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陈善珍:敬仰文明,点亮家乡的文明之光——谈杨雪的散文创作

文/陈善珍

认识杨雪先生的时间不长,读过他的散文集《故乡是你的,也是我的》。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不断地在城镇乡村、山山水水、历史长河中探究、寻找文明的遗迹,想用文明之火照亮人们前行的脚步。

欣闻杨雪的散文《群山掩映的文明》在中国文联外宣双语(中英文对照)刋物《艺术交流》(全球发行)2022年3期推出,打开文章认真拜读后发现,他对家乡(纳溪)文明的敬仰与自信力透纸背,他从家乡文明中汲取到的精神养分和清明智慧喷涌而出。

杨雪为什么要一直探索、追寻文明之光?他说,“我在探寻故乡人这种追寻美、创造美、护佑美的心灵世界之时,发现文明之火的点燃、照亮、持续、驱散了这块土地上的愚昧、阴暗和丑恶,文明之光的温暖、滋养,让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懂得与自然共生同息的道理,明白世间至爱至理的大义。”他是在尽一位作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他知道,只有传承中华文明,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只有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中汲取文明养分和积蓄发展力量。

读着杨雪的文字,顺着他的脚步,我看到了纳溪的文明基因与血脉。掩映在群山里的纳溪文明,空间广阔、时间邈远,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字里行间充盈着浓郁的乡土味、深厚的故土情、绵长的文明之光。

杨雪近照

《群山掩映的文明》涉及历史典籍、名人诗词、传说掌故、人文地理、山水风光等,内涵十分丰盈。

纳溪的文明是智慧的。三国时代,诸葛孔明在插旗山插旗为誓,以誓约条款的文明方式,闪耀着“远人来之”的征服智慧,深得纳溪人民的欢心。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被纳溪人民津津乐道,在诸葛亮忌日放孔明灯的习俗,是对文明智慧的礼赞与自豪。

纳溪的文明是润泽的。云溪书院、铜鼓书院对文明之火的燎原与传递,起着价值引导、文化凝聚、精神推动的巨大作用。

纳溪的文明是物化的。铜鼓书院旁边硕大的黄桷树上系着的丝丝红绸,飘扬着老百姓祈盼健康幸福的美好心愿。古老的久安石桥中央石壁的宝剑石刻,镇住河妖或魔怪,同样是对长久平安的向往。书院石墙上雕刻彩绘的八仙过海石像,凸显的是书院的理念,读书人要匡扶正义,必须饱读诗书、练就过硬本领并通力合作。书院内两棵上百年的摇钱树,有着别样的传说。

纳溪的文明是诗意的。铜鼓村的铜鼓书院前有溪水流过,秋天时水流声如铜鼓,故而得名。流过铜鼓村的溪叫野鹿溪。铜鼓村、铜鼓书院、野鹿溪,光听名字,诗情画意就迎面扑来。想象一下都会沉醉:群山环绕、蓝天白云、秋高气爽,秋风裹着琅琅的读书声,沿着野鹿溪水穿山越岭,野鹿、野羊在遍地的野花中快乐奔跑,好一派怡人的美丽图景。

纳溪的文明是和谐的。纳溪的乡村振兴旅游开发,是保护环境条件下的开发。触目可见漫山遍岭桐油花开,香风弥漫;铜鼓村古龙飞瀑景区的野生植物成百上千:常春油麻藤、抱么果花、野桑果、百里蒿、润桢楠、野棉花、秤杆痛草等,很多闻所未闻。

杨雪能把纳溪文明生动地奉献在读者眼前,是因为他有爱并且有能力爱。

他对家乡爱得深沉。他说:“故乡人文物事、山水风光、传奇故事之舒心与大美多如星星闪烁,让人惊奇又令人神往。” 因为爱,他在探访家乡的文明时,用脚去实地巡查,用心去体会、感悟并与当地人交流,用眼去细致观察和分辨。他还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徜徉,打捞出已经沉入河底的文明之珠,用现代文明的眼光再一次把它们擦拭得光洁照人。他写作严谨,每一篇文章都会长久构思,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等史料反复求证,然后一气呵成。所以,他的散文信手拈来,顾盼生辉,行云流水、恣意挥洒,读起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

杨雪深谙散文写作“形散神聚”的精髓,《群山掩映的文明》紧扣“文明”而谈,主题鲜明集中,深刻揭示故乡纳溪历史文明能够光耀、赓续的原因。让读者感叹与领悟:星星点点的文明之火就这样点亮家乡的文明之光。而每一个地方的文明之光汇聚成中华民族的文明火炬,为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陈善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泸州市评论家协会文学评论专委会主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