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堂热评|用好监管利器 将“价格刺客”逐出江湖

今年夏天“雪糕刺客”成了热词。除了“雪糕刺客”,便利店里的雨伞套路也不少,由于货签不对位,结账时消费者才知道自己拿到的是一把“价格不菲”的雨伞……对此,近日北京、广州等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针对便利店销售的商品明码标价、货签对位等行为进行检查。

在高温的炙烤下,看起来其貌不扬的雪糕埋伏在便利店的冰柜里,因未明码标价,在结账时超出消费者预期的价格“刺”得人生疼。“雪糕刺客”犹在,“雨伞套路”又拍马赶到……我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类似的“价格刺客”隐藏在我们身边伺机出手、暗处行凶?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超市、便利店存在不规范明码标价、涉嫌变相价格欺诈的现象。比如,一些便利店把各种雪糕的价签集中放到冰柜上方展示,而雪糕实物却在冰柜里杂乱无序地随意摆放着。消费者选出自己中意的雪糕,需要逐一在贴满价签的展示板上进行对比,非常不便。嫌麻烦的消费者一旦省去这个步骤,在收银时得知选到了并不情愿的高价雪糕,也会因碍于情面只好硬着头皮付钱。除了雪糕,一些超市、便利店的牛奶、米面等商品也存在此类价签与商品分离摆放的情形。再比如,有些茶叶、食品等以“克”或“两”作为计量单位进行标价,消费者误以为是以“千克”或“斤”为单位,等到了收银台结账打出账单时,才发现被宰了一刀。

各路“价格刺客”之所以屡屡得手,跟某些店主“有心”或“无意”地打擦边球、故意不规范明码标价的做法不无关系。他们混淆、模糊商品的价格,使用字迹不清的标签,给消费者比对价格人为制造障碍……说到底就是利用不规范标价等各种手段,来“套路”消费者买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价格欺诈行为。对此,相关法律法规已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了《价格法》有相关规定之外,7月1日起施行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明确要求经营者规范标示价格,标示商品的品名、价格和计价单位。同时,价格公示要做到真实准确、货签对位、标识醒目。此次北京、广州等地的专项执法行动,就是相关部门祭出《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这一价格监管利器,对“价格刺客”进行的一次“围剿”和“斩杀”。

各地市场和价格监管部门也应当用好这一利器,进行严格执法,把规定真正落到实处,杜绝各类变相价格欺诈套路,为消费者营造出诚信、安全和放心的消费环境。这样一来,“价格刺客”就只能金盆洗手、退隐江湖了。


听堂FM-成都经济广播评论员 苏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