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贾政,不是假正经,他是天底下所有父亲的典型

贾政是荣国府的二老爷,不惯俗务的他,不是与一帮清客闲谈,就是放了外任做官,甚少关心家事,却唯独对宝玉的学业十分上心。

贾政关心宝玉学业,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希望宝玉走科举之路,致力于仕途经济,完成他的未竟之路。

毕竟,当初的贾政,是酷喜读书的,如果不是皇帝额外加恩赏了他一个官,想必,他后来靠自己的能力,也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宝玉抓周时,只抓脂粉钗环,结果作为父亲的贾政大怒,说宝玉将来必是酒色之徒。这当然没有科学依据,长大后的贾宝玉,虽然不喜欢读正经书,但也并没有成为酒色之徒。

有人说贾政谐音假正经,从他对宝玉的态度上,倒也解释得通。他虽然总是看不上宝玉学些精致的淘气,不务正业,不走正途,却也忍不住对宝玉在诗词联对上的歪才拈髯而笑。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算是父子关系最为缓和的一段时期,这也得感谢那些精于人情世故的清客。

他们知道贾政要试探宝玉才学,于是都甘愿做绿叶,只说些俗套之词,给贾宝玉留足表现的舞台,这一回,虽然我们依然看不到贾政对宝玉如何满意的描写,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一个父亲对儿子才学的肯定。

贾政的假正经就在于,他从来不肯正面肯定自己的儿子,哪怕是心中十分满意,最多也只是“拈髯点头不语”“点头微笑”,甚至嘴上还得违心地说着“无知的孽障”“叉出去”等训词。

贾政大约是天底下许多严父的代表,也是痴心父母的典型,他们望子成龙,对子女寄予了厚望,但却又从来不会将自己的肯定和满意流露出来,反而常常因恨铁不成钢,而对子女进行各种训斥,甚至毒打。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与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完全相反,父子之间没了诗词对答的缓和,而变成了棍棒交加,涕泪横流。

一个老父亲恨铁不成钢,一个不肖子做尽荒唐事,父子之间的矛盾,至此达到高潮。其实过来人都明白,作为父亲的贾政,如果不是宝玉太不像话,他是不会下此毒手的。

贾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你不读正经书也就罢了,还偏偏干出这些不着边的事,就这几条“罪名”,就足够贾政这个父亲将宝玉打死好几回了。

贾政打宝玉,恰恰反映出了这位父亲对儿子曾经的期望和如今的失望。虽然宝玉不读正经书,可毕竟于诗词联对上是有些才学的,贾政虽不满意,可他志不在此,又有母亲在头里拦着,也只好如此了。

贾政对宝玉的管理,很多时候都是无力的,也是无奈的,因为有贾母宠着,有王夫人溺着,而他又常在外做官,早已疏于家务,宝玉在家是学习是玩乐,他根本兼顾不到。

但作为父亲的责任,只要他在家,只要他想起来,却又不得不时时考宝玉才学,问他的功课,他不是让宝玉的跟班去学里传他的话给太爷,就是来家后第一时间检查宝玉功课,再不就是带宝玉出去拜访宾客,在家宴时命其作诗。

作为父亲的贾政,其实一直都关心着宝玉的学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希望宝玉在功课上能有长进,即便将来不走科举之路,至少也能继承祖先家业,能立得起来。

要说痴心父母,贾政绝对是最痴心的那一个,只要有时间,只要在家,他几乎从未放弃对宝玉的教育,希望他能有所长进,毕竟作为父亲的政老爷,总有一天会老去,而他这一房的门庭,还要靠贾宝玉这个儿子来支撑。

所以我们看到,暴打宝玉时的政老爷,除了“气的目瞪口歪”,“气的面如金纸”,更多的还有“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女儿元春省亲时那般凄切,他尚且能够保持理智,劝女儿以国事为重,“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但面对宝玉的不学无术,贾政是打在儿身,气在父心,早已乱了方寸。这个儿子太令他失望了,既然母亲和妻子来救,他除了老泪纵横,又能怎么样呢?

随着宝玉的长大,后来的贾政,似乎不再执着于让宝玉考取功名,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专才,能够靠此安身立命,也未尝不可。更何况,宝玉的这种才学无论是在贾府内部,还是走出贾府,都拿得出手,也能让贾政这个老父亲的老脸上有些光。

渐渐地,政老爷不再盯着宝玉功课学业,而是学会了放下对宝玉的偏见,去发现他的长处的优点,与贾环、贾兰比起来,“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又认为贾环叔侄“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

贾政终于“不强以举业逼他了。”因为他发现宝玉虽然不读正经书,但却能杂学旁收,自成一派,“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这一点,让年迈的老父亲贾政终于不再看不上这个“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

他似乎也发现了,贾宝玉又何尝不是年轻时的他自己呢?那时的贾政,也是诗酒放诞之人。后来做了丈夫和父亲,本能的责任,让他不得不关注子侄辈的学业,少不得规以正路。

贾政就像所有的父亲一样,我们最初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按照我们给他们规划的路线去走,读书考学考研考公,孩子稍有懈怠,我们便会生气甚至露出失望的表情,可后来我们发现,世上的路千万条,天下的孩子,志趣也各不相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走这条路。

与其逼着孩子走我们给他们选的路,不如放下成见和执念,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引导和鼓励他们走上自己喜欢的路。条条大道通罗马,他们能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发光发热,不也是另一种意义的成功吗?

宝玉没有错,贾政更没有错,为人父母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谁不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我相信,年迈的贾政,对贾宝玉是欣慰和满意的,想起宝玉抓周时的“酒色之徒”的偏见,政老爷大约会拈髯笑而不语吧?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