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故宫文物这样修,来看看怎么给古籍“续命”?

日期: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收集编辑:知识就是力量

文图 / 田婷婷(中国国家图书馆)

在中国藏书史上,有个极具代表性的典籍藏书室,叫“天禄琳琅”(建于清朝,位于北京故宫昭仁殿内,代表了乾隆皇帝的藏书精华)。

“天禄琳琅”

它典藏了宋、元、明等时期的珍贵古籍,可惜经数百年辗转流散,其大量藏书已“病痛缠身”甚至“奄奄一息”。

近日,历时8年修复,“天禄琳琅”的部分藏书终于重焕新生,并与大家见面。“生病”的古籍是如何恢复光彩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薪火相传的“书医”技艺

中国的古籍,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许多古籍流传千百年,难免有各种“病痛”,因此亟(jí)须“书医”来“治病续命”。

不过,古籍修复可不是近代才有的技艺,而是伴随书籍的产生而产生的。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裂薄纸如薤(xiè)叶以补织”“逐屈曲形势裂取而补之”的补书记载。在发展过程中,古籍修复逐步形成一套特定的技艺流程,主要通过口传身授的师徒传承,目前也结合了学校教育、培训、传习等模式。

流程严谨的古籍“诊疗”

如同人类看病,古籍“诊疗”也要按流程走。

首先,我们要为其建立病历(修复档案),通过详细检查(眼观手摸与仪器检测)来记录“病人”的基本情况与各种病症;其次,依据诊疗经验结合检测结果,制定治疗方案(修复方案);然后,治疗过程才开始。

治疗过程有点像实施手术,需要开刀(分解古籍为单叶)、干预病灶(单叶修补破损)、缝合恢复(装帧复原),用妙手巧工来延年益寿。

古今融合的“复活”器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籍修复工具多样,以传统工具为主,也会吸收借鉴其他行业的工具。

根据功能,古籍修复有修补、锤平、装订、托裱等几类工具。其中,毛笔、镊子等用于修补破损;锥子、敲槌、木尺、锥板等用于装订打孔,呈现古籍装帧的特色;棕刷、排笔、启子等用于书衣(即书的封皮)托裱。这些工具中,有不少是修复师自制的,例如竹制启子,它们分不同大小和薄厚,分离粘连书叶(即古籍的单叶)时也需要它。

伴随科技进步,古籍修复所用设备在传统修复台、压力机的基础上也不断融入现代研发,例如:用于纸张纤维检测的分析仪,为古籍修复配纸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可即时扫描成像的高清摄影修复台,用于辅助修复拼对手术,并能详细记录手术过程……这些设备都为古籍修复科学化与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巨大助力。

“修旧如旧”的染色材料

古籍要“复活”,重点不仅在“修”,还有“复”。除了本身携带的信息,珍贵古籍还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修旧如旧”是古籍修复的重要原则。

材料方面,一般会选用接近古籍材质的材料。但“接近”不等于“直接可用”,我们需要根据原件的情况,对选择好的修复材料进行各种加工。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染色做旧。

在书叶修补材料染色时,我们习惯使用植物染料,例如黄檗(bò,落叶乔木)、橡碗子、板栗壳、茶叶等。这是因为由它们提取出的染液,一般不需媒染剂(染料通过某种媒介物,达到染色目的所用的物质)就易于上染和染匀,颜色也与古籍流传至今呈现的旧色系匹配,而且染料本身得之于自然,更易获取。

那它们是怎么上色的呢?

选好的植物染料通常先像熬中药一样提取染液,然后通过刷染、拉染或浸染等方式为修复材料染色。

可以吃的另类黏合剂

想要“复”,自然离不开黏合剂。

古籍修复中的黏合剂主要指糨(jiàng)糊(也写作“浆糊”),它源于面粉,去筋后即可使用——当然,也可食用,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你可以吃上几口,面筋加工后也很美味。

这种做法可追溯至唐代,画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已有记载“凡煮糊,必去筋”。小麦淀粉的提取过程一般从和面开始,先醒面(将和好的面团静置一段时间,有利于面筋凝聚洗出淀粉)后洗筋;洗筋过程要反复揉搓,以便去掉其中的蛋白质——面筋;留下的淀粉液经过多次沉淀、换水、净杂质,使用离心机(目前淀粉提取在传统手工提取的基础上,开始使用离心机、淀粉提取机等设备,以提高效率)分离并晾干后,最终只留下洁白、纯净的小麦淀粉。

接下来,便是糨糊成型阶段了。淀粉糨糊的制作方法有两种:煮和冲。煮可使淀粉充分糊化,黏性更高;而古籍修复常用开水冲制的方法——更为便利。制好的稠糨糊略呈半透明状,无任何添加,安全可逆,黏度能满足一般古籍修复的需求。不过,因不同修复环节及材质有不同浓度要求,稠糨糊通常要稀释使用,例如,修补书叶的糨糊黏性要适中,这时它的浓度有些像稀米汤。

因地制宜修补破损

修补破损是古籍修复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通常只做材质修补,不添加缺损内容。其中,纸张手工修补是最常用的方式。

纸张手工修补是用近似的补纸手工粘补破损处,黏合剂便是稀释的淀粉糨糊。粘补手术是在书叶背面操作(不影响正面文字内容):先用毛笔蘸取稀糨糊,涂抹在书叶虫蛀、鼠啮等缺损边缘,然后将补纸对正帘纹、贴补在破损处(补纸材质、帘纹等需与书叶统一),轻轻按压粘贴牢固。值得注意的是,补纸与书叶破损边缘有重叠方能贴补牢固——一般搭接1~2毫米,四周多余的补纸以镊子夹住撕掉。

总体来说,纸张手工修补适用性广而安全。不过,其也存在效率略低、补处不平的不足。

有不足就要设法改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修复师们的探索下,纸浆滴补法应运而生,能够进行机械纸浆补书的纸浆补书机也经研发并投入使用。但是,因纸浆修补对古籍墨色的稳定情况与材质强度有较高要求,这两种方法尚未普遍使用。

目前,古籍修复仍以纸张手工修补为主,纸浆补书的方式为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古籍浩如烟海。它们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思想智慧。面对饱经风霜的智慧结晶,古籍修复师们在传承中开拓创新,“化腐朽为神奇”,用妙手焕新生,将更多古籍“复活”,让文脉得以延续。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原标题《古籍“复活”记》,作者田婷婷,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推荐

相关阅读

  • 18个版本的藏医巨著《四部医典》出版发行

  • 商报讯(记者 德吉曲珍)近日,记者从西藏藏医药大学了解到,《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61卷-70卷)正式出版。该套丛书由以多吉卓嘎为主要负责人的西藏藏医药大
  • 历时十五年济宁古籍普查圆满完成

  • 《山东省济宁市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八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新近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济宁市继(《孔府博物馆古籍普查登记目
  • 亢长山讲述古籍修复背后的故事

  • 12月22日晚,“廊坊非遗百场公益讲座”继续开讲,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亢长山,以“修补时光 赓续文脉”为题,通过腾讯视频会议讲述让古籍重获新生的
  • 专业冷门?不!我乐意在广西搜古籍!

  •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如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珍,它们记载着各个民族的历史文脉、生产生活、民俗礼仪、情感体验…,也凝聚着各民族的文明智慧。韦如柱正是
  • 税惠添力薯业健康发展

  •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甘肃定西市安定区税务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全面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为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增添动力,扎实

聚合标签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女排联赛名次战山东击败北京

  • 2022-2023中国女排超级联赛五至八名名次战1月4日下午在江西上饶市体育中心再战一轮,在前两回合平分秋色的山东日照钢铁女排和北京汽车女排通过第三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