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安岳县上空飘起了片片雪花,圆觉洞的石刻在瑞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灵动。
安岳石刻始凿于汉,兴盛于唐、五代、北宋,最早的题刻是唐武德3年。目前,共有石窟寺177处,其中,全国重点石窟寺文物保护单位3处8点、省级石窟寺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县级石窟寺文物保护单位13处、石刻经文40余万字。
据悉,安岳石刻还有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五代最集中的石窟群、世界最长左侧卧佛,是唐宋石刻最集中县、中国晚期石窟的高峰、中国南方石窟的典型代表。有着盛唐丰腴之美、两宋精细之美、多元融合之美,毗卢洞紫竹观音被誉为“中国最美观音”和“东方维纳斯”。
紫竹观音。
“安岳石刻的主要特点是‘古多精美’。”安岳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刘渊告诉记者,安岳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代表,是中国石窟艺术形象化的百科全书、中国佛教密宗地域化的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社会、科学、宗教研究价值。
工作人员检查灭火器材。
安岳石刻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的狐弧型形带上,总体保存情况不错。但是,由于自然损害严重,存在裂隙、风化、侵蚀等危害;安防设施不足,科技设备缺乏;文管员年龄老化严重等问题,存在一定的保护困难。
为此,当地出台了《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和《安岳县文物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安岳石窟研究院,是全省县区中首个副县级石窟研究院,核定编制51名,现已通过人才引进方式引进专业人才16名。目前,配备85名文管员、40只狼犬和视频监控设备等安防设施,每年投入保护资金200万元以上。安岳县还持续推动项目建设,2022年完工项目2个,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00万元。
保护好石刻,是刘渊和同事们的首要职责。1月16日,安岳县气温骤降,天上下起了南方孩子少见的“大雪”,他们赶到圆觉洞,要在春节之前完成安全检查。
工作人员检查枯枝落叶安全隐患。
各大石刻分布点的枯枝落叶是否有安全隐患、灭火器材是否能正常使用、室内电线是否符合安全标准......这是安岳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每个月的“必修课”。
据安岳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胡强介绍,针对安岳石刻保护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压实“四级”责任,构建起县、乡、村、文保单位四级联动责任体系;健全“四有”机制,落实文物保护范围、保护标志、记录档案、管理机构,实现文物“四有”全覆盖;落实“四防”措施,即人防、物防、犬防、技防措施,加快设置安全防护综合控制平台,实施三维卫星、无人机、数字化等科技手段加强石窟寺保护。今后几年,安岳县还将投入4000万建立文物视频监控系统。
全媒体记者 黄智微 刘一笑 秦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