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显:一位令人感佩的老人

说起程文显这个名字,许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说起《农民课本》(壮文版)和《干部课本》(壮文版),在广西,尤其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对它们却是并不陌生,因为不少人都曾是这两本书的读者,并通过这两本书步入壮文之门。程文显就是这两本书的编写者、试教者、编辑者。

我和程文显老师认识是在2017年。那年是广西民族出版社成立60周年,他应邀参加出版社社庆活动。当时我初学壮文,有知情的同事指着一位穿着朴素的耄耋老人,向我介绍说:“小陆,这位是壮文编辑室的老主任、老编辑,你要多向他请教。”我走到程老师面前,拱手说:“程老师好!我是壮文初学者,请您多指教。”程老师和蔼可亲地说:“好好学,把我们的壮文图书出版好。”当时我在程老师的鼓励下,在单位一楼大厅用壮语简单地唱了壮语儿歌《钓青蛙》。随即,程老师带头为我鼓掌,更激发了我学好壮文的决心。

程文显老师近照

时间转转悠悠来到2022年4月18日,我才有机会登门拜访程老师。虽然年近百岁,但程老师依然精神矍铄。提到自己与壮文的故事,他依然能娓娓道来。1953年,他毕业于广西大学,留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1954年,当时的桂西壮族自治州主席覃应机会见他,要求他参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教授牵头的壮语调查工作。他是壮族人,从小生活在壮乡,从年轻时就是关注壮族历史文化的有心人。因此,他随即服从组织安排,调到语委,参加壮语南路工作组,随同专家、教授到达龙州、宁明、崇左、大新、天等、扶绥、横县、邕宁、德保、靖西和上思等县,克服各种困难,去收集壮语词汇(记音),记录山歌、故事等。1955年3月,与专家、教授共同探讨制订《壮文方案》,编写《壮汉词汇》《壮语语法》。这正如他在一首诗歌里写的:“忆当年/我们背着卡片/带着录音机/在教授专家的率领下/走遍壮乡南北/记上了三千多个壮语词汇/录下了五百多句壮语方言/还有山歌故事/我们所到之处/有人理解/有人支持/有人白眼/有人讥讽/我们毫不动摇/默默地工作/一年多的时间/收集和整理出的资料/为制定科学的壮文方案奠定基础。”随后,他在当时的武鸣县附近开班试教壮文。为了推行壮文,培训干部,1956年3月,桂西壮文学校成立,他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学校任教。在那里,他和老师们自编教材,自行研究教学方法,自行试教。可以说,那时候,这一切工作都处于艰难的探索阶段。

然而,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挫折。由于历史的原因,他被迫离开教坛,走向“新”的生活。1958年8月,他被遣送农场教养,后又留场就业。1966年起,他又被遣送回乡生产劳动。难能可贵的是,在1958年至1978年这二十年间,他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仍然没有忘记学习壮文。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他连一纸张和一支笔都很难弄到。但是,他依然没有被当时非常不利的环境所压倒。每天只要稍有空闲,他就拿石子或者树枝当笔,在地上或者石板上写壮文。他写了又抹,抹了又写,写写抹抹,默默地学习壮文,为将来重返壮文推广工作的平台而时刻准备着。

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20世纪70年代末,他得到平反,在政府安排下来到一所中学任教。当时,他用壮汉双语比较方法讲授汉语文课,学生理解得比较好,深受好评。1981年,他服从安排,来到广西民族出版社工作,任大、中教材编译室主任、编辑。由于他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学习壮文和汉语,打牢壮汉双语的基础,所以,一回到壮文工作的岗位,他就能全面主持翻译中小学教材等工作。同年,他就根据在桂西壮文学校自编教材、自行试教的宝贵经验,主持编辑出版了《农民课本》(壮文版)《干部课本》(壮文版)等,深受广大读者欢迎。1981年至1988年间,他在广西民族出版社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据统计,他先后翻译了500多万字,复审800多万字,编辑图书50多本,整理民歌《苦情歌》(壮文),与人合编中师教材《翻译与写作》,还为《广西民族报》《三月三》等报刊撰写50多首民歌和10多篇民间故事,为壮文推广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笔者在程文显老人家中进行采访

古人云:“老当益壮,穷且益坚。”1988年,程老师退休后,本可以安享晚年,但他仍眷恋壮文图书出版事业,毅然接受单位返聘,重操“旧业”,一如既往地日日夜夜为壮文工作而忙碌。直到1990年,他去广西民族印刷厂领校对稿回来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导致腿骨骨折,才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工作岗位,“正式”退休了。

有些人我们虽然不能经常见面,但是会经常想念。程文显老师就是这样的人。虽然见面不多,但每当想到他一生服从组织安排,一生为公,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为壮文的创制、推广而艰苦奋斗,我总是感佩甚深。

来源:广西民族报社 |  作者:陆秀春 |  排版:陈小钰

责编:黄 云 | 审核:韦颖琛 | 复审:梁 晴 | 监制:韦秀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