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清代官方铸钱遗址现身 清代宝川局文物开启实验室冶金研究

宝川局,是清代四川地区的铸钱机构,文献记载宝川局始建于康熙七年,雍正十年正式开铸,到了乾隆年间,一共有40座铸炉,供地方养官、兵饷、修城之用。那么,宝川局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清代铸币流程又是怎样的呢?今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清代宝川局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唐彬介绍,它就在与东华门遗址一街之隔的原成都24中操场下面,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发现的清代铸钱遗址。

清代宝川局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唐彬介绍,宝川局遗址位于成都旧城中心的成都贡院西北,如今的人民中路西侧,与东华门遗址毗邻。文献记载,宝川局于雍正十年开铸,最初实在成都府前面一块狭长地带,后来转移到贡院西侧的空地,直到光绪三十年缺铜而停止铸造。“当时为配合基建,我们先进去勘探,就发现了这个地方的位置很有意思,确实跟我们清代地图上宝川局的节位置非常重合,我们就有意识地去寻找到底有没有宝川局,它的保存的情况怎么样,然后我们轻轻的揭开当时选的24中操场这个区域,确实出乎意料的保存地非常好,所以我们把这一片才完整的揭露出来。”

今年春节后,宝川局遗址开始了为期2个月的发掘,发现了30座窑炉、6处炉房、6座可能用于蓄水的方池及3条排水沟,同时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坩埚、炼渣和钱币,钱文以乾隆通宝为主,以及少量嘉庆通宝。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建成的成都考古中心冶金考古实验室,记者见到了从清代宝川局遗址考古现场出土的像炮弹一样的坩埚以及“乾隆通宝”铜钱等文物。该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杨颖东表示,“经过检测,这些钱币里没有锡的成分,主要是铜和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钱;而清代钱币如果含锡,就是通常所说的青钱。” 

坩埚坑

拿起一只坩埚,杨颖东向记者展示里面残留的铜液,另外一只破损的坩埚里还有一堆铜钱废品。杨颖东解释说,由于当时铜料珍贵,废品也会被再次融化利用,重新铸造新币。

方池

据秀,宝川局遗址目前发现的坩埚主要有普通型和大型。杨颖东说,经过测量计算,普通型坩埚容量1950毫升,能够一次性铸造4334枚铜钱,按照古代一千铜钱称为一串的算法,大约相当于4串铜钱。而大型坩埚一次可以铸造12串。

乾隆通宝

乾隆通宝

唐彬表示,清代宝川局遗址分布面积大,窑炉及附属设施数量多,布局结构较为清晰,出土钱币丰富,为复原和研究清代宝川局的建置沿革、功能区划与布局、铸币工艺流程以及清代成都城的历史风貌,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重要参考材料。

坩埚内尚未融化的废弃铜钱

炉窑

“首先对成都城市考古来说,它虽然年代比较晚,但也是补齐了我们从战国、两汉,到唐宋,明代,现在到清代一个很完整的一个环。我们说成都建城史2300年,怎么证明它的建城史,我们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遗存都有,但是到清代有什么呢,我们可以以它作为清代代表性的一个重要遗迹。而对清代铸钱研究来讲的话,宝川局遗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钱币是怎么生产出来,相关的遗迹是怎么样的,我们是第一次经过科学发掘,首次揭露。”

杨颖东

唐彬

记者王欢

编辑:李媛

责任编辑:邓翔

审核:杜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