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上,正在刮起一阵「晒离职」风

小红书上,正在刮起一阵晒离职风。

21世纪20年代,工薪阶层中的日常分享闭环逐渐形成,其赛博生活主要从晒工牌、晒职场穿搭,以及晒离职证明。标志着真正的 ootd 远不止光鲜与炫耀,还有大女主证明。

01

晒聊天记录:

年轻人如何用聊天记录写离职爽文

在小红书上搜和工作相关的内容,除了毕业季陆续收到的offer之外,还有一股潮流逐渐成型,晒离职证明,而且大多数是女性。

最常见的离职故事,是晒出和 HR 的聊天记录,有的动辄上百字,仿佛每一次都像是职场里的高考命题作文;有的简短利索三两句话,用试探态度的互相拉扯,三句离不开“感谢”“抱歉”,两段就要提一嘴“加油”“努力”,最后不忘留一句“蒸蒸日上”或“祝生活愉快~”。

表面客客气气,背后都是“微笑emoji”的职场剧情。

霸道打工人,会径直奉上备好的辞职 word,留一句“芬姐我要离职,做到下个月 15 号走”,不容分说,不留任何让老板苦苦挽留的机会。

在小红书的帖子里,你能看见各种为即将经历离职“新手”们准备的告别文案、辞职话术、离职原因(主要是个人原因),从口头(试探、预热)到书面(正式、决定),关于离职的种种显学已经见怪不怪。

教你如何避坑、如何被挽留、如何理清财产分割、如何反向 pua 领导,俨然有发展成离职厚黑学的势头。

当代打工人期待上交离职信的心理,和高三生交完最后一门高考试卷,非常相似:写好离职信以后“万事俱备,只待今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从省略号都省略不了的哈声里,你都能感受到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撕碎撒下八楼的喜悦。

老练的老板会用一句“你去办理吧”缩短这份喜悦,让你熬夜苦读押的题全部落空:

而那些重感情老板的挽留,则会让打工人有看来公司还是离不开我的晒资:

至于以社恐和社牛著称的新世代,职场如秀场,比起赢得老板的赞赏,拍照赢得网友的点赞更重要。比如所谓“00后”辞职方式,想走就走,片甲不留。

然而,在“离职学”的世界里要想进阶,只有话术的博弈还不够。从分手般的“矫情式辞职”到离婚式的“严肃型辞职”,中间仅仅是一张白纸黑字的“离职证明”。

02

po离职证明:

打工人大战hr

网络世界里的离职学有个很明显的特征:po出离职证明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快乐的。

“终于”“成功”“自由”“开心”等关键字眼折射出 ta 们的心态,如同结婚就是为了离婚,入职就是为了离职的这一刻。

从满屏幕的绿到清一色的白,离职证明标志着集美们的“喜报”,他们同时也成为离职世界中新的灯塔,一边不仅能帮助其他离职菜鸟们更快了解离职过程,一边展示离职证明里可能被算计的门道。

由于离职证明是打工人和资本家最后的战场,留言框里,除了同道打工人的道贺外,也迅速成为职场普法第一线。

03

离职经验体系化:

好聚好散的完美离职学

相比起初尝离职之果的人来说,习惯在各公司之间辗转的高手们其实早已掌握其中的步骤。他们绝大多数不吝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宝贵经验,不是为了提倡离职,而是为了保护打拼的打工人们,以及收获“职场最后一公里”的流量。

当离职学进阶到高手级别的时候,离职就再也不像分手或者离婚,更像是一场终结战。从动员到战时准备,再到最后一击,离职时的各个部分都有机会让人产生困惑。大到离职签署的文件,小到辞职材料的一句话,你每走一步恐怕也不得不提防着脚下的地雷。

纵观小红书上某些尚未形成体系的离职小tips,我们基本能看到,最主要的还是需要避免某种“学生思维”。总的来说就是,要像个所谓的“成年人”一样,处事果断,涉及到未知的不要轻易答应,有疑惑的要铁下心来寻找答案。

当正确离职快速离职科学离职离职宝典等字眼开始出现的时候,某些共同的情绪会被调动起来,从而在情绪上达成一致,更容易成为某种流量,甚至往后或许还可能有韭菜化的趋势。

“集美们,我昨天就成功入职,今天就想离职了,怎么办?有没有什么优秀的现成模板可以供我参考?急!在线等!”

04

为什么辞职这件事

会成为年轻人的晒资

现在“离职”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本质上与过去在大街领悟到的“流行”并不一样。现在更多不像一种引领,而是迎合。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在年轻人的职场处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糟糕,太卷了,每天看到的消息都是“应届生薪资倒挂老员工”“我现在考公还来得及吗”“实习焦虑”……最后演变成“如何科学摸鱼、高效摆烂”。

当你在入职时,阿拉斯加的虎鲸正跃出水面;当你在离职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在摆烂时,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有人遇上大厂在裁员,有人面临35岁危机,有人遭遇职场险恶的环境。

大众需要一个排解的出口,自贬是一种,自称韭菜废物,可以缓解韭菜废物感,“我想离职了,谢谢你照顾一无是处的我”。看到别人辞职了没工作了也能洒脱过活,也是一种。

系统的力量太大了,人很难改变,于是年轻人中流行着一种逃跑文化,分手、离婚、辞职、逃离一线城市,都成为年轻人短暂的爽药。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逃离艰难的职场,才能够感受到自己做主的快感。

(完)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深入制造、咨询、教育、航空等多个行业,以哲学家的视角审视工作与劳动,以小说家的笔触描绘工作现场,以学问家的洞察探究不同职业背后鲜为人知的奥秘,思索工作之于人生的意义,创作出《工作的迷思》一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