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潮州文化探源 | 潮州为何有这么多祠堂和古村落?

日期: 来源:潮州发布收集编辑:潮州发布

  为进一步开展潮州文化工作,挖掘潮州文化内涵,更好服务潮州打造文化强市标杆工作,近期,由市社科联牵头,韩山师范学院潮学院承办的《潮州聚族而居的特点与现代启示主题沙龙分享会》在韩山师范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潮州聚族而居村落形态形成过程、地方特色及其对潮州文化和现代基层治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交流探讨如何进一步挖掘保护潮州特色古村落、彰显潮人家国情怀,以历史文化滋养现代乡村文明。

道韵楼

  ● 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陈列部副研究员陈嘉顺:

  祠堂的重要性及其对旅外潮人影响

  潮州祠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祠堂的建筑、石刻、木雕、嵌瓷等工艺精湛,祠堂所承载的家族历史,与潮州民系族群息息相关,更是海内外千万旅外潮人记住乡愁的心灵圣地。潮人重视祠堂的建筑,这是怀抱祖德、慎终追远的思想,也是后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孝思表现。潮州祠堂遍布乡镇村居,总体数量约在一万左右。

  潮州祠堂的重要性

  潮州祠堂在基层社会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具体而言有三方面:

  一是处理日常事务的作用。祠堂是规范族人行为举止的场所。族人在祠堂虔诚参加祭祀活动,参加祭祀者按尊卑长幼排位向长辈尊长致敬,再聚餐吃供品。有些地方还分级入席,如揭阳登岗黄氏,吃供品席时,贡生以上功名者则两人一桌,秀才四人一桌,六十岁高龄者八人一桌。有些地方祭后不聚餐,分“胙肉”。在祠堂中的一举一动,会约定俗成地约束族人行为,并成为团结族人的精神支柱。化解基层纠纷,也是祠堂日常的事务。古代潮州乡村里的各种竞争,家族中的各种纠纷,绝大多数都是在家族中、在祠堂里解决的。传统潮州社会,告官成本很高,族人发生纠纷,先到祠堂请族长或主事排解。“在祖宗神位前论曲直、剖是非”,是最严肃而具权威性的。裁决审理不单是以情理为准则,而是要“以尊卑定逆顺、判曲直、定是非”。清代,族权强化时期,族人若不服从宗族的处断,要受到族长责治,若未经祠堂族长裁决而先告官的,要受到族法处理,说他邈视祖宗。在此背景下,祠堂实质上是一级基层政权,也是调解裁决机构,族长就是长官,如族人违抗族法,族长可在祠堂召集各房话事人,商定对违犯族法乡约者进行体罚、罚款、罚谷等处罚。祠堂是宗族的公产,很多宗族族谱有规定:“族人如有盗卖祠田,一经察出,除勒令备价赎还外,公同家法治处。”“重则处死,至少加倍罚款。”族人私有财产保护也需要乡规祖法,保护私产规约俗称“禁规”。如在收成前,“严禁放鸡鸭下田”“不准偷盗瓜果等农作物”,甚至在祠堂前演木偶戏的棚前挂出不准侵害偷盗农作物标本,以示严肃性。

  二是承担家族学校教育的职能。人才昌盛与否,是家族盛衰的重要标志。各宗族在兴学育才方面都制订不少措施,有的规定入学不收学费,好学而生活困难的优等学生,可从公租中领取生活补贴,给参加乡试的人发放赴考路费,中举还有贺银。有的宗祠置有秀才田,族人中秀才、举人,回乡在祖祠开谒祖,宴请族亲长辈之后,经族长认可,每年可在秀才田的田租中分到一定数量租谷,以示奖励。如澄海锡明公祠,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就倡买粮田五亩为书田,有新进庠生,均可分收田租,以此鼓励上进。也有不少发迹官员购田助学。如明代大理寺卿林熙春,曾捐修赎佛寺田作为秀才“科试”的费用。献捐田产助学的各地都有,甚至还将祠堂拿作办学之用。在庵埠镇,清光绪三十年(1904)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就有小学81所,其中40所以祠堂为校址,1939年至1949年有小学49所,25所以祠堂为校址。至1988年,镇有学校29所,尚有15所以祠堂为校址,足以说明宗族对兴学育才的支持。潮州尤其重视兴学育才,明清时期人才炽盛,如明代,涌现了薛侃、翁万达、周光镐、林大春、林大钦、林熙春等一大批卓著人物。

  三是祠堂有效增强家族抗灾御侮力量。历史上的潮州,自然灾害频繁。聚族而居的乡村,在宗祠公决之后,组织修筑堤围、塘坝、涵闸,疏浚河道沟渠,防洪排荡抗早,筑堤修坝时,除抽丁派工之外,宗祠还拨出租谷补贴民食。在政局动荡或外敌入侵严重之时,各宗族筑寨自卫。明中叶,倭寇为害潮州甚剧,各聚族而居的乡村,各自组织壮丁保卫家园。潮阳凤山的古寨,乡人陈千山倡义守寨防贼,使贼不敢侵掠凤山,嘉靖年间,倭夷入寇,陈千山裔孙陈南野,率众族人守寨抗倭,使贼受挫溃退。类似以祠堂为指挥所,团结族人英勇抗击外敌的事迹,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潮州,也有不少。

  在现今法治社会中,祠堂作为调解基层问题的场所仍不失其作用,借助先祖榜样力量,通过祠堂传播新时代正能量,使之成为规范族人行为的场所,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化方式。

  祠堂对旅外潮人的影响及保育活化刍议

  一是榜样的力量。传统社会,子孙得功名,要回乡在祠堂前竖旗杆,以石刻铭记,成为榜样让后代子孙效仿。历史上维系宗族亲缘的祠堂,至今仍是潮州重要的宣教场所。忠、孝、仁、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长辈在祠堂中教育子孙的重要人生课题。榜样在家族文化中,会无时无刻影响着旅外潮人的思想。

  二是堂号的效应。每座祠堂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是一个家族反复酝酿的结果,会成为祠堂成员的行为引领,也与家风家训相吻合。家族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家风家训。有了家风家训,整个家族的子弟就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旅外潮人)不仅仅代表个人,还代表整个家族。有了这样的约束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很容易形成了。

  三是凝聚的能力。中国古代家天下的凝聚力就是祖先。中华民族因为认同有共同的祖先炎黄,一直血脉相传,屹立不倒。在一个家族中,则因为共同的祖先,让家族具有更多的向心力,而祠堂以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影响,团结家族旅外成员努力拼搏奋斗。

  近年来,潮州对祠堂的保育活化工作不断加强,未来发展趋势可朝三个方向推进。

  一是宗族的档案馆。通过重修重建祠堂,建立宗族发展史的档案馆,弘扬家族文化,提高宗族凝聚力,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和稳定都有积极作用。

  二是族人的礼仪馆。祠堂是宗族历代祖先聚居的地方,祭祀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通过祠堂祭祀,族人强化传统礼仪,加强族人关系,维护和巩固宗族团结。

  三是工艺的展览馆。潮州祠堂集木雕、石雕、灰塑、金漆画、壁画、嵌瓷等多种传统工艺于一体,工艺价值无可估量,堪称潮州工艺瑰宝展览馆。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文化技艺还是社会建设,潮州祠堂所承载的文化精华都有巨大价值。因此,要正视祠堂文化,汲取其养分,为当代服务。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潮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成员陈贤武:

  宋代有26位官宦落籍潮州

  饶宗颐教授写于1948年《福老》一文说:“福老初非土著,大率来自福建,而间接徙自晋豫,与客家同为中原遗族,惟客家播迁于山岳地带,而福老则循海岸线由闽迁粤。……约而论之,福老族之构成,不出如下四者:⒈ 隋唐以前,福建区域之旧潮人。⒉ 陈元光所领之戍卒。⒊ 隋唐末王潮南来之中州仕族,及宋末从宋室南迁之赣闽士民。⒋ 谪宦之占籍。”

  潮州世家望族的成因,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赴潮为官之人,秩满后占籍潮州;或并无在潮为官经历,但因种种机缘落籍本地区的官宦之家,他们的子孙蕃衍而成为大户。可是,有关方面的记载多很晚近,无法排除后人的追加、乃至伪造的可能性。兹摘录府县志资料,以见一斑:

  乾隆《潮州府志·侨寓》:“袁琛,字朝玉,号昆山,浙江龙游人。庆历间,累官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元丰六年,谪知潮州,因家焉。墓在海阳云步百丈坪。子熙,元祐丁卯进士,官御史中丞。……子孙蕃衍,为潮、揭、澄三邑望族。”

  乾隆《潮州府志·侨寓》:“丘成满,字力充,号善川,闽之莆田人。……为陈边务,忤权贵,谪宣议大夫,潮州安置。……讲学枫山,明孝弟忠信之义,乡里化之,遂家海阳,名其里为长美里。”

  光绪《海阳县志·宦迹》:“陈坦,福建晋江人,进士,元符中任海阳县事,多善政。……秩满占籍海阳,祀名宦。支裔蕃衍,秋溪陈姓皆其后云。”

  诸如此类,府县志及饶宗颐先生《福老》等文多有记载,如州守彭延年、丁允元、陈宏规、陈憺、魏廷弼、孙叔谨、蔡规甫、周梅叟、知县陈汤征、孙乙、萧洵及丘君与、林绍坚等。尽管他们或有或无在潮为官的经历,但后都曾举家落籍,成为本地著姓。

  从能可考的史料文献,共有26位官宦落籍潮州,其中19人是籍贯福建,似可窥见“潮州人,福建祖”的谚语其来有自。

  这些官宦落籍家族人员,一般政治经济地位优越,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有较好文化素养。为稳固既得地位,还与本地区名门望族互为婚姻,建立有利家族兴旺昌盛网络。如潮州名贤林从周,以次女妻于曲江余靖,余之第三子余叔英于政和间知潮州,任满落籍潮州。家族内实施宗法教育,如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漳州著名道学家陈淳,应本地学者、朱熹弟子郭叔云之请,特为撰《宗会楼记》和《燕食堂记》,明宗法派别之分,论宗子主祭之义,据《礼记》以立说,叙郭氏之宗族源流,记郭叔云立祭田、合宗族之作为,“因叙古人宗法曲折,以诏其宗人,使知子从(郭叔云字)此举,实出古先圣王之遗典,而非己意撰为苟合之私。”正是实施这方面教育的表征。明清潮汕地区宗族社会,实导源于此。

  ● 市侨联原主席、潮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锡铭:

  海外潮人重视和传承宗乡观念

  潮州地区许多村落,村民聚族而居,乡亲往往也是宗亲或者族亲。潮州人在向海外移民时,宗乡关系是最重要的纽带。依靠着宗乡的亲情关系,带动同乡同族向外移民。早年下南洋,20世纪七十年代末印支潮州人的被迫再移民,乃至八九十年代后本土向海外的新移民,无不依赖宗乡关系的带动。尽管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海外很难形成如潮州地区的村落聚居,但也呈现出相对集中的同乡同族聚居地。比较典型的如马来西亚的吉胆岛,居民几乎全部来自澄海的外砂和新溪的谢、王两姓。现属湘桥区的磷溪、官塘、铁铺的陈氏延华堂族亲,多数聚居在泰国。潮安区东凤、彩塘、庵埠等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柔佛州的乡亲众多。海外潮州人做生意、办企业,多数以宗亲、乡亲为首选的合作对象。家族企业是海外潮人创业阶段的最主要形式,并借助宗乡关系所形成的网络,发展和壮大。即使发展成为现代企业,不少仍带有浓厚的家族企业的痕迹。海外潮人在居留地创办宗亲会(族亲会),传承潮人传统的礼俗规范,强化潮人的身份认同,弘扬中华文化。事业成功的族亲通过担任宗亲会领导人,提高了社会地位,光宗耀祖。这些宗亲会以潮汕地区的宗祠为范本建立会址,按照潮汕地区的祭拜习俗举办每年的春秋二祭,在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举办宗亲联谊、敬老、奖学等活动,组织返回故乡祭祖,或到中原寻根溯源,不忘根本。虽然身处异国他乡,许多海外潮州人仍然认同自身作为原乡宗族之一员,认祖归宗,并为故乡慈善公益事业做出自身的贡献,这在第一代海外潮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海外潮州人重视和传承宗乡观念,有利于在当地抱团发展,拓展族群的生存空间。应当看到,由于代际的增加,目前海外潮州人的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潮人后裔,加上因各种因素造成的再移民,他们对“何为故乡”有多重的认同。宗亲(族亲)的内涵也扩大为同姓,甚至远祖同源的姓氏。目前,仅在泰国已有70多个宗亲总会,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各姓宗亲总会联合会,成为泰华社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 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吴淑贤:

  2427个自然村约40%建于明代

  2015年,我市全面启动潮州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至2019年底基本完成普查工作。通过调查整理了全市自然村的村落由来、姓氏源流、人口状况、基础设施、传统建筑、民俗技艺等41类200多项信息,抢救性保存一大批自然村落历史人文信息,并将数据录入全粤村情数据平台。

  潮州市列入普查的自然村共2427个,其中:饶平县1208个;潮安区955个(含枫溪区38个);湘桥区264个。从普查数据可见,全市自然村能追溯历史、有记载最早建村时间是南北朝,创建于宋代的村落有212个,约占总数的9%;元代,73个,占3%;明代,961个,占40%;清代,735个,占30%。全市约70%的自然村建于明清时期,说明该时期潮州人口处于高速且长时间增长,加上迁徙比较频繁,新的聚落不断出现。

  潮州村落大多以地理特征命名,通俗易懂,如:田心村、东坑村、宫前村、东寨村、竹围村等等。

  潮州村落命名的另一大特点是以姓氏命名,如:陈、吴、李、林、刘、张、黄、詹、文、邱等等,几乎囊括了百家姓中的每一个姓氏。

  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大部分以“姓氏+厝”这种形式,其中,以“陈厝”命名的村有10个之多,吴厝、李厝、林厝、刘厝等紧随其后。平原地区有一些以“姓氏+陇”搭配,如:蔡陇、郭陇、庄陇、薛陇等;饶平北部山区则大多与“姓氏+屋”搭配,如:蓝屋、苏屋、陈屋等。

  不管以哪种方式命名,潮州村落呈现聚族而居的显著特点,也反映了潮州乡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的分布情况。

  普查发现,全市有946个自然村记录了村中世居村民的迁徙情况。林、陈、刘是三大移民后裔。世居村民迁徙地是福建省的最多,其次是江西省,这一数据印证了“潮州人,福建祖”这一说法。潮州先民大部分是来自中原,福建、江西都是移民迁徙的中转站。

  ●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黄晓丹:

  乡规民约的价值及其对时代的影响

  乡约存在的历史很悠久,北宋吕大均的《蓝田吕氏乡约》、南宋朱熹的《增损吕氏乡约》,明代湛若水的《沙堤乡约》、王阳明的《南赣乡约》都在当时的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潮州的乡规民约具有悠久历史,据薛侃《乡约》的记载,在明正统年间,潮州知府王源西湖山就建有会约之所,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实施的乡约。王源还在饶平黄冈倡建乡约。在《东里志》中,还有明代正德间刘远撰写的《黄冈乡校记》记载了黄冈乡约的具体情况。这篇碑记说的乡校实际上不具有童蒙教育的功能,而完全是一所乡约所,只是习惯以上古以来乡校的概念命名乡约所。黄冈乡约其正堂祭祀孔子及四配,左右祀吕大均、朱熹。北宋蓝田人吕大均作《吕氏乡约》,提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条。南宋时,朱熹作《增损吕氏乡约》,成为民间仿效的范本。黄冈乡校祀吕大均、朱熹,亦即表明它是一所乡约所。据碑记的记载,黄冈乡约的规模较大,“入约者数百人”。明中期,乡约在潮州地区得到较为广泛的推行,产生了由官员和士绅共同推行的乡约。薛侃在其乡族中推行乡约,取得显著的社会治理效果,20多年之后,王阳明的学生季本将之推广到当时揭阳全县。

  潮州历史上早期的乡约形式是地缘性乡村基层组织,官方的参与度是很大的。这种官办的乡约规模比较大,不只是在一宗一姓之中推行,在官员的大力推动下,起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弊端也是明显的。由于官员流动性大,容易出现人走政息的困境。王阳明任两广提督时,专门就揭阳县推行乡约的可持续性下过公文给潮州府官员。这些具体的历史细节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领导人的在场和投入是传统乡约生效的重要条件。

  随着宗族的兴盛,宗族规约大量产生,到了清末明初乡村自治运动中又制定了大量的乡规民约。乡规民约内容丰富,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治安、人际关系、社会救助、民风净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其倡导的家国一体、集体主义、公理共议、人际和睦的理念,仍然是当今乡村治理的愿景。挖掘传统乡规民约所蕴含的儒家理念、民主思想及社会治理经验,对于推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和乡村振兴具有很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从文献载体看,乡规民约有纸质载体,还可能有石刻、木刻载体。在对村落和宗族进行田野调查时,应注意对乡规民约文献的收集研究,结合实地调研,使传统乡约文化助力于当今的乡村振兴,这也是潮州文化探源工程的现实意义。

  ● 自媒体长光里负责人郑坚:

  从航拍视角看潮州聚居特点和变化

  潮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多样化的聚居方式。从航拍的角度来看,可以观察到人们在不同时期选择的聚居方式,以及这些聚居形式所受到的地理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长光里公众平台在潮州各个村落的拍摄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我们发现有几种比较典型的潮州传统聚居方式。

  第一种是土楼和围屋形式,这种方式在黄冈河流域中上游,以及铁铺和凤凰地区较为常见。村落以一座或多座土楼为核心聚居,通常在山区,形成了小规模的自然村。土楼中间是旷埕或祠堂,人们居住的单元环绕在土楼外围,形成封闭的整体。有很好的防御性,但居住的舒适性较差。

  第二种是城寨式建筑村落,如古巷象埔寨、枫溪长美寨、凤塘鹤陇和安寨。这些村落外围有防御性能的寨墙及寨门,民居并排在城寨中间,除了防御性外,居住的舒适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种聚居方式多见于平原地带,建造成本也较土楼高。

  第三种是护城河+城墙形式的村落,例如彩塘金砂、仙庭等。还有饶平所城、意溪蔡家围,这些村落原本是军事性质的城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聚居的村落。这种村落的原始状态是四周环水,有完整的古寨墙和东西南北寨门,规模较大,多位于平原且水网资源丰富的区域。

  第四种是城镇形式聚居,如商贾群居的龙湖古镇,宛如缩小版的潮州古城区。

  通过上述潮州历史上的聚居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生存方式和地理特点、生活资源争夺等因素对聚居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卫星照片相比,现在的卫星照片显示出村落的特征逐渐模糊,边界不再清晰。这反映了过去五十年间村落的急速变化,从传统的被农田包围的聚居方式,转变为现代居住方式的逐渐兴起。这种快速变化意味着现在村落聚居特点的因素正在迅速减少。

  考虑到这些历史特点和变化,数字化记录变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加紧将这些具有历史特点的聚居形式进行记录,它们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数字化记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潮州的历史和文化,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文化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刘会军:

  在村落中宗祠往往位于关键地理位置

  传统建筑的类型、布局与建筑主人的身份基本匹配,姓氏宗族中有人通过读书做官或者做生意发财,家族的建筑从布局到建筑构件与众不同。大型建筑群或者民居与家族的文化实力、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有关。在村落中宗祠往往位于关键地理位置,宗祠建筑内部连贯、外部围合而成,建筑群多呈现对称分布,同一家族的建筑围绕着宗祠建造或者排列。宗族等对建筑的影响体现在人们保持秩序聚居。建筑分布的空间出现了中轴线,特别是土楼和围屋,建筑之间有明确的尊卑、主次、长幼关系,建筑群的布局与传统礼制有关系。一些村的土楼、围屋等建筑分布既能看到风水关系,又能体现出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

  宗祠建筑群在有些村中的地位高于庙,但是现在的宗祠建造技术和室内装修也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传统建筑遗迹继承了明代或者清代建筑的特征,因为很多建筑有过多次维修。由于建造技术的差异,每个类型的建筑保存期限不一样,清代以前的建筑类型与明代建筑类型在我们潮汕地区处于消失状态,尤其土木结构的建筑类型。

  土楼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忽略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传统土楼建筑的活化做法:1.依据历史记载和现代技术复制传统建筑;2.以建筑群的故事展演,传承建筑文化;3.开发建筑系列文创产品;4.乡镇可以尝试开展旅游线路和增加假期的研学内容。

  潮州市社科联 潮州日报社 联合主办


相关阅读

  • “剧透·潮剧题材艺术特展”“潮”味十足

  •   12日,由广东美术馆、潮州市委宣传部、潮州市文联指导,潮州美术馆主办的“剧透·潮剧题材艺术特展”正式开幕。市民参观展览。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新培 摄  市委常委
  • 致敬“逆行者”郑业宇 请回答 警号253689!

  • “253689”是潮州市饶平县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队基层中队一级警员郑业宇的警号。9月1日,31岁的郑业宇在执行台风抢险救援任务时突发身体不适因公牺牲。我们从亲友、同事眼光着
  • “胶己人”的文化

  •   广东省潮州市被誉为“海滨邹鲁”“临海名邦”,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广济桥、广济门城楼、韩文公祠等众多古迹。而漂泊在外的潮州人,在打拼之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潮州文化探源 | 潮州为何有这么多祠堂和古村落?

  •   为进一步开展潮州文化工作,挖掘潮州文化内涵,更好服务潮州打造文化强市标杆工作,近期,由市社科联牵头,韩山师范学院潮学院承办的《潮州聚族而居的特点与现代启示主题沙龙分享
  • 9月底,临江仙公园醉蝶花花展要来啦

  • “翩翩似蝶”惹人醉,缤纷花展迎国庆。9月下旬,荆州市将在临江仙公园举办大型醉蝶花花展。目前的筹备情况如何?此次醉蝶花花展位于临江仙公园二期临学堂洲区域,目前20万盆醉蝶花
  • 长江上游宜宾港打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

  • 来源:新华网原标题:长江上游宜宾港打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  记者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港铁路集疏运中心专用铁路于9月10日18时正式开通