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第四届国医大师学养生⑮】王晞星运用“和”法的养生经验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记者:赵惠峰 通讯员:高宇

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一向遵循“以和为法”,认为人与天地相和乃生存之道,故应顺天地四时,以求形肉之康。国医大师、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王晞星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肿瘤及疑难杂症,退休后依然精力充沛地奋斗于临床一线,并总结出“和”法养生的经验。王晞星认为,脏腑、寒热、气血、营卫之和是“和”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证论治后再配合八段锦、针灸推拿、食疗、漫步等法,有较好养生效果。

1

调和肝脾情志畅

脏腑病证是脏腑病理反映于外的客观表象,由于各脏腑生理功能不一,其反映的症状亦有差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凑,压力增大,故常见焦虑、躁怒、失眠、消化不良等症状,扰乱很多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温病条辨》曰:“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主升、主动,具有刚强、暴急的生理特征,若五志过激,则易导致阳冒无制、气机不畅。情志不舒不仅伤肝亦损脾。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若任何一方过盛,都会致另一方虚弱引起过克或反侮。故王晞星常以调和肝脾、舒畅情志为基本治法,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减用药。

    

除以中药调和,还应参练八段锦、太极等中医功法,并配合呼吸节律,使肝脾之气相和,则心绪自舒,身体康健。此外,合欢花性味甘平,有解郁安神之效,可用来泡水代茶饮,以求疏肝健脾,情志酣畅。

2

寒热相和避外邪

《素问》有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顾名思义,寒证常因阳气被遏,形体失于温煦,症见畏寒喜暖等;热证多因阳热偏盛,津液亏耗,见畏热、口渴、面赤等。现代人喜食肥甘厚腻,且喜坐、喜卧、少行,易形成阳虚、阴虚体质,故多出现寒证与热证交杂的疾病,此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衡的结果。

    

王晞星认为,现今人们多见过敏性疾病,正是因为受空气污染等外邪影响,加之作息常无规律,以致体质不佳,寒热失调,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感触敏邪而发。针对此类患者,王晞星根据其临床证候,在调和寒热的基础上加减用药,以求寒热相和,邪祛身康。

    

对于过敏性疾病患者,除却中药调理,王晞星还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明确过敏原,生活中加强预防,尽量避开过敏之物;结合中医外治法,如中药穴位贴敷等;疾病发作时或日常均可揉压耳上的荨麻疹区、肾上腺、交感、肺、神门等;尽量不食生冷及辛辣刺激、海鲜制品,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注意避风寒,顺应天时添换衣物,规律作息,坚持锻炼,不擅自服用药品。

   

3

气血调和神气清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与血在生理上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关系,若气血失于调和,则正气亏虚,百病丛生。如患者术后因气血大伤,生化乏源,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爪甲色淡,王晞星以调和气血为治则,在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减用药。

    

除中药调理,患者还可进行食疗滋补,如服用羊肉红枣枸杞汤,或适量食用动物肝脏等,以求营养均衡;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可适量补充蛋白粉;还可艾灸气海、关元,助行气生血;还可推拿督脉,疏通经络,养血行气;并应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切勿熬夜,养成定时睡眠的好习惯,睡前泡热水澡、喝热牛奶、听轻音乐,可舒缓情绪,帮助睡眠。

    

4

调和营卫以养身

有些人为了追求美观,常穿着单薄或断食减肥,以致腠理不固,营卫不和,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有些女性因先天体质虚弱或是后天失养,导致产后外不御邪,内不抗邪,症见怕风、产后低热等。针对此类情况,王晞星常用桂枝汤为基础加减用药,以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王晞星认为,桂枝汤性温和,可在医生指导下作养生汤药服用,以平和内外,充分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观念。

除中药调理,还可通过导引、按摩的方法,以疏通经络、促进营卫血气运行,达到防病抗老、延年益寿的目的。还应节饮食,保证脏腑功能调和,营卫化源充足,滋养功能和卫外功能正常,则无由致病。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但也不应以健康为代价,应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编辑:董俊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