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学院第十五次党代会综合报道之六
人才培养篇
守正创新育时代新人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作为培养中国民航人才的主力院校,学院矢志不渝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中飞院答卷。
构建“大思政”格局 夯实育人根基
做好青年成长拔节孕穗期的思想引领至关重要。学院在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是学院基本工作要求。
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团队取得2021年全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本科大学英语组特等奖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学院获评四川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发力;飞行技术学院获评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单位,省级、校级、院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快速响应机制更加健全完善,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得以加强;获四川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校园文化氛围愈加浓厚……五年来,学院对标“三新一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理念,“大思政”工作格局逐步构建。
“思政教育不流于形式”是学院对待这项工作的态度。一堂专业的课程,一场生动的讲座,一次深入的交心,一顿暖心的午餐,一通关切的电话……中飞院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上、搬到活动中、放在办公室,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9年4月26日,一场千人同上的思政课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来自中国民航飞行校验中心的飞行、机务、校验和运行等领域的专家为千名师生讲述他们参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南海永暑礁机场试飞工作中的经历。
期间,师生们通过观看视频、聆听故事、交谈互动等方式,对校飞机组在民航事业建设中体现出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动容。“他们对党的忠诚,对专业的严谨态度让人敬佩,值得学习。”这是师生们发出的感慨。
2022年,由校院两级优秀团学骨干担任讲师的雏鹰宣讲团正式成立。他们到一线、去分院、进大队、到支部甚至进宿舍,将党的理论、“四史”、形势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民航精神等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讲。
“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是当代的活雷锋!”今年7月的某天,一位手持感谢信的女士满含热泪、言语哽咽,在洛阳分院与四名飞行大学生紧紧相拥。那一天,周仪辉、唐浩辉、刘泽远、张艺学这四名学生冒着酷暑、不顾伤痛、不留姓名的救人事迹才被大家知晓。
这是洛阳分院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点亮工程”的现实成效,也是中飞院“大思政”育人的生动见证。
为学须先立志。立志不定,终不济事。无论是在校生的见义勇为,还是英雄机组在内的毕业生的临危不惧,这些行为的背后正是强大的思想引领。从“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到“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等等,这些信念正指引着中飞院学子飞得正、飞得高、飞得远。
优化学科专业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中飞院的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非常高。”这是来自民航用人单位的评价。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为第一要义。为此,面对国家和民航需求,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学科专业作为一所高校教育体系的支柱,其优化调整直接关系着学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同时,对于中飞院而言,学科专业建设也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飞行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于是五年来,学科专业建设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2022年,《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正式印发,进一步开展学位授权点“分层分类”学科制度建设,切实推进学科间对标竞进。
这五年,学院整合资源优势,完成以学科类别优化调整二级教学单位,促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
这五年,学院坚持特色发展,已建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本专科专业,构建起以支持民航特色专业为主的全链条、系统化学科专业体系。
这五年,学院对标“一流学科”建设,飞行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6个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飞行器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3个专业获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名单。
这五年,学院加强专业建设,着力打造兼具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的“金课”体系,与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开设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获批3门国家级和5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评民航、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交通运输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
“狠抓飞行主业,提升训练品质”是学院在飞行员培养中的核心任务。五年来,学院构建起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了飞行作风量化管理制度,开发体系化的飞行人员训练监控评价系统。此外,学院持续推进CBTA高性能课程试点和研究运用工作,实现高性能分院全覆盖;稳步推进飞行教改工作,全力打造ACPC、UPRT精品课程、与中国商飞合作开发一体化培训课程,积极探索中国民航飞行员培养新方案,飞行训练核心能力持续增强。
守正创新 “五育并举”优化育人体系
今年6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费利田作为四川省团十九大代表参会。她是四川省代表团中唯一一名民航青年代表,也是全国民航唯一一名在校大学生代表。成绩优异、品行良好、勇于担当、热情奉献……费利田很好地诠释了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样子。
中飞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五年来,学院逐步构建起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一体的教育体系。
每年暑假,中飞院都会组织二十余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从学校出发,深入田间地头、贫困地区、民航单位等地开展支农帮扶、关爱支教、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目前累计成立有百余支校级重点队伍。
近年来,学院上万名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号召,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圆满完成暑期社会实践。2021年,飞行技术学院“渝贵红色之旅”社会实践团队还荣获共青团中央和四川省团委“优秀团队”奖,多个团队成功入选国家级重点团队。
从社会实践到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校园体育文化节、“文光·艺火”人文艺术大讲堂、志愿服务、校级各类比赛,学院愈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让学生心灵更丰盈、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显,学院还鼓励引导学生参加更高水平的学科竞赛、创新活动技能竞赛和文体竞赛。
2023年6月,全国啦啦操锦标赛赛场上传来捷报,中飞院学子在大集体爵士啦啦操自选动作中获得全国第一名。
同年,中飞院学子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中获得4项冠军。
张越、杨雨潼、张国鑫凭借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荣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
2021年6月,中飞院学生代表杨宝童站在中央电视台《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的舞台上,与来自全国100所高校的100名在校大学生激烈竞答,为学院取得团队三等奖的成绩,自己荣获“优秀选手”称号。
此外,在全国高校安全与科学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等赛事中,中飞院学子崭露头角并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成绩。五年来,他们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已获国家级奖460余项,省部级奖1500余项。
“比赛不仅锻炼了写代码和建模的能力,我的文献检索、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科研工作的帮助很大。”付玺荣同学所在的团队获得了2021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这个经历对于他而言收获颇多。
如今,他已经成为心仪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一的学生,当年比赛带给他的迎难而上、孜孜不倦的科研态度受用至今。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办学规律,做优主业,提升内涵,走出一条有中飞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杜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