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当年力排众议,为民警起了这个名字!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位

名叫“海默”的战友

海默,人如其名。

他说话做事严谨有逻辑,看起来就像大海一般沉静而深邃。

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如岩浆般赤诚火热,想要用尽全力守护每一份美好。

海默,也是一个法律人,在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法制处工作,2022“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一季上榜人物。

他自称是法律殿堂的“门房小海”,誓要坚守住法律的公平与正义,看护好身后的良善。

海默,是不想辜负这个名字和职业的。



01

缘起 · 家风

可海默,不姓海。


海默的父亲姓王,母亲姓尹,都是军医。

当年父亲力排众议,起了“海默”这个名字,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在无声中听惊雷的气魄。

而他们也在无声中给予着海默丰富的精神滋养。


医者大爱,海默最感激、也最珍惜的,就是父母对生命的良善之心和对职业的敬畏之心。

父亲是学药理专业的,年轻时为了研究治疗肺癌的靶向药,毫不犹豫地把房子卖了,最后实验成功,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虽然物质奖励有限,但父亲心中的那份信仰是无价的。

海默母亲也同样,对业务有着极致的追求和执着,别人做不了的手术她都能做。

父母的这份言传身教,贯穿了海默的整个成长历程。

他的努力与进步、他的低谷与伤痛,他的快乐与沮丧,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都在点滴岁月中被最爱他的爸爸与妈妈一一好生照看。

到海默18岁的时候,一天回家,父亲递给他一把钥匙和一笔钱,说:“房子替你租好了,你去那儿住吧,从此你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

就这样海默被“扫地出门”,当然也学会了独立的生活,独立的思考,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独立。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海默自己做出决定:“学法律,当警察。”后来读研究生,也是毫不犹豫继续垂直深耕法学。

“如果父母白衣执甲的手术刀是在生与死之间,拯救生命,那我希望我能在光明与黑暗中,手持达摩克利斯之剑去惩治黑暗、洗涤心灵。”这是属于海默作为法律人最初的理想,也是最终的理想。


02

立志·笃学


说起学法律,源于海默高中时读到的《西窗法雨》,父亲爱读书,这本作为枕边书被海默看到,就读了起来,也算是海默的法学启蒙读物。

那个时候的他觉得惩恶扬善是一个小伙子应该干的事情,但“动刀动枪”不太适合自己安静的性格,以笔为刃与黑暗作斗争好像也很酷,就这样报考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法学。

说起当警察,海默说:“我希望维护的是最广大人们的利益,而不是特定委托人的利益。”

2012年,海默加入公安队伍,最开始在派出所锻炼。也是在派出所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学好法律、用好法律的初心。

一次,海默所在的派出所接到一起刑事案件,他和战友们很快破获了案件。

事主听到这个消息后,随着一句谢谢,眼泪顺着眼角便滑落了下来。

那一瞬,在海默心里定格.....他第一次感受到法治的意义。

真正的知识,要从书本走向现实。真正的法律,并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它关系到每一人、每一段鲜活的人生。

“公平和正义,不仅仅要在书上得到体现。更要在每个案件中得到回响。”

“我要让我的抱负、我的坚持,可以保护到更多的人。”这是海默内心里长久的声音。


03

躬行· 坚守


能够学以致用,对海默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两年后,海默来到了出入境管理总队法制处工作,负责全市公安涉外法律文件的研究起草、全局涉外执法的监督、全局出入境行政案件的复议应诉和出入境“放管服”工作。

简单来说,一方面为战友的工作服务,一方面为公众服务。

面对战友,首先是要让战友“有法可依”。

面对基层一线执法的需求和执法规范化建设需要,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海默和同事们一起,用一年的业余时间,编纂了一部四册120万余字的执法工具书。

那一阵儿海默晚上好像长在了地下室、长在了档案盒里。因为有些法律依据年代跨度太久远,需要翻阅很多文件才能找到。一次海默去请教工作年限最久的姐姐一个法条,姐姐紧皱眉头:“哦,好像是有,我刚参加工作时看到过。”

这一句让海默如获至宝,他穿过档案室,厚厚的尘土呛得他睁不开眼。一本一本翻阅档案,每翻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了,就赶紧跑到电脑旁,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到电脑里,高兴得像个孩子。

(资料图)

那段时间,海默和同事们共同找出340个法律文件,还对每一条法条都进行了解释,出台了27件执法规范化文件,解答了一个又一个基层一线执法的困惑点。

一次去出差,海默看到这套汇编亦然成为了外省出入境民警案头的工具书,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

“工作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法理的探究让我来做,我做好法律的可行性分析后,形成一个拿来就能用的工具和武器,让战友们专心工作就行了。”

“科学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

有法可依后,就是让民警在一线执法时有底气去规范化执法、严格执法。

同时作为法制处民警,案卷审核必须严格,也是执法活动的一道防线。

于是,海默有了一个外号叫“不可以先生”,因为经他手的卷一点执法问题都不能有。作为一个“90”后,他敢于坚持,敢于碰硬。

“经我手的卷我必须负责,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战友负责,我真的不想等到战友们被行政复议的时候再去补救,我也不允许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法律来攻击我的战友和我所在的集体。

严格执法,既是打击犯罪的矛,同时也是保护自己的盾。”此刻,海默的眼神纯粹而坚定,因为深怀着对信仰的忠诚和对战友的爱。


04

荣耀·同行


“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作为北京出入境民警,要胸怀国之大者,一言一语、一行一动都代表了中国的形象,涉外执法标准则更加严格。

海默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一直保持学习状态,周末也要去学校泡图书馆、读法条、做研究,因为他深知,“涉外无小事”,这是每一个出入境民警都在用行动捍卫的原则。

这些年随着外事活动增多,出入境民警在涉外案件的执法中,展现了大国出入境民警的担当与责任,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法律的温度和力度。

“我们在制定和研究法律文件时,对于执法效果要有更多考量。一方面为民警提供执法底气,严格执行下来绝对没问题,完全可以腰板挺直。同时,对公众也有震慑作用,这是在中国,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海默说。

但在海默眼里,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一定是有温度的,是有着情感的流动的。

海默参与负责的出入境“放管服”改革工作,就是在与群众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

但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就是给各单位‘找茬’,窗口服务工作现在压减了80%申请材料,办事时间总线压减了168天,其实压缩的是咱们自己兄弟姐妹的时间。但一定是与群众走得更近了。”

通过出入境民警一点一滴的努力,也换来了社会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需要同行伙伴的力量。”

在海默的日记本中,有这样一段话。

“之前看《觉醒年代》,感触极深。纵观历史,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到今天,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法治的进步都是极其坎坷和曲折的,一代又一代法律人前仆后继,出于对公理和正义的无限忠诚,赴汤蹈火。

今日之中国,如我一般的当代法律人已无需再付出慷慨赴死的代价,那么‘于法有光’是不是又被赋予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了呢?

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果命运之手也将我推向如先辈的那个时刻,希望我能如期待中的那般勇敢。”

作为新时代北京公安出入境民警,海默已然挑起了重担,并勇敢向前。

相信海默,不会辜负海默。




-END-


来源:正警事儿、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