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合璧了!AI画笔让两岸情感相连

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林怡

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可以“合璧”了!

近日,百度发布了一款基于AI技术制成的H5产品。用户只需在手机画布上简单勾勒几笔,分隔300多年的两幅画卷就能在屏幕上完美接合、山水相连。

“文物保护是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其中AI作为工具必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化遗产传播与创新活化实验室主任姜申认为。

《富春山居图》1秒重现

将分隔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山水合璧,一直是很多人的心愿。

现在,百度通过AI技术,让两岸画卷走出博物馆,在每个人的手机上就能实现合璧。当你点开“AI画笔连接爱”H5,随着悠扬的古乐,《富春山居图》便在眼前徐徐展开。随后,在画布空白处用AI画笔简单勾画,1秒内画卷便自动补全,实现“轻轻几笔连接山河”。

“AI画笔连接爱”互动H5

记者联系到了一位百度算法研发工程师,他向我们介绍说,为了实现高清晰度、高还原度和支持全民参与,整个团队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让文心大模型学习大量中国山水画、黄公望的笔法等,并且以互动H5的方式呈现,“希望让普通大众也能以简单的方式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

AI画笔“轻轻几笔连接山河”

原本,两幅画卷经历过焚烧、分别裁剪装裱后,已经不能“无缝对接”,但此次通过AI补全的部分却能实现与现存画卷风格统一,山水脉络和谐。更加特别的是,由于每个人的创意和笔触不同,因此转化生成的最终画卷各有差异,从而让每个人都能画出自己心中的那幅完整的山水。有了数字技术的支持,欣赏文物经典不再受到空间的制约,用户通过手机屏幕上几条简单的笔触连接,就能共同感受山水与情感相连的触动。

一幅画背后的情感牵连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富春山居图》呢?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其实这幅画大有来头。600多年前,长期浪迹山川的黄公望居于浙江的富春江时,总是身带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经过七年的时间,这幅《富春山居图》才终于呈现在世人眼前。

此后,这幅画几经易手,如今前半卷《剩山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来到浙江省博物馆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1938年,近代画家吴湖帆用珍藏的古铜器换得《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剩山图》,将其视为镇室之宝。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郦承铨副主任和同仁们慧眼识宝,拍板决定收购《剩山图》,并由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先生负责操办。为了说服吴湖帆,沙孟海请来多位学者名流,多次奔波,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才终于同意割爱。

2011年,在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下,《富春山居图》的前后两段在台湾首度合璧展出,成为两岸合作交流的一段佳话。从此,《富春山居图》也逐渐成为维系两岸文化的一个符号,两岸人民通过文化有了情感的牵连。

AI助力文物“复活”

此次的山水合璧,还让人感受到了文物底蕴与AI交互的神奇魅力。

如今,在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的战略背景下,AI技术在数字修复、智能创作等领域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化遗产传播与创新活化实验室主任姜申表示,“AI技术不仅能够让老照片、影像等在超仿真的层面上跨越时间的阻隔,重现在世人面前,最具有吸引力的还有AI的互动参与方式,它打破了作者与观众间的单向信息传递,让每个人的参与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不仅如此,AI技术还拉近了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古文物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重新“活”起来,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数字生活融为一体,通过观众的参与实现一种“艺术再造”。姜申认为,这种参与是数字时代下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崭新的参与契机,“这种参与,不是对历史的破坏,是对经典所表达出的热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