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24〕29号),对2024年医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以下简称《通知》)
从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等七方面提出22条具体任务。
其中,医药反腐在企业端的加码,对创新药企的扶持以及带量采购提质扩面或许将对2024年大健康产业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
01、反腐加码,企业是重要一环
2024年以来,大健康行业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业界深有体会。
包括,
查处官员覆盖更广,涵盖地方药监局局长、地方医保局局长和地方卫健委主任等,省市县三级行政系统“一把手”均有人被调查。
6月2日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首次约谈连锁药店;意味以连锁药店为代表的院外市场也迎来反腐变革时刻。
企业越来越成为医疗反腐的重要一环。
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A股上市高管被留置、调查或刑拘的医疗企业已达7家。2024年春节后,“讲课费”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药企如何防范商业贿赂,还需要行政指引。
3月8日,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将最新制定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防范商业贿赂行政指引》予以发布。提出,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下列单位或者个人,以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
此后4月16日,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湖北省医药企业反商业贿赂行为合规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引导和帮助医药企业培育公平竞争的合规文化,建立健全预防商业贿赂管理制度,防范商业贿赂法律风险。关注的三大重点是费用报销、支付佣金、学术会议。
在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里提到,重点关注医药领域商业贿赂违规违法行为,督促生产供应企业落实合规经营的主体责任。
而本次《通知》也特别指出,持续推进全链条全要素全覆盖治理。研究出台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合规指引。完善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工作机制,建立“回头看”机制。制定促进和规范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
看来,国家层面的“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合规指引”即将出台。
02、解中国创新药困局
都说中国创新药“花期很短”。创新药研发投入大,收益成效稍弱成为中国创新药企一大困局。
据BCG测算,2021年中国创新药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约11%(包括进口创新药)。其他G20国家的占比均在20%以上,日本、德国超过50%,美国接近80%。
从《通知》可以看出,创新药发展全链条支持,或许将成为2024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通知》从审批、成果转化、支付等多方面提到对创新药的支持。包括,
审批方面:
加大创新药临床综合评价力度,促进新药加快合理应用。
加快创新药、罕见病治疗药品、临床急需药品等以及创新医疗器械、疫情防控药械审评审批。
成果转化方面:
整合医疗医药数据要素资源,围绕创新药等重点领域建设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
支付方面:
研究对创新药和先进医疗技术应用给予在DRG/DIP付费中除外支付等政策倾斜。
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扩大创新药支付范围。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探索推进商业健康保险就医费用线上快速结算。
其中,《通知》特别提到了制定关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此前3月,一份以“全链条支持创新药”为题的网传文件引发创新医药股价飙升。
全链条包括: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全面政策扶持。
虽然该文件尚未被证实,但是此后北京、上海、广州、海南、珠海、广州、济南、浙江等地方政府纷纷正式出台创新药支持政策。尤其是创新药企最关心的商业化定价问题,研发成本扶持等都有所解答。比如,最高支持额度50亿元,支持期限最长5年等。
而本次《通知》或许是一大信号,一方面近期的这些地方创新药政策或许将向全国推广;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文件”或许即将颁布。
03、2024耗材国采或包括人工耳蜗?
自从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以来,在覆盖区域和集采品类上逐年提升。
此次《通知》指出,除了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对协议期满批次及时开展接续工作之外,还要求2024年各省份至少开展一批省级(含省际联盟)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实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合计达到500个、医用耗材集采接续推进的目标。
从数量来看,比去年下半年医改重点工作任务要求的又多了50个品种。
而同样在6月6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信息集中维护工作的通知》。
业界猜测,第五批耗材国采品类是否将包括人工耳蜗。根据“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聚焦价格虚高、有代表性意义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品种。”人工耳蜗也较为符合。
据分析,目前人工耳蜗在中国市场仍主要由外资品牌占据,据悉,国产人工耳蜗的价格范围普遍在10万元以下,进口品牌价格在10-30万元之间。
而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听力障碍的残疾人数达2780万,其中300万为重度耳聋患者。此外,国内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患病率大约为1‰-3‰,据测算,我国每年新增1.5-4.5万先天性耳聋患者,负担较大。
此外,《通知》还明确:2024年所有统筹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或按病种分值(DIP)付费改革,合理确定支付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完善总额测算、结余留用和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付费试点。
深入推进“一老一小”相关改革。进一步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在医疗机构推广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技术。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