在在的民生利好。

其次,对老师,比如说今年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天府新区设立的慈善会教师关爱互助基金,切实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些事都不是“花架子”,而是你会看到从出发点到实际落实,都是一步一步扣得非常实的。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称赞并学习的。

其次,何为“优质均衡”呢?就拿成都的人才工作来讲,成都近年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从第六次到第七次人口普查,就有约580多万人的增加量,而且并不是以四川籍为主,更多来自于全国各地。

我们把一个城市吸引人才的关键总结为“1+2”。其中“1”是指这个城市是否有人才事业发展的平台,这也是为什么成都这几年非常重视事业平台搭建,来招引更多优秀年轻人的原因。而“2”则指的是两个最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和卫生。

背靠“华西”,成都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自然不必多说。关键在于,尽管地处西部,成都的教育水平也非常之高,这个高不仅是“均衡”,更是“优质”。就像我刚才讲的,我们对所有的孩子坚持以人为本,这并不是说提供个学位就够了,而是要在建家门口的好学校时,能让每一所学校都优秀。

其实大家可以发现,成都各学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除了在历史积淀方面,总的来讲,教育理念、教育课程、教师状态、德育等其他体系都不会有特别大的差距。成都教育圈目前有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就是大量的校长和老师有个共识,即学校要抓质量,就要抓三个核心:学校的教师、课程体系、课堂。

从今年盛典中的民生案例就可以看出,不只是一个区两个区,也不只是局限于名校,而是相当于成都一批又一批的学校都懂得了这一点。所以成都的家长也不必过于焦虑,优秀学校有非常多,不必非要执着于过去经常宣扬的那几所。

我们教育圈常说,成都从来不做均衡第一,而是要优质第一。换句话来说,优质不均衡我们不怕,我们怕的是均衡不优质。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不再着眼于一个两个,也不再着眼于一所两所,这就是成都真正的教育提升。

Q3:今年已经是EPC年度盛典举办的第6年了,我们年度盛典的永久理念之一,就是“教育影响城市”,那么,您认为是教育成就城市,还是城市成就教育呢?

罗哲:我觉得这是一个双向的成就。

首先,我们还是要感谢成都这个城市。三千年来,作为古蜀国都城的成都,积淀了特质鲜明、底蕴厚重的天府文化,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在这里薪火相传、延续至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底蕴和沃土,也正是这样的气质使得社会各界或者说包括各个主体,不论是党委政府还是学校,亦或是我们的家庭社会,都对教育极其重视。

其次,我觉得要感谢成都教育圈这个群体。就我个人而言,成都教育圈人真的可以在全国算得上第一梯队,也许我们很多的校长或者老师,大家会认为他们没有顶级优秀,或者说还有上升的空间,但是我觉得他们身上那种执着,那种认真,那种一年又一年向前的那股冲劲儿真的特别宝贵。

我之前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教育圈认为成都是中国微观教育主体改革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那么微观的教育主体就是指成都一所又一所的学校。我经常去蒲江、彭州、邛崃这些周边区县,我很喜欢这些地方,虽然他们那儿做教育的人说不出太多的高深理论,但他们做教育的那股韧劲儿我觉得是很好的,而且还很懂得将教育与当地文化结合到一起。

今年的盛典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说金堂县赵镇第一小学校长周礼芳,她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不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但不做令自己终身遗憾的事”,就凭着这股“劲儿”,她在教育岗位坚持了30年。还有邛崃市泉水小学校的杨学琼老师,在扎根农村教育的28年中,无论多忙、无论多晚,只要学生遇到了问题,这位“知心琼姐”都会准时上线。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教育盛典,有一个特别难得的初心,就是它宣扬平凡,但同时宣扬平凡中的伟大,也许一些人看这些事迹会觉得不就那么回事,但最关键、最难得的是各位教育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日复一年、年复一年,默默无闻的那种坚持。

因此,回到问题本身,我觉得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汇诠释,即互为推高。一方面,得益于城市文化底蕴带来的沃土,助推成都在一起点的教育其实就是一块高地;另一方面,随着成都教育人的不断努力,又使得教育事业不断攀升,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Q4:时代在变,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对此,您觉得学校在追求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重/避免哪些问题?

罗哲:其实,我这个人的教育观点在成都可能算是有一点“保守派”。对于创新这个话题,我一直谈的一个词汇叫“回归与创新”

我不太赞成现在一些教育人过度地追求创新,平时跟成都的很多校长、老师交流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一点,就是创新不是教育的目的,我们心中要有创新,但是一定不能抛弃教育的根魂。换句话说,我们要真正明白到底哪些是值得改的,哪些是要发展的。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第一点,要为育人为创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大多数小学还在坚持让学生们每天写一篇日记,但内容形式比之前要丰富得多,孩子们可以写诗,可以写景,还可以画画等等。这种创新就是值得赞扬的,因为尽管形式变了,它的魂、它的初衷没有变,它还是一种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思维的激发。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依旧是育人。


然后第二点就是,把创新与回归一体量,千百年来,我们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为什么要抛弃?如果真的只剩下创新这个词汇,会给老师甚至教育带来什么?——没有常态。

管理学中有一个词汇叫维持与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创新到一定程度时,它会维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当发生一个特别大的巨变时,可能又会随之形成一个巨大创新。但是在维持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微调,所以有时候的创新就变成了一种改变,它不是巨大的、颠覆性的变革,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要按照教育的一个思考,要把以前的东西能够留住、保住,决不能舍根忘本。

相关阅读

  • 主流媒体看周口||河南项城: 农村人居环境靓起来

  • 近日,走进河南周口项城市范集镇尚店村,沿绕村的寨子河行进,只见绿树环绕,河水清澈,鱼儿浅游,吸引了三三两两垂钓人在河边休闲垂钓。尚店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子周边沟渠弯弯曲
  • 一图读懂 | 成都十大新举措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制图 刘雨曦将“企业跑”转变为“政府干”,将“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推进“互联网+”监管执法,避免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
  • 春运首日 成都动车段投入128组动车组上线运行

  • 1月7日春运首日,记者从成都动车段获悉,成都动车段今日共投入128组动车组上线运行,动车组上线率为82.6%,开行成贵、成雅、成灌、绵泸、西成等中短途线路和成都往返北京、上海、广
  • 预计3230万人次 成都春运对外客流量将大幅提升

  • 春运首日,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今年成都春运客流量将出现大幅度上升。经初步分析预测,春运期间,对外交通客流量预计达3230万人次,较去年上升24.6%。其中,铁路预计到发旅客2
  • 2023春运 天府机场公交专线班次将增20%—40%

  • 1月7日,记者从成都公交集团获悉,为全力做好2023年春运保障工作,春运期间,天府国际机场专线班次将增加20%—40%,根据每日进出港航班计划及机场客流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旅客顺畅出行。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主流媒体看周口||河南项城: 农村人居环境靓起来

  • 近日,走进河南周口项城市范集镇尚店村,沿绕村的寨子河行进,只见绿树环绕,河水清澈,鱼儿浅游,吸引了三三两两垂钓人在河边休闲垂钓。尚店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子周边沟渠弯弯曲
  • 兔年说兔话吉祥!兔子主题图片展亮相竞秀公园

  • 兔年说兔话吉祥兔子主题图片展亮相竞秀公园在家长的带领下,小朋友与卡通兔合影。动漫虎、兔八哥化作大型玩偶,静候在露天广场中央,与来往游客不期而遇……1月1日,竞秀区执法局联
  • 明天上午,请开启“静音模式”!

  • 各位市民朋友:2023年高考听力考试将于1月8日上午进行。为莘莘学子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考试环境,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我们倡议:1.考试期间,考点周边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